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4篇
工业技术   26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笔者应用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初步解释了松辽盆地南部上侏罗一下白垩统的层序,──4个层序可从地震剖面和钻井资料中解释,每个层序又可进一步划分出3种体系域。体系域的沉积和岩相的分布明显受构造沉降为主、水面升降为辅的双重控制。同时建立了两种层序地层格架,指出具有十屋断陷型地层格架的断陷盆地生储盖配置良好,有较好的油气潜力。  相似文献   
2.
结合具体工程实例,针对在强风化凝灰岩地区采用明挖大断面隧道施工技术,详细介绍了浅埋破碎软弱围岩明挖大断面隧道施工技术中明洞洞口段施工技术、洞口管棚施工技术以及明洞主体施工技术,以期为同类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杨长清 《低温建筑技术》2022,44(1):127-130,134
为探究有限元空间数值模拟结合挂篮预压试验综合分析模式在悬臂施工挂篮结构安全性验证中的可行性,以某连续梁桥施工用菱形挂篮为工程背景,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其挂篮模型,对底托系统、导梁系统、前上横梁、主桁架、中门架和挂篮杆件进行强度计算,对主桁架、前横梁、导梁、吊杆、底纵梁、前托梁和挂篮模型进行刚度计算,对主桁架进行倾覆计算,...  相似文献   
4.
龙门山北段构造变形特征与物理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龙门山构造带位于扬子板块与松潘—甘孜褶皱带的交接部位,具有NE分带、EW分段的变形特征。龙门山北段逆冲推覆带是以出露轿子顶杂岩和唐王寨向斜为典型特征;推覆-滑覆带变形强烈,地表主要为一系列NW往SE的叠瓦推覆体,地腹发育双重构造;而前陆坳陷变形较弱,地表主要为SE倾伏的单斜,地腹则发育断层相关褶皱。通过构造物理模拟认为:1)龙门山北段构造变形受力边界主应力与断裂走向间的锐夹角为70°,为羌塘地块与西秦岭造山带共同挤压所形成;2)构造变形样式上后缘为基底卷入式背冲型断层组合,前缘为前展型叠瓦式组合,断层向上延伸受下侏罗统滑脱层限制;3)构造具有3个阶段的变形过程,早期须家河组三段晚期的挤压作用产生叠瓦状断层,中期遂宁组沉积期和晚期白田坝组沉积期发生同沉积挤压变形。  相似文献   
5.
杨长清 《门窗》2012,(12):294-296
本文结合工程实例,论述了市政框架桥下穿既有铁路的顶进施工工艺及施工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一般而言,高精度工程控制网如电厂的建筑方格网,除要求各控制点间角度具有很高的精度外,还要求各控制点间边长和地面实测边长保持一致,即高斯投影时边长投影变形尺度比等于1.传统的测量方法是利用高精度的全站仪[测角精度±2"以上,测距精度±(2mm 5ppm.D)以上]通过布设导线网来完成.这种方法要求各起算点必须有归零方向,有时这一要求实地并不能满足.这时,我们可以尝试用静态GPS测量代替传统的方法建立高精度的工程控制网.  相似文献   
7.
8.
���갼���γ��ݻ��뿱̽DZ��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江陵凹陷是在侏罗纪末期燕山变形褶皱基底上形成的晚白垩—下第三系的凹陷背景下的断陷盆地,具有NE分带、NW分块的构造格局。盆地形成演化经历了第一期伸展断陷盆地的形成(晚自垩纪—早始新世)、第二期断陷盆地形成(中始新世—晚始新世)、后期反转构造的形成及抬升剥蚀阶段(古近纪末)。早始新世早期新沟嘴组下段与晚始新世早期潜江组三—四段充填了半深湖一深湖相的泥岩,由于沉降中心相对稳定,潜江组优质厚层湖相泥岩构成其良好的区域盖层。构造演化控制了烃源岩、储集岩的分布及油气运移和聚集,油藏具有多层系晚期成藏特征,有利油气聚集带:①继承性古隆起;②富烃洼陷周缘断鼻、断背斜型圈闭;③构造应力的交汇处。上述条件决定了江陵凹陷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9.
孝泉-丰谷构造带是川西坳陷前陆盆地上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天然气资源非常丰富,构造运动的多期性致使天然气成藏过程复杂,研究该区天然气成藏期,对于明确天然气成藏模式、富集规律及成因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整理、分析了该区13口井81个样品的666个流体包裹体测试数据,并在埋藏史分析的基础上对油气成藏期进行了厘定。结果表明:①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四段在地史时期至少经历了4期成藏,须二段则经历了至少6期成藏;②须二段和须四段都有液态烃充注,时期分别为T3x5-J1和J1-J2早期,气态烃充注起始时间分别为J2中期、J2晚期,止于K2期;③丰谷、合兴场地区须二段的成藏期早于新场地区,合兴场地区须四段的含烃流体包裹体丰度低,成藏特征不明显;④须二段气藏具有“先致密,后成藏”的特点,为深盆气藏,而须四段气藏则表现为常规气藏特征。  相似文献   
10.
南黄海北部海相构造层中的逆冲推覆以寒武系底面、志留系顶面(或加里东构造面)及上二叠统龙潭组煤系为主要滑脱面由北西向南东推覆,呈北东向或近东西向分布于千里岩隆起至崂山隆起南缘;根据逆冲推覆规模和基底卷入程度,自北而南划分出根带、中带和锋带。根带位于南黄海北部千里岩隆起一带,表现为由前震旦系组成的巨大推覆体逆冲(掩)在古生界之上;中带发育于烟台坳陷至崂山隆起中部,表现为上古生界呈叠瓦状冲断;锋带分布于崂山隆起南部,主要表现为龙潭组和青龙组内部的滑脱构造。根据地震资料分析,南黄海北部地区的逆冲推覆构造主要活动时期是在印支期至燕山早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