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1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摘要:以X80管线钢为试验材料,采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显微组织、M/A、夹杂物对管线钢落锤撕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管线钢落锤撕裂性能(DWTT)随着多边形铁素体体积分数的增加而改善,当多边形铁素体的体积分数超过某一临界值(约28%)后,DWTT性能开始降低;组织中的M/A岛细小且弥散分布,其尺寸控制在纳米级别有利于改善DWTT性能;针对本研究试验钢,若其厚度方向上组织均匀、组织中铁素体体积分数为28%、M/A岛平均尺寸和比例分别为0.42μm和2.8%时,试验钢具有最好的落锤撕裂性能(韧性剪切面积率94.5%)。  相似文献   
2.
通过Gleeble-3800热压缩试验模拟316L/Q370qE复合板轧制,并借助拉伸试验、硬度试验、组织分析等手段,研究了变形量、变形温度、变形前保温时间等参数对界面结合强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变形量的增加,结合强度逐渐升高,变形量大于20%时,结合强度升高趋势变缓;随着变形温度的升高,结合强度先升高后降低,1100 ℃与1250 ℃时结合强度相差不大;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结合强度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3.
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及力学性能实验等研究了控轧控冷工艺对X70级管线钢的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终轧温度下X70管线钢的显微组织主要由多边形铁素体、贝氏体和少量的珠光体组成,且随着终轧温度的升高,抗拉强度与屈服强度降低,硬度下降,冲击韧性提高,但屈强比变化不大,并且落锤性能较差;随着终轧温度的升高,晶粒尺寸逐渐增大,铁素体体积含量增多。在不同的终冷温度下,X70管线钢的显微组织主要由多边形铁素体和贝氏体组成,并且随着终冷温度的升高,抗拉强度大幅度降低,屈服强度则呈M形波动,硬度呈线性降低,冲击吸收能量大幅度升高且落锤性能较好,屈强比缓慢升高;随着终冷温度的升高,晶粒度等级基本保持稳定,铁素体含量呈线性增加。该大变形管线钢最优的轧制工艺为控制终轧温度为840℃,终冷温度为450℃。  相似文献   
4.
利用热模拟试验研究了热变形参数对热轧S31603/Q370q不锈钢复合板结合界面的显微组织、成分分布、显微硬度、厚比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S31603/Q370q复合板由不锈钢侧至碳钢侧的组织变化依次为不锈钢基体中的奥氏体组织、渗碳层、富集了大量C、Cr的过渡层、脱碳层和碳钢基体中的铁素体+珠光体组织;过渡层有碳化物形成,其硬度最高,脱碳层为铁素体组织,其硬度最低;随着热变形温度的升高,碳钢的厚比分配增加,不锈钢的厚比分配减小,过渡层硬度峰值降低,脱碳层宽度增加;随着总变形量的增加,碳钢、不锈钢的厚比分配成正比关系增加,过渡层硬度峰值升高,脱碳层宽度变窄。  相似文献   
5.
邵春娟  邵伟  镇凡  曲锦波 《金属热处理》2019,44(11):227-231
针对耐磨钢NM500钢板火焰切割后出现头尾纵裂纹及边部横裂纹的现象,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等手段对表面裂纹、裂纹断面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表明:在钢板头部或者尾部宽度1/2或1/4处存在贯穿整个厚度方向的纵裂纹,并有(Nb,Ti)(N,C)夹杂物;在钢板边部厚度中心,存在平行于轧向不连续分布的横裂纹,且有主要为x Ca O·y Al2O3夹杂和(Ca,Mg,Al)xOy复合夹杂。火焰切割后,在夹杂物和残余应力的共同作用下导致钢板上产生氢致延迟裂纹。通过优化冶炼工艺,控制夹杂物含量和降低H含量,改进精整工艺,采用带温切割,切割后边部保温或堆垛等措施来降低残余应力,可以有效地避免或减少切割裂纹。  相似文献   
6.
摘要:采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30.8mm大壁厚X80管线钢不同减薄方式下DWTT试样截面微观组织和试验断口进行了分析,目的是研究减薄方式对大壁厚管线钢DWTT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试验温度的降低,单边减薄的DWTT性能优于双边减薄,而且双边减薄试样从表面至心部,贝氏体体积分数逐渐降低,多边形铁素体体积分数逐渐升高,晶粒尺寸变大,MA岛由细小的颗粒状变为尺寸较大的链状,且心部伴随着严重的偏析和夹杂。而单边减薄试样从表面至心部组织整体变化不大;裂纹优先沿着消耗能量最低的部位开裂,所以双边减薄试样心部出现比单边减薄试样严重的解理和逆解理断裂。  相似文献   
7.
镇凡  邵春娟  黄朋  曲锦波 《钢铁研究学报》2022,34(10):1169-1176
摘要:采用拉伸、冲击、金相、电子背散射衍射、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等试验手段,研究了在线直接淬火+回火(DQT)与离线再加热淬火+回火(RQT)工艺对马氏体高强钢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试验钢组织均为板条马氏体,RQT试验钢原奥氏体晶粒及板条束呈等轴状,板条块较短,板条较宽,DQT试验钢原奥氏体晶粒呈扁平状,板条束贯穿整个晶粒,板条块呈细长状,板条宽度较小;位错强化是DQT试验钢强度较RQT高的主要原因;板条束为控制DQT和RQT试验钢韧性的最小单元;DQT试验钢大角晶界比例较低,其具有较大的马氏体板条束尺寸以及更高的位错密度,断裂应力较低,低温韧性较差。  相似文献   
8.
本工作所制备的导卫板,其工作部位由耐磨合金粉与树脂混匀压制成预制块,然后用消失模铸渗工艺浇铸而成,其中基体为45号钢,该工艺既减少了合金的使用,又提高了铸件表面质量;用View-cast软件对相应的铸造工艺进行数值模拟,模拟显示有铸造缺陷,工艺优化后导卫板的铸造缺陷明显减少;通过对合金耐磨层试样进行显微组织分析,发现合金铸渗层碳化物分布均匀,渗层组织致密,界面结合良好;摩擦磨损实验表明,该合金层的耐磨性很好,洛氏硬度高达80HRA,高于导卫板常用的耐磨材料。  相似文献   
9.
利用Gleeble-3800热模拟试验机制备了316L/Q420不锈钢复合板试样,采用拉伸试验、显微硬度仪、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仪和电子探针等研究了变形率对316L/Q420不锈钢复合板界面结构和结合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316L不锈钢复层组织为奥氏体,Q420基层组织为贝氏体(B)+少量针状铁素体(AF),脱碳层(DL)组织为贝氏体(B)+多边形铁素体(PF)+少量针状铁素体(AF)。界面区域由渗碳层(CL)、过渡层(TL)和脱碳层(DL)组成,各层硬度分布规律为过渡层>渗碳层>脱碳层。原始界面(OI)上存在孔洞和SiMn氧化物,随着变形率增加,其形貌由不连续线状转变为球状颗粒,比例由36%降低至4%,渗碳层、过渡层和脱碳层的厚度逐渐降低,晶粒得到细化,过渡层的硬度峰值增加,复合板的抗拉强度先增加后趋于稳定,伸长率增加。复合板界面存在元素扩散行为,随着变形率的增加,Cr、Ni、C等元素的扩散层厚度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0.
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观察敏化前后316H锻件试样的微观组织并对析出相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同时对试样进行晶间腐蚀及弯曲试验,研究冷速对固溶处理后试样析出相及晶间腐蚀的影响。结果表明:316H锻件析出相为M23C6,敏化前冷速缓慢到0.042℃/s时开始有析出相;敏化后,冷速在0.074℃/s时便开始有析出相析出;冷速达到0.032℃/s时,弯曲试样表面有严重的裂纹和起皮缺陷;随着冷速的降低,析出相逐渐增多,晶间腐蚀敏感性增加,抗晶间腐蚀性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