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2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通过对空间凸轮非等价加工方式下理论刀轴轨迹曲面微分几何特性的研究,表明加工空间凸轮工作廓面必然存在法矢异向误差。为寻求加工误差最小的最佳刀轴矢量,提出了数控侧铣加工空间凸轮廓面的方法。根据实际刀轴轨迹面是直纹面的性质,以NURBS直纹面重构理论刀轴轨迹面,采用最小二乘优化方法确定侧铣加工刀位,给出了理论加工误差模型,并通过实例的数值计算和加工实验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根据圆柱凸轮的创成加工方法,基于Pro/E实现了圆柱凸轮的非等价加工,基于VERICUT实现了NC代码校验和数控机床运动几何干涉的检验,实现了NC代码进给率F的自动优化,最后通过实际加工验证,证明了文中提出的基于Pro/E和VERICUT的圆柱凸轮非等价加工的方法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3.
改变凸轮转速函数,而不改变凸轮轮廓,可以调整出合适的凸轮机构输出特性。B样条曲线作为通用的数学描述形式,具有灵活的调整性。文中首先推导出变速凸轮机构的传递函数,提出以非均匀B样条曲线作为凸轮转速函数,讨论了节点矢量的确定方法。构建了凸轮机构的运动优化模型,并确定了约束条件。最后,通过两个优化实例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先推导了任意回转面滚子从动件弧面凸轮的廓面方程,进一步得到了球形滚子弧面凸轮廓面方程.基于Pro/E软件构建了球形滚子弧面凸轮分度机构的三维模型,并进行了运动仿真;采用间接指定刀位轨迹的方法获得了弧面凸轮廓面的数控/加工代码,并进行了创成仿真,从而实现了弧面凸轮的CAD/CAM一体化.  相似文献   
5.
利用旋转变换张量法和单参数曲面族包络原理,对双曲线滚子从动件圆柱凸轮机构进行了研究,推导出了圆柱凸轮的廓面方程和压力角计算公式,并给出了廓面坐标的计算实例,为圆柱凸轮加工精度的提高,改进其加工方法,实现凸轮CAD/CAM一体化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机采棉中的杂质繁杂,而杂质类型及含量对后期棉花加工工艺的影响很大。为此,提出一种应用区域颜色分割方法以检测棉花中的杂质。在图像分割中,先对滤波后的机采棉图像进行彩色梯度运算,通过扩展极小变换运算获得标记图像,在修改后的梯度图像上运用分水岭算法获得初始分割图像,然后对初始分割图像进行区域合并。区域合并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空间邻接性、颜色信息和区域面积3个因素。颜色信息主要采用饱和度、亮度、区域颜色向量模及颜色相似度4 个特征量。用层次递进的合并方法,迭代过程更新信息特征。最后通过支持向量机算法提取颜色、纹理、形状特征对杂质区域进行识别。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对机采棉中天然杂质的平均识别率为94%。  相似文献   
7.
分度精度是空间弧面分度凸轮机构的重要性能指标,文中利用三坐标测量机对弧面凸轮廓面的等参数螺旋线进行点位测量,并提出了一种新的分度精度评定方法,基于非均匀B样条曲线拟合所有螺旋线上的点坐标数据,由拟合曲线和滚子共轭运动的啮合方程,反求出实际共轭运动,从而实现空间弧面凸轮廓面分度精度的评定.  相似文献   
8.
基于能量观点的主动隔振系统性价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导纳功率流理论推导了复杂激励下柔性耦合主动隔振系统作动器的功率流输出表达式。以功率流作为衡量评价隔振效果与能量消耗的指标,讨论了系统参数对该系统的功率流传递特性与能耗性的影响,对系统的性价比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可降低能耗的几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摆动弧面凸轮机构的滚轴迹面作为凸轮工作廓面的等距曲面,数学模型相对简单。文中根据空间几何关系,直接求得凸轮滚轴迹面方程,再基于等距曲面法实现了工作廓面数学建模和三维建模,并分析了双停留摆动凸轮机构的初始角位移;利用等距曲面之间的曲率关联性,重点研究了凸轮机构的综合曲率。通过实际算例表明,所建立的工作廓面综合分析方法简捷有效,可以为空间凸轮机构的设计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圆锥滚子摆动从动件圆锥凸轮机构的廓面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共轭曲面啮合理论为基础,运用矢量的旋转变换矩阵法,分析并推导了圆锥滚子摆动从动件圆锥凸轮机构的啮合方程和廓面方程,并给出了机构的压力角和综合曲率的计算公式,为圆锥凸轮加工精度的提高,改进其加工方法,实现凸轮CAD/CAM一体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