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2 毫秒
1.
目的:探索种植体黏膜下微生物在健康种植体和种植体周炎中的构成与差异,并分析与临床指标存在相关性的菌种,为种植体周炎的病因学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共纳入49例患者,20例为健康种植体,29例为种植体周炎,共采集49份黏膜下微生物样本进行16S核糖体RNA(16S ribosomal RNA, 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对两组样本的多样性、菌群构成和差异物种进行分析和比较,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评价菌种与探诊深度(probing pocket depth, PPD)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健康组的α多样性显著低于种植体周炎组[Chao1指数:236.85±66.13 vs. 150.54±57.43,P<0.001; Shannon指数:3.42±0.48 vs. 3.02±0.65,P=0.032]。主成分分析显示,两组样本的群落结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似性分析(analysis of similarities, ANOSIM),R2=0.243,P=0.001]。与健康种植体相比,种植体周炎黏膜下菌斑中的牙周致病菌显著增加,包括红色...  相似文献   
2.
重度牙周炎患者多存在深牙周袋及严重牙槽骨吸收的患牙,常判定为“预后无望”,而此类患牙的临床处置一直以来都面临挑战。此外,伴牙列缺损及错牙合畸形的重度牙周炎患者临床中常需要应用多学科综合治疗,以达到牙周健康、恢复功能、改善美观的目标。文章完整展示1例应用牙周-正畸-种植修复综合治疗的重度牙周炎病例,挽救重度牙周炎患牙,并获得稳定的治疗效果,为临床诊疗此类问题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3.
随着生活水平及治疗技术的提高,种植修复成为越来越多患者的选择。良好的牙槽嵴和牙龈解剖形态的保存或重建是修复体获得满意美学效果和长期稳定性的先决条件。下前牙是牙周炎的好发牙位,下前牙松动脱落伴随下颌骨的吸收势必会造成软硬组织缺陷。文章完整展示了1例罹患重度牙周病变的下前牙即刻种植、同期引导骨再生结合帐篷式植骨术创造良好硬组织三维条件,获得最终较好种植修复效果的具体实施步骤,积累了针对此类问题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4.
随着种植手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医生与患者选择通过种植修复体来恢复缺牙区的功能与美观,而良好的牙槽嵴和牙龈解剖形态的保存或重建是修复体获得满意的功能和美学效果并取得长期成功的先决条件。重度牙周病变的磨牙由于多种因素导致其在拔除前存在较严重感染与牙槽骨吸收。文章展示了1例罹患重度牙周病变磨牙的临床处置过程,包括结合牙周传统切口技术与微创拔牙,彻底清除拔牙窝感染,促进后续位点保存术后组织愈合手术的操作流程与技术要点,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临床直接测量、平行投照根尖片和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评价存在骨缺损的磨牙拔牙同期位点保存6个月后牙槽骨的变化,并分析不同方法的测量效果。方法:纳入20名患者共23颗因牙周病变拔除的磨牙,牙齿拔除后应用去骨蛋白牛骨基质(deproteinized boving bone mineral,DBBM,Bio-Oss)和可吸收膜(bioabsorbable collagen membrane, Bio-Gide)进行拔牙位点保存术,术中临床直接测量,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拍摄平行投照根尖片和CBCT,通过上述3种方法测量分析术后6个月牙槽骨高度和宽度的变化并比较测量效果的异同。结果:比较23个拔牙位点的牙槽骨高度在拔牙位点中央、远中中央、颊侧远中3个观察点的术中临床测量与CBCT测量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观察点的高度及宽度测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接受翻瓣再进入实施种植的10名患者中,拔牙位点中央相应观察点的牙槽骨高度显著增加,临床直接测量和CBCT测量分别增加(6.15±1.73) mm和(6.59±2.53) mm,牙槽骨宽度测量值分别为(8.45±1.18) mm和(8.52±1.27) mm,两种方法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平行投照根尖片观察术前和术后6个月拔牙位点中央的牙槽骨高度变化为增加(5.84±4.28) mm,测量数值与另两种方法接近。结论:存在骨缺损的磨牙应用Bio Oss与Bio Gide进行拔牙位点保存后,临床直接测量和CBCT测量两种方法对牙槽嵴顶骨高度和宽度变化的评价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临床上,常规拔牙后牙槽骨的自然愈合存在不同程度的牙槽骨吸收[1],影响未来的种植体植入修复位置,角度及软、硬组织处理。研究表明,采取微创拔牙和位点保存技术可以减少牙槽骨吸收,显著保留牙槽嵴宽度及高度[2-3],减少或避免种植治疗同期实施复杂的植骨手术。另有文献指出,种植体周围至少需要2 mm的角化龈及1 mm的附着龈,方能维护种植体周围组织健康,获得长期稳定疗效。本研究完整展示了1例针对牙周 牙髓联合病变磨牙的病情分析,采取微创拔牙结合位点保存和游离龈移植术创造良好软、硬组织条件,获得最终较好种植修复效果的具体实施步骤,积累了针对此类问题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7.
随着生活水平及治疗技术的提高,上前牙美学区种植修复成为越来越多患者的选择。唇侧软硬组织轮廓欠丰满是前牙区种植治疗后临床常见的美学缺陷,解决此类缺陷往往需要通过多学科及数种手术方式联合治疗。文章中展示的病例在控制牙周炎症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治疗设计、手术导板确定植入位点、适当的三维植入方向,结合引导骨再生、结缔组织移植和个性化牙龈诱导成形技术,完成了上前牙的种植美学修复,取得了较好的功能和美学效果,且在修复后3年维持健康稳定的效果。本病例为临床此类患者的治疗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8.
和谐、迷人的微笑是口腔美学治疗追求的目标,发生于上颌前部牙弓美学区的唇齿龈关系不调及粉白美学缺陷都可能影响整体的微笑美学效果。牙齿被动萌出不足导致的露龈笑是常见的微笑美学缺陷之一,美学区牙冠延长术可以行之有效地重建牙龈外形;而上颌美学区牙周表型偏薄,如伴有唇侧软组织轮廓塌陷,不仅损害粉色美学效果,也增加了发生根面透色、牙龈退缩等并发症的风险。如何重建牙龈外形、改善唇齿龈关系,同时恢复协调的软组织轮廓,改善牙周表型,是临床粉色美学治疗的难点。本文展示了1例上前牙美学区露龈笑伴有唇侧软组织轮廓塌陷的美学分析及临床诊治过程,详细介绍了美学区牙冠延长术同期实施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术的手术过程,联合冠修复重建协调的粉白美学,并采用数字化模型进行多维度的分析评价,最终获得了良好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明确改良牙冠延长术后的组织愈合方式, 为改良牙冠延长术的临床推广应用提供生物学基础。方法: 对5只比格犬的右上中切牙、左上中切牙和左上第一侧切牙分别进行翻瓣术、常规牙冠延长术和改良牙冠延长术, 右上第一侧切牙为对照牙, 不进行手术, 术后36周获取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颊舌向软硬组织切片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 HE)染色发现翻瓣术的愈合方式为再附着, 与对照组一致。常规牙冠延长术组5只比格犬的根面均存在薄片状的牙骨质缺损, 其中4只比格犬的组织愈合为新附着, 表现为牙骨质缺损区内有新牙骨质形成, 胶原纤维呈一定角度插入其中; 另1只比格犬的组织愈合方式为长结合上皮愈合, 表现为长结合上皮根向移位止于牙骨质缺损区的根方水平。改良牙冠延长术组中4只比格犬根面存在牙骨质缺损(薄片状和浅台阶样缺损各2只), 其中3只比格犬的组织愈合为新附着, 但胶原纤维与根面平行, 1只比格犬的愈合方式为长结合上皮愈合; 另外1只比格犬因组织块未能完整分切而无法观察组织愈合方式。结论: 改良牙冠延长术后的组织愈合方式与常规法相似, 包括新附着和长结合上皮愈合两种方式, 根面处理(根面平整或根面改形)以及根面缺损的类型(薄片状或浅台阶样牙骨质缺损)并未影响组织的愈合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重度牙周炎磨牙拔牙微翻瓣牙槽嵴保存与自然愈合后实施种植修复3年种植体存留率、成功率、种植体周软组织情况以及边缘骨水平变化。方法纳入2015年3月至2017年1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牙周科, 因重度牙周病变需要拔除磨牙并拟进行种植修复的40例重度牙周炎患者, 共计40颗磨牙, 根据就诊时间, 前20颗磨牙纳入自然愈合组, 后20颗磨牙纳入微翻瓣牙槽嵴保存组, 两组患者分别在拔牙后自然愈合或经过微翻瓣牙槽嵴保存后进行种植治疗, 6个月后两组患者均接受上部结构修复。所有患者在种植冠修复完成2周内(基线)、修复后1、2、3年复查记录种植体改良菌斑指数、探诊深度、改良出血指数和颊侧角化组织宽度;拍摄平行投照根尖片, 测量种植体边缘骨水平, 计算边缘骨丧失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U检验比较两组间上述临床指标和影像学指标的差异。结果两组种植体负重后3年存留率和成功率均为100%(20/20)。两组种植体改良菌斑指数、探诊深度、改良出血指数、颊侧角化组织宽度和边缘骨丧失在修复后1、2、3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自然愈合组负重3年时边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