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2篇
医药卫生   23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比研究手术与非手术治疗中央型颈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中央型颈脊髓损伤患者120例,手术治疗72例,其中前路手术28例,后路手术44例;非手术治疗48例。详细记录患者ASIA运动功能评分(AMS),对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2年时的AM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96例获随访,时间6个月~5年,21例失访,3例死亡。两组治疗后6个月、2年时AMS评分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6个月内非手术组6例出现并发症(6/48,12.5%),手术组4例出现并发症(4/72,5.6%),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手术治疗中央型颈脊髓损伤疗效可靠。早期手术能够解除脊髓压迫,稳定颈椎,促进脊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浆内皮素变化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目的:通过观察内皮素(endothelinET)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浆中的变化,探讨其在该病中的病理学作用和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方法分别对30例正常人和30例患者、20例椎动脉减压术患者术前和术后的血浆内皮素测定。结果: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浆ET含量(119.46±58.65n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38.34±14.33ng/l);20例手术患者术后ET含量(50.84±21.67ng/l)明显低于术前ET含量(139.34±52.56ng/l),经统计学t检验有显著性意义(P值<0.001)。结论:ET可能是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中的重要体液因素之一,探讨ET抗体和特异ET受体阻滞剂将为治疗该病提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肘管综合征的解剖和病因学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肘管综合征的解剖特点和发病原因。[方法]对65例肘管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术中所见,以及其中25例患者术前肌电图检查的结果进行综合研究分析。[结果]术中见60例患者存在肘管弓状韧带的肥厚增生,卡压磨损尺神经导致炎性病变;术前肌电图检查发现25例患者的尺神经传导速度均减慢,平均传导速度为27.97m/s;运动反应波幅降低,平均电压为1.95mv;潜伏期延长,平均时间为5.41ms;65例肘管综合征患者,继发于肘部创伤25例,慢性劳损15例,慢性骨关节炎14例,占位病变5例,先天异常有6例。[结论]肘部的创伤及慢性劳损可以导致肘管弓状韧带出现肥厚增生,引起尺神经卡压磨损,这是肘管综合征最常见的病因;其他病因还包括慢性骨关节炎,占位病变和先天异常;尺神经可被机械性卡压和磨损,出现慢性缺血缺氧,导致肘管综合征的发生;详细的体格检查和术前的肌电图检查是诊断肘管综合征的主要手段,在诊断时应注意该病与其他部位迟发性尺神经麻痹的鉴别。  相似文献   
4.
混合式外固定架在肱骨远端粉碎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混合式外固定架治疗肱骨远端粉碎骨折的方法与疗效. [方法]采用组合式外固定架治疗肱骨远端粉碎骨折17例.肱骨远端骨折按AO分型标准,A型8例,B型5例,C型4例. [结果]16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42个月.无伤口感染及皮肤坏死,仅1例发生针道局部反应,经换药后治愈.按照改良Cassebaum评分系统评定肘关节术后疗效:优9例,良5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87.5%. [结论]应用混合式外固定架治疗粉碎性或开放性肱骨远端骨折,手术创伤小,固定可靠,肘关节可早期活动,治愈率高,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脊柱胸腰段冠状、矢状和横断面解剖学特点,探索薄层断层切片在观测各髓节及脊神经根走行过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40具成人脊柱胸腰段标本经改良火棉胶包埋法处理,制作16具冠状、8具矢状和16具横位的0.25mm厚连续切片,观察脊神经根走行于侧椎管和椎间管不同区段的解剖关系和椎间孔韧带分布特征,并直接测量相关结构参数。结果:观测了脊柱胸腰段A、B、C、D经4区横断层面、经椎间管内口矢状层面、经两侧椎弓根中心冠状层面的形态和相关参数。结论:三种方位断层切片可较好显示诸多结构位置关系,对脊髓或脊神经源性疾病诊疗和正确辨认手术视野所见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胚胎脊髓细胞悬液(FSCS),雪旺细胞(SC)和神经生长因子(NGF)修复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用改良Allen法制成4组脊髓损伤动物模型(80只),1周后分别行空白对照组(DMEM),FSCS,FSCS+SC和FSCS+NGFSC移植入脊髓损伤部位,脊髓移植1个月和3个月后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神经丝蛋白(NF),髓基质蛋白(MBP),5羟色胺(5-HT)的表达情况,并根据图像分析各实验组脊髓移植物的免疫阳性反应变化;通过改良的Tarlov评分方法观察行为变化。结果:FSCS+NGFSC联合移植治疗脊髓损伤能够明显促进脊髓再生和修复,改善脊髓功能,4组疗效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转NGF基因雪旺细胞和胚胎脊髓细胞悬液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时NGF基因修饰的SC局部释放的NGF能够刺激受损轴突再生,促进FSCS移植物与受损脊髓的整合,促进脊髓损伤的再生修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和三维重建在脊柱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3例脊柱疾病患者采用螺旋CT扫描和三维重建进行诊断。结果:椎管狭窄症和椎间盘突出症23例,脊柱骨折10例,畸形2例,肿瘤7例,寰枢椎不稳定1例均得到正确诊治。结论: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可广泛应用于脊柱病变的诊断,能多方位、立体地显示脊柱病变的形态、位置,明显减少脊柱病变的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8.
张涛  冯世庆 《天津医药》2004,32(10):653-653
儿童脊柱、脊髓损伤比较少见,约占全部脊柱、脊髓损伤患者总数的1%~10%,其中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Without Radiographic Abnormality,SCIWORA)占5%~55%,儿童SCIWORA约有80%发生于颈椎,是最严重的儿童创伤性疾患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椎间孔内神经根受压的原因,选择合理的减压方式。方法 :2010年1月~2013年8月,我院共收治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78例,其中56例为椎间孔内神经根受压所致的单侧神经根型颈椎病,术前VAS评分为8.99±1.01分(7~10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为41.15±7.12分(37~49分)。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判断椎间孔内神经根受压的原因分为3组:单纯椎间盘压迫,14例(A组);单纯骨性压迫,22例(B组);混合压迫(椎间盘+骨性压迫),20例(C组)。A组切除椎间盘至钩椎关节,适当扩大椎间孔,取出突出髓核;B、C组切除椎间盘至钩椎关节后,将钩突基底部内侧磨平,充分显露钩突后部、上位椎体后下角及钩椎关节间隙,刮除上位椎体后下角及部分增生的钩突。减压后均行椎间植骨内固定。使用Surgimap软件测量患者术前颈椎双斜位X线片上病变节段的双侧椎间孔面积,将健侧与患侧的椎间孔面积进行对比。比较3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NDI,同时比较3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3组患者术前健侧椎间孔面积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和C组的患侧椎间孔面积均较A组明显狭窄(P0.05);B组和C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和C组的患侧椎间孔面积均较各自的对侧椎间孔面积明显狭窄(P0.05);而A组患侧椎间孔面积较对侧无明显狭窄(P0.05)。3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B、C组与A组相比术中出血量较多,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较长(P0.05);B组与C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组患者均无神经症状加重、感染及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5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7.2±8.9个月(12~52个月),3组术前VAS评分和NDI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术前根据影像学资料分析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椎间孔内神经根受压的原因,进行针对性的减压手术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雪旺细胞外泌体(SCDEs)对小鼠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从小鼠坐骨神经中提取原代雪旺细胞,并将雪旺细胞培养上清分次超速离心得到雪旺细胞外泌体。透射电镜鉴定外泌体 ,尾静脉注射外泌体,每周2次,每次3 μL/只,BMS评分观察小鼠行为学功能恢复,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外泌体神经保护作用和胶质瘢痕变化情况。结果:SCDEs的直径范围为40~100 nm;与PBS组相比, SCDEs组行为学BMS评分增加(P<0.05),神经学功能指标有所恢复(P<0.01),胶质瘢痕增加(P<0.01)。结论:SCDEs可以促进损伤后胶质瘢痕的增加,修复脊髓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