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6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采用硫酸铜溶液体系在不锈钢表面电铸TiB2颗粒增强铜基复合材料。通过正交试验分析铸液温度、电流密度、TiB2颗粒粒径及添加量对Cu–TiB2铸层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并研究了电流密度和铸液颗粒含量对Cu–TiB2复合铸层中TiB2含量的影响,得到电铸Cu–TiB2复合铸层的最优铸液组成和工艺条件为:CuSO4·5H2O 200 g/L,H2SO4 10 g/L,NaCl 130 mg/L,粒径3μm的TiB2颗粒25 g/L,电流密度4 A/dm2,温度30°C,搅拌速率30~100 r/min,时间5 h。采用最佳工艺制备的Cu–TiB2复合铸层的粗糙度为1.915μm,TiB2颗粒的体积分数为14.3%,显微硬度比Cu铸层更高,表面更均匀、细致和平整。虽然Cu–TiB2复合铸层的导电性比纯Cu铸层略差,但仍优于多数金属和铜合金。  相似文献   
2.
为在NdFeB材料成型加工的同时实现其表面改性,研究了电火花加工对钕铁硼材料的影响。利用电火花成型加工技术,在不同电参数下,用紫铜电极对钕铁硼材料在绝缘介质中进行负极性加工。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等分析了材料的表面层成分、表面形貌及组织结构。通过显微硬度分析及盐雾试验,测试了材料表面硬度和耐蚀性能。结果显示:在大脉冲宽度24μs、小峰值电流5.6A下,电火花加工材料的表面质量较好。在其他参数相同的条件下,峰值电流从25.6A增大到50A,脉冲宽度从4.2μs增大到13μs时,时,硬度最大值均超过900HV0.3,比基体高出近300HV0.3。盐雾试验中加工前后材料开始出现斑点的时间差为20h,耐腐蚀性能明显发生变化。电火花加工后的钕铁硼材料表面组织中晶粒尺寸减小,并存在非晶合金相。表层非晶合金使钕铁硼材料的硬度及耐腐蚀性能得到明显地改善。  相似文献   
3.
选用稀土La_2O_3作为电铸基液添加剂制取Cu-SiC复合材料,研究氧化镧的添加量对电铸Cu-SiC复合材料表面形貌和显微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La_2O_3作为电铸基液添加剂时能够改善复合材料的表面形貌,提高碳化硅在复合材料中的沉积量,使铸层组织均匀细致,进而提高了复合材料的显微硬度。当电铸液中La_2O_3质量浓度为1.5 g/L时,Cu-SiC复合材料表面形貌较好,且固体增强相沉积量较高,无明显团聚现象,此时的复合铸层表现出较高的显微硬度。  相似文献   
4.
市场上常见的果蔬切丝机结构之一,其动力是电机带动三角带轮,通过两级三角带轮减速后,带动曲柄连杆机构将旋转运动转化为直线往复运动,带动切丝机构工作,曲柄连杆机构转动一圈,切丝机构只完成一次切丝任务,且是采用人工送料方式。该机构存在结构较复杂,人工送料不均匀,生产率低,劳动强度大,容易超负荷,损坏机器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设计了FGQ-220型往复式高效果蔬切丝机。FGQ-220型往复式高效果蔬切丝机,采用行星摆线针轮减速机传动,只用一级三角带传动减速,结构大大简化。曲柄连杆机构转动一圈,切丝机构完成二次切丝任务,提高生产率一倍。采用自动送料机构,避免了人工送料存在的问题。并对曲柄连杆机、三角带轮、切丝机构、送料机构等主要部件进行了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5.
为了减少电火花加工(EDM)工具电极的损耗,采用稀土La2O3为电铸基液添加剂,制备了Cu–Si C复合材料。电铸液组成和工艺条件为:Cu SO4·5H2O 200 g/L,H3BO3 20 g/L,Na Cl 80 mg/L,Si C 35 g/L,La2O3≤2.5 g/L,温度30°C,电流密度4 A/dm2,时间5 h。研究了La2O3添加量不同时,电铸Cu–Si C复合材料中Si C的分布情况和沉积量,以及将其用作EDM工具电极时的表面形貌和相对质量损耗。结果表明,La2O3可促进Si C颗粒与铜共沉积,改善Si C在电铸层中的分散性,提高铸层的抗电蚀性。当La2O3添加量为1.5 g/L时,电铸Cu–Si C复合材料的抗电蚀性最佳。  相似文献   
6.
电火花加工过程中工件局部受到庞大热能的作用,加工后该工件表面材料的物理与化学性能将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以烧结钕铁硼(Nd2Fe14b)为研究对象,基于有限元对电火花加工钕铁硼热影响层厚度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预测值与实际值接近,说明该模型可用来预测电火花加工后材料热影响层厚度,为后续磨削去除热影响层,提高工件的表面质量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