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14篇
  2024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本文介绍了我院在操作系统教学过程中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引入任务驱动和加强实践环节,对学生的思考能力、学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进行培养的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2.
基于AutoCAD绘图平台,在ObjectARX环境下,运用Visual C++6.0编程工具,开发了井巷交岔点设计软件,为井巷工程设计在提高工作效率、有效避免设计差错方面提供了新途经。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软件生命周期出发,介绍快速原型模型的过程、特点、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4.
软件需求分析是软件项目开发的一个重要阶段,在整个软件开发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软件开发的成败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软件需求分析所采取的方法、技术和原则,本文介绍了软件需求分析的相关概念、任务、过程,并提出了为减少软件开发风险,需求分析的过程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5.
杨梦卉  李明霞  石研 《混凝土》2012,(11):45-48
研究了不同种水泥、不同粉煤灰掺量、不同磷渣粉掺量碾压混凝土的强度、抗冻性、抗渗性、干缩、自生体积变形等性能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磷渣粉具有缓凝作用,后期活性较高,同种水泥条件下,掺磷渣碾压混凝土强度早期较低,后期与掺粉煤灰混凝土强度相差不大;单掺磷渣混凝土抗渗性最好,但其自生体积变形较大。掺峨胜水泥的碾压混凝土强度要略大于掺峨眉山水泥的碾压混凝土,其他性能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6.
在资源受限的无线移动传感器网络(MWSN)中设计能效路由是一个挑战性难题。针对移动传感器网络中社区间路由节点能量消耗过快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社区间能量均衡路由算法(ERAI)。设计了一个新的基于节点的剩余能量以及相遇可能性的转发能力路由度量FC。利用此度量FC和相遇节点的去向信息选择中继节点来转发消息。实验数据显示,ERAI路由算法在首个节点消亡时间上与Epidemic和PROPHET路由算法相比分别推迟了12.6%~15.6%和4.5%~8.3%,且节点剩余能量均方差小于Epidemic和PROPHET路由算法。实验结果表明,ERAI在一定程度上均衡了各节点的能耗,延长了网络的生命周期。  相似文献   
7.
针对目前移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现有位置预测方法的预测精度较低以及需要依靠大量的历史运动路径数据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不确定性支持向量机的“角度-分类”(A-USVC)位置预测方法。该方法利用节点收集的节点隶属度向量来构建归类预测模型,根据所构建的预测模型和计算的移动节点偏转方向来确定未知节点所在的区域,从而完成对移动未知节点的位置预测。仿真实验表明: 在精度方面,该方法相比于传统的马尔科夫模型预测方法提高了35%,相比于神经网络预测方法提高了19%。A-USVC位置预测方法有效地提高了位置预测的精度,且计算量小,在小样本的情况下依然能保持良好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8.
石研  方坤河  董芸  肖开涛 《红水河》2007,26(4):79-83
文章统计了截至2006年7月,中国已建、在建及规划中的共149座RCC坝的详细资料,包括坝名、坝址、坝型、坝高、混凝土量和完工时间等多项内容.基于统计的数据,从分布情况及设计方面对我国RCC坝的发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混凝土界面微结构物相特征是影响混凝土宏观性能重要因素,其主要构成物相CH晶体、孔隙和C-S-H凝胶的表征方法及其演变规律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总结了混凝土界面过渡区主要构成物相的表征方法及其优缺点,并建议采用SAXS结合MIP的方法研究界面在微观和细观尺度的孔结构、XRD方法研究界面区域CH的取向性、FTIR和NMR分别对界面C-S-H凝胶做定性和定量分析。分析发现水胶比减小、养护龄期增长、活性掺和料的掺入、渗透性较好和尺寸较大的骨料都会导致界面CH取向指数和孔隙率减小,界面C-S-H凝胶含量会随着养护龄期延长和活性掺和料掺入呈现出有规律的增长。  相似文献   
10.
《软件工程》是计算机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为此,需要对《软件工程》课程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各方面进行改革,以实现培养目标。本文对软件工程的课程建设、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