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7篇
医药卫生   80篇
  2023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9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组织芯片是一种新兴技术,主要用于研究同一种基因或蛋白质分子在不同细胞或组织中表达的情况,具有高通量、大样本、省时快速等优点。近年已经逐渐运用于医学、生物学的多个学科领域。现综述其在肿瘤基因蛋白表达产物检测、肿瘤的分级与分期以及肿瘤特异性抗原筛选中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2.
郭旭东  晏伟  席少阳  杨莉萍  姬捷  马晓辉  黄璐琦  晋玲 《中草药》2023,54(16):5296-5311
目的 对21世纪以来国内外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相关研究进展进行可视化分析,梳理其研究前沿,分析发展方向,为今后黄芩相关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中的英文文献,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的中文文献进行检索并进行数据清洗。利用VOSviewer、Coocation等软件对发文量、地区/作者合作网络、关键词共现、主题演化路径进行可视化分析,并对黄芩相关的研究前沿热点进行分析。结果 纳入英文文献1560篇、中文文献22 214篇。黄芩相关领域发文量在2014年以前每年呈现上升趋势,之后每年发文量趋于稳定状态,我国在黄芩相关研究领域占主导地位。合作网络显示国际上中国与美国合作较为紧密,国内各地区合作较为散乱,协作程度较为薄弱。关键词分析表明未来黄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代谢组学、化学成分、作用机制、抗肿瘤、阿尔茨海默症等方向。结论 黄芩相关研究进展迅速,近年来对黄芩的研究逐步稳定,2019年后有回温现象。在后续的研究过程中应注重各地区、各机构之间的合作创新。代谢组学、化学成分、作用机制、抗肿瘤、阿尔茨海默症等方向成为近年来黄芩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黄芩不良反应机制研究还不够完善,同时在其质量评价方面需要更深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以提取肝癌抗原肽为目的的肝癌细胞实验室大量培养方法及其质量控制。方法:先利用普通培养瓶在CO_2孵箱中进行少量培养,再接种到10L转瓶进行旋转培养;FCM检测MHC-Ⅰ类抗原表达。结果:细胞数增加1~9倍,不仅保持了MHC-Ⅰ类抗原的表达量,而且,培养细胞质量高、好。结论:建立了用于制备肝癌抗原肽的肝癌细胞实验室大量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报道1例肾小球旁器细胞瘤并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肾小球旁器细胞瘤进行光镜和免疫组化观察,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镜下肿瘤细胞排列呈片状及巢状,部分围绕血管呈血管外皮瘤样改变,细胞圆形、小多边形,大小较一致,胞质淡伊红或透明,无核分裂,间质富含薄壁血管。免疫表型肿瘤细胞Vim、、CD34、SYN弥漫阳性,SMA部分细胞阳性。结论肾小球旁器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成人肾脏良性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依赖其病理形态学特点及免疫表型。  相似文献   
6.
RNAi技术对APMCF1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及其对HepG2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RNAi抑制APMCF1基因表达,并观察其对HepG2细胞生长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根据APMCF1基因序列及其二级结构特征,设计并合成针对APMCF1基因的siRNA寡核苷酸,经退火形成双链后克隆入pSUNeo载体,并采用脂质体介导法将其稳定转染至人肝癌细胞系HepG2,RT-PCR检测siRNA对靶基因mRNA的抑制效果,然后采用MTT实验、流式细胞仪等对细胞的生长及细胞周期进行观察。结果:HepG2细胞的APMCF1基因表达被成功的抑制。APMCF1基因表达受抑制的HepG2细胞的生长速度加快;细胞周期发生改变,G1期细胞比例减少,S期细胞比例增多,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HepG2细胞的APMCF1基因表达被成功的抑制。APMCF1基因对HepG2细胞的生长和细胞周期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可能是一个侯选的细胞周期调节基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氯离子通道阻断剂在肺血管内皮细胞氧化损伤中的作用。方法:以肉联厂检疫合格的健康小牛为研究对象,过氧化氢(H2O2)诱导体外培养的牛肺动脉内皮细胞损伤,观察Cl-通道阻断剂对受损细胞细胞活力、乳酸脱氢酶(LDH)释放量、三磷酸腺苷(ATP)含量、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犤Ca2+犦i和DNA降解程度的影响。结果:Cl-通道阻断剂可使受损细胞的细胞活力得到提高,NPPB组和NFA组分别恢复到0.449±0.015和0.535±0.023;LDH释放量下降,分别为(12.4±0.4)%,(6.4±0.6)%。ATP含量分别回升为18.22nmol/mg蛋白质和21.96nmol/mg蛋白质,犤Ca2+犦i下降和DNA降解程度减轻。结论:Cl-通道参与了氧化剂对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病理过程,Cl-通道阻断剂对肺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海北州)2006年—2009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规律和流行趋势,做好疫情预测预报,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子系统"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的数据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海北州2006年—2009年法定报告传染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年—2009年青海省海北州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报告乙、丙类法定传染病19种5 524例,年平均发病率为500.52/10万;报告死亡1例,病死率为0.36/10万。发病率居前6位的传染病依次是:病毒性肝炎(52.08%)、肺结核(29.33%)、流行性腮腺炎(5.92%)、细菌性痢疾(5.65%)、梅毒(4.99%)、流行性感冒(2.04%)。结论:乙肝、结核病等传染病仍然威胁全州人群健康,因此加强其防治工作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9.
巴斯德处理后坐骨神经再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大鼠坐骨神经经巴斯德温热处理后 ,在组织形态学方面的变化。 方法大鼠 12mm长左侧坐骨神经 ,进行 6 0℃、30min的巴斯德处理。分为处理后 1周群、6周群 ,各群分别为 15只。计算各群对照部 (处理部起的中枢 )、处理部以及末梢部 (处理部起的末梢 )中有髓轴突数、有髓轴突直径和有髓轴突面积比率 ,并用电生理和透射电镜进行组织形态学检查。 结果 (1)有髓轴突数 :1周群中 ,末梢部较对照部显著减少 (P <0 .0 1) ;末梢部中 ,6周群比 1周群显著增加 (P <0 .0 1)。 (2 )有髓轴突直径 :1周群中 ,末梢部较对照部显著减小 (P <0 .0 1) ;末梢部中 ,6周群比 1周群显著增大 (P <0 .0 1)。 (3)有髓轴突面积比率 :1周群中 ,末梢部较对照部显著减小 (P<0 .0 1) ;末梢部中 ,6周群比 1周群显著增大 (P <0 .0 1)。 (4 )肌电图 :处理后 1周与正常相比 ,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延长 ,延长幅度为 13.2 % ;动作电位幅度明显降低 2 .95倍 (3.7mV)。处理后 6周与正常相比 ,神经传导速度仍然有明显延长 ,延长幅度为 8.3% ;6周后动作电位幅度已经恢复正常。 (5 )透射电镜 :1周群处理部中 ,髓鞘明显分层、增厚而凝固坏死 ,轴浆显著减少 ,雪旺细胞基底膜、神经外膜发生变性。 6周群末梢部中 ,显示多数再生有髓轴突。 结论  相似文献   
10.
晏伟  王文亮  张萍  费玲玲 《医学争鸣》2003,24(11):964-967
目的:克隆人类新基因APMCF1,原核表达并制备其特异性多克隆抗体.方法:运用5’末端快速扩增方法,结合Genbank数据库进行电子拼接,完善APMCF1的5’端序列;利用RT-PCR方法,扩增出APMCF1的蛋白编码cDNA序列,克隆入pGEX-KG中,构建APMCF1的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后获得了GST-APMCF1融合蛋白,以此融合蛋白为免疫原制备兔抗血清,用Western blot鉴定抗体特异性.结果:通过RACE及电子拼接,完善了APMCF1的5’端序列,其cDNA长度为1745bp,与鼠信号识别微粒受体β亚基序列同源性较高,染色体定位于3q22.2;克隆了APMC2F1 816bp的开放读框序列并表达了GST-APMCF1融合蛋白.制备了特异性兔抗GST-APMCF1多克隆抗体.结论:APMCF1可能是编码人类信号识别微粒受体β亚基的基因.该分子多克隆抗体的初步制备,为进一步研究APMCF1的功能提供了必要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