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0篇
医药卫生   125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息肉在大肠疾病中占有重要地位,内镜是诊断和治疗息肉可靠方法,我院自1977年至1995年5月用欧林巴斯、宾得纤维、电子结肠镜检查21155人次,发现直肠、结肠息肉3456例,占16.3%,在小儿肠镜检查616例中,发现肠息肉423例,占68.7%,并成功在内镜下电凝切除息肉454颗,发生穿孔1例;残蒂出血  相似文献   
3.
重视真菌性与难辨梭菌性肠炎的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了经肠镜、微生物学和病理组织学证实的真菌性肠炎(FE)13例和难辨梭菌性肠炎(CDE)4例.这两种病变从诱因,临床表现到肠镜下形态都极易混淆,只有经微生物学鉴定才能确诊,值得临床及内镜医生重视。  相似文献   
4.
大肠息肉系指来源于肠上皮而隆起于肠粘膜面的赘生物,无论有无蒂,其性质分肿瘤性(如腺瘤)和非肿瘤性(如错构瘤)两大类。前者有明显的恶变倾向,已被国内外学者公认为大肠癌前期病变;后者则少有恶变,其发现率各国报告不一,欧美报告45岁以上人口4~5%,南方医院普查40岁以上城乡人口6387例,发现率为7.6%,在1976~1991年肠镜检查13451例中检出2201例,占16.4%,在已摘除41183颗息肉中,腺瘤占46.2%。由此可见,大肠息肉,尤其腺瘤性息肉并非少见,颇受临床及病理医师关注。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海尔曼螺杆菌(Hh)感染的致病性和致病特点。方法:对992例胃镜受检者进行Hh的形态学和生化检测方法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并观察Hp对常规抗Hh药物的反应。结果:992名受检者中Hh阳性者20例,15例有消化道症状,内镜下均为慢性胃炎表现;病理检查见所有Hh感染者均有散在的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9例见中性粒细胞浸润(9/20),6例见淋巴滤泡形成(6/20),炎症程度总体上较Hp感染轻;Hh主要定植于胃窦;20例中尿素酶试验阳性者14例,其中9例弱阳性,12例阳性者三联治疗后10例细菌消失;另有2名未经任何治疗Hh自然消失。结论:Hh的致病性远弱于Hp,尿素酶活性低,主要引起胃窦部的慢性浅表性胃炎,可自愈或易于用常规抗Hp药物根除。  相似文献   
6.
关于青年直肠癌涅诊的教训虽有报告,但尚未能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我们统计自1983年至1993年间在84例青年直肠癌中竞误诊42例,占50%。现就本组资料,着重介绍青年人直肠癌的涅诊的原因和体会,以提高其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7.
本文联合采用人血红蛋白抗血清包被的含A蛋白葡萄球菌(SPA)进行免疫便潜血试验(SPA试验)和直肠粘液T抗原检测(T抗原试验)用于大肠癌普查初筛并对筛检人群进行随访。结果表明,在4843例无症状人群中,SPA和T抗原试验阳性者分别为472例(9.75%)和297例(6.13%).共769例阳性者行纤维结肠镜检查,检出大肠癌4例,腺瘤48例(>1.0cm者17例,占35.4%)。其中,SPA试验中仅3例癌,29例腺瘤阳性,T抗原试验中2例癌,27例腺瘤阳性,提示联合这两种初筛试验可提高大肠癌及其腺瘤的检出率。为验证普查后减少大肠肿瘤发生的效果,2年后对这些人群采用同样的普查方案随访,结果在受检的3641例人群中,共477例阳性者行纤维结肠镜检查,未发现大肠癌病例,腺瘤18例(>1.0cm者仅4例,占22.2%)。将两次检出的腺瘤进行不典型增生程度的比较,第二次检出的腺瘤轻度不典型增生病变占88.89%(16例),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病变仅占11.11%(2例),而第一次检出腺瘤、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病变占25%(12例)。上述结果表明利用这两种初筛试验进行互补性普查。可提高大肠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随访结果提示在无症状人群普查,不仅可使大肠癌及腺瘤的再检出率明显减少,且可使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病变的发病机会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8.
小儿下消化道出血(下称便血)是小儿肠道疾病的常见症状。自1972年11月至1986年5月,本院收治便血小儿(除肛门疾病、细菌性痢疾及单纯便潜血阳性者外)共322例。现就本组资料对小儿便血的诊治探讨  相似文献   
9.
小儿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治探讨:附32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将单个细胞涂片连续进行~3HTdR-放射自显术和福尔根反应,先计算银粒标记的增殖细胞(S,G_2)的比例,再用细胞光度法测量未标记细胞(GI)的福尔根光密度。虽然受PHA刺激的活性淋巴细胞的标记指数达30.17%,但幼年性息肉不能参入同位素,各种腺瘤性息肉和腺瘤中只有少数标记细胞。以前中期(4C)淋巴细胞的相对DNA含量(24.06±2.67)为衡量标准,在与二倍体值(2C,12.03)比较后算出测量细胞的DI。5例幼年性息肉细胞的DNA含量为二倍体值(平均12.06,DT=1.00),5例腺瘤性息肉和腺瘤为超二倍体值(平均14.36,DI=1.19)。两类息肉的DNA含量差异显著。鉴于前者与腺癌无关,后者易于癌变。因此,不正常DNA含量或非整倍体性可能是细胞癌变的征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