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1.
目的 选择性能优越的高分子材料,应用共混改性的方法改善相关性能,进一步研制无托槽隐形矫治专用的热压膜材料.方法 将PETG(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4-环己烷二甲醇酯)及PB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按照不同质量比进行共混,测量各个比例两元共混物的吸水性、弹性模量、屈服强度及应力松弛速率,比较不同比例两元共混物性能与Erkodur膜片及PETG/PC/TPU为70/10/20的三元共混物的性能.结果 PETG/PBT为75/25的两元共混物综合性能最佳,较Erkodur膜片有更适宜的弹性模量和更小的吸水率,较PETG/PC/TPU为70/10/20的三元共混物有更小的吸水率.结论 选择不同的原材料,改变共混物组成成分的质量比可以很好的改善共混物的相关性能.  相似文献   
2.
<正>正畸患者常因为疗程过长不能配合从而影响了正畸效果,这是目前一个严重的问题。对于临床拔除第一前磨牙、完全内收前牙矫治的病例,传统拉尖牙向远中关闭拔牙间隙的速率是每月1 mm,这一过程占据了整个疗程大概50%的时间。国内外学者对于如何缩短正畸疗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关注的焦点是如何快速移动牙齿。将间隙两侧的牙齿快速移入拔牙间隙是缩短整个疗程的关键。目前快速移动牙齿的方法主要是口腔正畸牵张成骨。Codivilla于1905年提出牵张成骨,牵张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对多生牙进行新的临床分类,并分析新分类方法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6—2019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口腔科的CBCT影像资料5100例,其中多生牙患者209例,共计多生牙278颗。应用CBCT对多生牙进行新的临床分类,包括萌出型、骨埋伏高位型、骨埋伏低位型、骨埋伏复杂型和牙弓外型,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 (1)临床资料分析:多生牙发生率为4.1%,其中有1颗多生牙的患者占76.6%,有2颗多生牙的患者占19.1%,有3颗及以上多生牙的患者占4.3%。多生牙好发部位依次为:上颌切牙区、上颌磨牙区、下颌尖牙及前磨牙区、上颌尖牙及前磨牙区、下颌磨牙区。34.9%的多生牙对邻近恒牙产生了继发影响,以萌出错位及阻生为主,主要发生在上颌切牙区。(2)新分类方法的临床意义分析:上颌切牙区多生牙以骨埋伏低位型及萌出型为主,尖牙、前磨牙及磨牙区多生牙以萌出型为主。不同类型多生牙对邻近恒牙产生继发影响的发生率不同或不全相同(χ2 = 26.057,P < 0.001),提示对邻近恒牙易产生继发影响的多生牙类型依次为:萌出型、骨埋伏复杂型、骨埋伏高位型、牙弓外型、骨埋伏低位型。结论 基于CBCT的多生牙新分类方法简单实用,其中萌出型、骨埋伏复杂型及骨埋伏高位型多生牙更易产生错牙合畸形,建议尽早拔除多生牙、定期随访,必要时正畸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用牙周牵张成骨法进行位点保存,研究其对牙槽骨量保存所起到的作用,以期更大程度保持牙槽骨高度。方法 Beagle犬12只,随机分3组,实验组选择下颌一侧第三前磨牙为实验组行牙周牵张成骨拔牙(dentoalveolar distraction extraction,DDE),对照组1为对传统拔牙自然愈合组(Natural healing,NH);对照组2为传统拔牙后拔牙窝骨粉充填+GBR组(Bio-Oss+GBR, BOG)。牙齿拔除三个月后拍摄X线片,对比研究各组之间的牙槽骨吸收程度的差异。结果 拔牙后3个月,实验组牙槽骨吸收程度明显小于对照组1和2,对照组1和2之间差异无统计意义。结论 用牙周牵张成骨拔牙法进行位点保存,能更大程度保存牙槽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