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3.
目的了解万古霉素最低抑菌浓度(MIC)的变化与治疗甲氧西林耐药金葡菌(MRSA)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分析2007—2009年安徽省立医院微生物实验室MRSA的分离率及MRSA万古霉素的MIC值变化,并结合临床资料评价万古霉素MIC漂移对疗效的影响。结果 3年中我院MRSA在金葡菌中的比率逐渐增加。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株,但MIC≤0.5mg/L的菌株所占比率逐年下降,而MIC≥2.0 mg/L的比率逐年上升。MIC≤1 mg/L时,治愈率、临床有效率、细菌清除率分别为56.5%、87.0%和78.3%,MIC≥2 mg/L时,分别为44.0%、68.0%和64.0%,抗菌药物平均使用时间后者明显延长。结论 3年中我院MRSA在金葡菌中分离率增加,万古霉素MIC显著增高,但治愈率、临床有效率、细菌清除率仍无差异。  相似文献   
4.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相继出现金黄色葡萄球菌相关性坏死性肺炎的报道,其相关致病因子也日益引起医学界关注。多项研究表明,Panton-Valentine杀白细胞素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性坏死性肺炎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本文就PVL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pvl基因和PVL蛋白、流行病学、坏死性肺炎及其致病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万古霉素在治疗大鼠肺炎模型不同给药方案进行评价。方法 MRSA标准菌株ATCC43300为试验菌株,构建大鼠肺炎模型,依给药剂量分为四个治疗组:Ⅰ组(40 mg·kg-1,qd),Ⅱ组(20 mg·kg-1,qd),Ⅲ组(10 mg·kg-1,qd),Ⅳ组(20mg·kg-1,bid),并于感染后16 h采用万古霉素治疗,治疗后10,20,30,60,90,120 min采集血液标本,微生物法测定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分析不同给药方案的疗效。结果各治疗组的生存率随给药剂量增加逐渐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治疗组肺组织匀浆菌落计数皆低于对照组(P<0.05);Ⅰ组和Ⅱ组、Ⅳ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Ⅰ组、Ⅱ组和Ⅲ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万古霉素的负荷量达到一定的峰浓度时,其疗效不在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每天两次给药与一次给药在治疗效果上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6.
青、链霉素容易发生过敏反应,在使用前应做过敏试验.临床上青、链霉素皮肤过敏试验的观察时间,通常定为15-20分钟,但在长期实践中,我们观察到大多数病人做皮试后不到15分钟皮丘即消失,局部及全身宜无反应,所以我们设想能否缩短观察时间,使病人得到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Panton—Valentine杀白细胞素(PVL)基因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在坏死性肺炎中致病能力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取18只小鼠随机分为模型1组、模型2组及对照组各6只,分别通过气管灌注MRSA标准菌株ATCC43300、铜-23菌悬液及生理盐水,实验后24h及48h分别检测三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实验后48h光镜观察肺组织病理结构,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脱落细胞以电镜观察形态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率和坏死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后24h和48h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模型2组下降、模型1组升高;模型2组肺组织炎细胞浸润及支气管上皮细胞破坏情况重于模型1组、BALF中脱落细胞坏死率高于模型1组。结论PVL基因阳性CA—MRSA对坏死性肺炎的致病性强于PVL基因阴性MRSA,可能机制为前者能够分泌PVL基因并可编码PVL毒素。  相似文献   
8.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发病率较高,其患者数量居康复科就诊人群之首,90%以上患者多发于20—50岁人群,其基本治疗方法为非手术治疗,约有80%-90%的患者经非手术治疗后病情好转或治愈,但仍有部分患者经治疗后疗效不够理想。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案例教学法在医院检验科实习带教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方法将2017和2018年在医院检验科实习的46名医学检验专业学生,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并分别采用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进行带教。结果 95%以上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给予肯定,理论测试成绩显示,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开展案例教学法,不但可以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临床的实际动手能力,而且还能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处置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感染对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 DC)功能的影响。方法:将DC分为4组,即脂多糖( LPS)感染组、Mtb感染组、灭活Mtb感染组和正常细胞对照组。以LPS、Mtb及灭活的Mtb与小鼠骨髓来源的DC建立小鼠体外感染模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白细胞介素( IL)-6、IL-12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分子、CD40、CD80和CD86的表达。结果:每只小鼠的股骨骨髓可扩增获得5×106~1×107个具有典型细胞形态的DC,纯度达85%以上;与对照组比较,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LPS、Mtb和灭活Mtb感染组均能促进DC表面分子的表达(P<0.01)。 Mtb感染组DC表面分子上调显著低于LPS感染组与灭活Mtb感染组(P<0.01);LPS、Mtb或灭活Mtb作用后,DC的IL-6、IL-12和肿瘤坏死因子-α分泌量显著增加(P<0.01),Mtb感染组DC的细胞因子分泌量显著低于LPS感染组与灭活Mtb感染组(P<0.01)。结论:Mtb活菌可干扰DC的细胞因子分泌,抑制DC成熟,从而削弱其抗原递呈的功能,影响抗原特异性细胞的免疫活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