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工业技术   1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拉伸和冲击试验机等手段,研究了E550级高强度钢850~1000 ℃系列奥氏体化温度下组织演变规律和不同回火温度下的组织性能。建立了奥氏体化温度与奥氏体晶粒尺寸的数学关系模型,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值高度吻合。检测了不同奥氏体化温度试板分别在600 ℃和670 ℃回火后的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奥氏体化温度选择880~930 ℃范围得到原奥氏体晶粒均匀细小,配合670 ℃回火,得到的综合性能优良。  相似文献   
2.
对9Ni钢厚板进行了4种热处理工艺试验,分别是终轧后直接淬火+回火(DQ+T)、淬火+回火(QT)、淬火+双相区淬火+回火(QLT)和热轧后空冷到双相区淬火+回火(LT),分析了热处理工艺对9Ni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9Ni钢采用DQ+T工艺热处理可获得最高的强度,但-196℃低温下的冲击功只有139 J;采用传统的QT和QLT能保持较高的低温韧性,低温冲击功分别为198 J和223 J.采用QT工艺的强度和屈强比高,伸长率较QLT处理的要低.采用QLT工艺获得铁素体,钢板低温韧性显著提高的同时强度则有较大幅度的降低,而伸长率最高;采用LT工艺热处理的钢板低温冲击功为225 J,达到QLT工艺水平,其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均比QT处理的钢板的同类指标要高,是一种兼有高韧性和高强度的新工艺.  相似文献   
3.
分析预应力筋腐蚀机制,通过比较几类预应力钢绞线的应力腐蚀试验结果以及材料腐蚀前后的力学性能参数,研究缓黏结预应力钢绞线的抗腐蚀性能。根据影响预应力筋应力腐蚀的主要因素进行试验设计,主要考虑不同预加应力水平下不同类型预应力钢绞线的抗应力腐蚀状况。根据试验现象,并以腐蚀后钢绞线的破断荷载平均损失百分比作为抗腐蚀性能指标进行分析,可知缓黏结钢绞线的抗腐蚀性能相对最好,无黏结钢绞线与其相近,镀锌钢绞线次之,有黏结钢绞线的抗腐蚀性能最差。  相似文献   
4.
通过拉伸和冲击试验以及OM和SEM的组织观察,研究了不同热处理工艺对3.5Ni低温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3.5Ni钢正火(Normalizing)态及正火+回火(Normalizing+tempering)态的组织均为铁素体基体加珠光体。冲击韧性随正火温度的升高先增加后降低,正火温度为860℃时,低温韧性最佳;回火后3.5Ni钢塑性和低温韧性明显提高。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带状组织减弱,冲击功增加,当回火温度达到两相区的650℃时,冲击功降低,最佳的回火温度为590~630℃。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9Ni钢热处理过程中的组织演变和合金元素配分对强韧化的影响,采用QT(Quenching+Tempering)和QLT(Quenching+Lamellarizing+Tempering)工艺对9Ni钢进行了热处理,并详细分析了热处理过程中组织和成分配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奥氏体化淬火后存在极少量的残余奥氏体(γR),主要富C和Si.580℃回火1 h时,QT工艺条件下原奥氏体晶界上逆转奥氏体(γ’)能富C、Si、Mn和Ni元素,晶内的γ’中无明显Ni和Mn富集;QLT处理后,合金元素发生了配分,所有富合金元素相中均富集C、Si、Mn和Ni元素.两相区保温后实现增韧归因于:板条马氏体基体的大角度晶界比例增加、晶粒细化;组织结构得到优化;增加了γ’形核点,使得γ’量增加,导致马氏体基体净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6.
激光点火检测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设计了激光点火装置的光路健康度检测与内窥式光纤成像系统,用于对点火光纤光路和点火过程的实时监测。该设计大大提高了激光点火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为激光点火技术实用化、产业化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7.
首先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NASICON先驱体粉末,然后利用热压和常压烧结法制备出NASICON陶瓷,着重分析了不同成分试样的晶相、致密度以及电导率等.结果表明,相对于常压烧结试样,热压烧结试样具有较高的致密度和较好的结晶性能;热压烧结试样NASI-CON(x=2.0)的离子电导率达到了2.3×10-3S.cm-1,明显高于常压烧结所得相同成分的试样;离子电导率随成分变化也有不同,当x在1.9~2.0之间时,试样的离子电导率最高,主要是由于该成分范围内试样的结晶度较高.  相似文献   
8.
9.
研究了奥氏体化温度对9Ni钢薄板组织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薄板与厚板低温韧性差异的原因。奥氏体化温度高于800℃后,随着奥氏体化温度升高,奥氏体化温度对逆转奥氏体(γ′)的体积分数没有影响;奥氏体化后奥氏体晶粒尺寸减小,晶粒趋于等轴;组织均匀化程度提高;最终组织中取向差大于1 5°区域尺寸减小,低温韧性增加;板条或亚板条...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双相区保温温度对9Ni钢组织和力学性能演变的影响规律,分析了双相区热处理的增韧机理。结果表明:在双相区670℃左右保温淬火回火后,成品板的屈服强度可达到600 MPa以上,-196℃横向冲击功高达249 J且塑性最佳。显微组织分析结果发现,670℃条件下部分区域内的马氏体板条间形成了γ相,有利于淬火后提高材料平均晶界取向差并增加逆转奥氏体(γ’)的形核点。讨论了9Ni钢双相区热处理的增韧机理:材料平均取向差增加,晶粒得到有效细化,使得基体钝化裂纹和增加裂纹扩展路径作用强化;γ’量(体积分数)增加、碳过饱和度降低使得材料塑性增加,这有利于扩大裂纹前端塑性形变区以实现增韧。碳过饱和度降低时仍能保持高强度的原因在于双相区保温过程中细化了组织,通过细晶强化予以补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