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工业技术   6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连锁换相失败是交直流混联电网的新型连锁故障形式之一。结合连锁关系在换相失败相关现象中的体现和参与环节,文中提出了一种在关键线路短时调节阻抗以降低耦合的抑制策略,重点讨论了策略的实施位置。在加权网络模型的基础上,基于直流分群界定了换相失败的连锁范围。在直流群内搜索对直流耦合关系影响较大的关键路径,并采用潮流介数比较各线路阻抗变化对系统运行状态的冲击,以避免在重要线路采取措施。针对不同的扰动,利用换相电压时间面积判断需要启动策略的直流群,从而实现有差别的连锁换相失败抑制。在修改的IEEE 39节点系统和某省市电网算例中,利用PSCAD/EMTDC开展仿真,结果均验证了关键线路阻抗短时调节策略抑制连锁换相失败的效率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安全稳定高效、能量流动灵活、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兼顾等是微电网低碳经济运行的基础,然而随着多类型分布式电源、多利益主体的柔性负荷等接入微电网,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微电网的组网模式、运行方式等正发生较大的改变。为此,梳理并归纳总结人工智能赋能微电网优化运行关键技术与挑战。首先,介绍微电网物理架构并总结智能化发展趋势,梳理微电网在低碳经济目标下的特点和优化运行所面临的挑战。其次,从决策变量、优化目标、约束条件和求解方法 4个方面阐述人工智能赋能微电网优化运行原理。再次,聚焦于可再生能源出力预测技术、微电网优化调度技术、碳交易机制、人工智能深度融合下不确定调控技术等典型应用场景,分析并总结人工智能赋能微电网优化运行的应用效果。最后,总结分析了人工智能赋能微电网优化运行的未来发展方向,为绿色微电网技术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张彦涛 《建筑知识》2014,(2):183-183
结构的动力特性是多数建筑振动主动、被动或者半主动控制的设计基础,而对于地基较软的结构而言,土-结构相互作用会比较突出,它会带来一些动力特性方面的改变,从而影响结构振动的控制。土-结构相互作用的这种影响,要求我们在设计振动控制时,便要将其予以考虑。本文从土-结构相互作用的发展状况入手,在分析土-结构相互作用下不规则建筑物振动控制的进展情况,并且探析其影响下的不规则建筑半主动控制的展望等。  相似文献   
4.
间歇式电源的大规模发展及并网运行,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电网中长期过程的频率稳定和有功平衡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间歇式电源机电暂态模型的基础上,对风电、光伏中长期自动发电控制(automatic generation control,AGC)子站进行建模,该模型可以接受调控中心AGC总站的调度命令,对间歇式电源进行功率调节。然后,利用甘肃电网的某典型日负荷、风速及光照曲线,深入分析了间歇式电源的波动特性及风光互补特性,验证了上述模型具有模拟中长期频率波动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以平抑间歇式电源带来的联络线功率波动为目标,对机组出力计划、二次调频系统等控制策略的效果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仿真计算论证了机组出力计划和AGC系统具有平抑间歇式电源功率波动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张彦涛 《建筑知识》2013,(12):79-79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我国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普遍增高,使建筑工程的寿命大大降低。受建筑行业不断发展和自然灾害频发的影响,我国对建筑物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我国建筑行业中越来越重视建筑物抗震性能设计。如何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以及在地震灾害中如何防止建筑结构层等位移所造成的危害,是建筑工程设计人员需要面对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6.
为合理选择动态无功补偿装置的安装点以提高多直流馈入电网的电压稳定性,根据多直流馈入电网存在电压凹陷区的特征以及主导节点的机理,提出基于电压灵敏度的无功补偿安装效果评估指标及其计算方法,并确定了指标中直流权重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建立了基于时域仿真计算,对动态无功补偿安装区内站点进行无功投入效果指标循环排序,确定安装点的流程。将所提方法应用于远景江苏规划电网,计算得到动态无功补偿选点方案,通过与其它方案的安全稳定计算结果比对,结果表明,在同等容量的动态无功补偿配置下,推荐方案可以更好地提高系统电压稳定性,证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7.
张彦涛  张静  姚俊 《建筑知识》2014,(5):271-271
伴随着中国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很多企业开始参与到国外工程的建设中。因此,企业的队伍建设和管理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海外工程分包中的队伍选择和形势教育以及现场管理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8.
直流孤岛送电系统的系统接入技术要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直流孤岛送电系统规划与运行面临的安全稳定问题,从送电规模、工频过电压和滤波器投切引起系统电压波动3个方面研究直流孤岛接入系统应具有的最小短路比,并考虑发电机和升压变压器电抗影响,推导出满足短路比要求的交流线路长度及各因素对短路比的影响程度;同时,基于机组作用系数法,通过研究送端系统短路比与次同步振荡之间的关系,分析了避免次同步振荡所需的送端最大短路比要求与接入系统最小短路比要求之间的矛盾,提出了解决方案;并通过推导直流孤岛送端频率波动特性,论证了发电机惯性常数、故障切除时间与送端系统频率波动的关系,为送端发电机调速器参数选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多直流馈入系统中直流输电的动态特性对系统整体稳定性的影响成为突出问题。提高交流系统不对称故障时直流准稳态模型对换相失败情况识别的准确度,对于提高系统分析精度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从逆变器换流阀的换流方程出发,考虑不对称故障时负序电压分量对换相电压角度偏移的影响,提出一种换相失败风险的快速识别判据。该判据在目前的高压直流准稳态模型基础上稍加修改即可实现。通过与机电–电磁混合仿真结果的比较,验证了文中方法的准确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电网规模的扩大,已面临着输电线路走廊资源以及基础设施造价高的问题。近年来提出的交直流线路同塔多回架设的输电方式,成为了一种节约资源的选择。然而这种同塔混合多回输电线路的耐雷特性尚需进一步研究以确保输电安全。基于电磁暂态仿真软件ATP-EMTP,搭建了±800 kV/500 kV交直流同塔多回输电线路的仿真模型,分析在不同接地电阻以及杆塔高度情况下的反击耐雷水平,与单独架设的±800 kV直流线路以及500 kV交流线路进行对比;采用改进EGM和EMTP相结合,计算了交直流同塔多回输电线路的绕击跳闸率,根据仿真计算结果,提出了提高交直流同塔多回输电线路的耐雷水平的措施;降低接地电阻或者降低杆塔高度都能提高线路的反击耐雷水平; 500 kV上层外侧导线的绕击跳闸率最高,建议针对此条线路加强绝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