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48篇
医药卫生   12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脑膜炎奈瑟菌孔蛋白PorA、PorB的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蛋白质组学研究为基础,分析2003—2005年我国流脑暴发流行期间C群脑膜炎奈瑟菌菌株特征,建立以致病性相关蛋白多态性为目标的新分型方法。方法利用双向电泳和MALDI-TOF质谱鉴定分析2003—2005年流脑流行期内分离的66株C群脑膜炎奈瑟菌菌株及2株参考菌株的蛋白表达,重点分析与致病性相关的蛋白多态性特征。结果根据孔蛋白PorA、PorB在双向电泳中的多态性,建立了12个特征菌型。安徽菌株的PorA和PorB蛋白电泳谱型显示出了高度的一致性,而其他地区的菌株则显示出高度的多态性。结论PorA和PorB蛋白2-DE电泳谱型可以作为一种新的菌株分型方法,可能在菌型变迁检测和流脑暴发预警中具有重要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我国脑膜炎奈瑟菌(Nm)菌株的nalP基因分布特征,为其功能和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方法对187株分离自我国的Nm菌株进行分子分型。利用菌株全基因组框架图获得nalP基因及其两侧序列,对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及聚类分析。 结果 178株Nm携带nalP基因;Nm中nalP基因与淋病奈瑟菌(Ng)中nalP基因的同源性为95% ~ 96%,但系统进化分析明显分为两支,两侧间隔区同源性>85%。9株无nalP基因菌株中6株为?nalP2型,新发现3种排布方式。C群患者和健康携带者来源phase on菌株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Nm中nalP基因可能由Ng获得后各自独立进化,无nalP基因菌株可能是nalP基因丢失,能够表达NalP的C群患者来源菌株可能缺失NalP的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3.
患儿,女,2岁,湖北省大悟县人,其父母租住在武汉市.该患儿2007年7月20日来武汉,8月1日凌晨出现烦躁不安、发热症状,8时左右到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就诊,以上呼吸道感染对症处理注射退热针,回家后患儿仍高热40℃,症状未缓解,中午再次到该门诊就诊,医院使用了克林霉素治疗.晚上11点,患儿高热不退并发生惊厥,躯干皮肤出现皮疹,再次送该医院,在治疗过程中患儿病情急剧恶化,全身皮肤出现瘀点瘀斑,高热惊厥,经过院方专家紧急会诊,做出中毒性痢疾或败血症待查诊断,建议转院.  相似文献   
4.
中国2005/2006年度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全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病学特征,为控制流脑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5/2006年度(2005年10月~2006年9月)全国网络直报流脑疫情。结果2005/2006年度全国流脑报告发病率为0.13/10万,与2004/2005年度相比,报告病例数减少29.0%,死亡病例数减少21.9%;病例相对集中于6个省,其发病数占全国病例总数的52%;0~19岁病例占病例总数的77.3%,但<10岁儿童发病率较高;学生、散居儿童、农民和民工分别占病例总数的42.7%、22.1%、16.1%。结论为控制流脑爆发或流行,将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纳入全国免疫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2004~2006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原学监测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目的对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2004~2005年度(2004年10月~2005年9月)、2005~2006年度(2005年10月~2006年9月)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原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了解脑膜炎奈瑟菌(Nm)菌株血清群分布及变迁趋势,C群Nm菌株的分布特征和Nm菌株的耐药性。方法2004~2005、2005~2006年度共收集送检菌株1 125株,均进行复核鉴定、血清分群和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1 125株送检菌株中,经鉴定Nm菌株为892株,菌株送检有效存活率为79.29%。2004~2005年度有效存活572株的血清群构成为:A群26.0%,B群28.6%,C群14.9%,其它血清群11.0%;2005~2006年度有效存活325株的血清群构成为:A群33.1%,B群14.3%,C群26.3%,其它群4.8%。已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分离到C群Nm菌株,其中15个省发现C群流脑病例。A群和C群Nm菌株表现出不同的抗生素敏感性。结论应加强流脑病原学监测工作,提高Nm监测中有效菌株的数量,密切关注C群流脑扩散趋势,及时监测Nm菌株的耐药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患儿女性,1岁,出生地湖北省宜昌市.2007年4月13日凌晨起病急,体温39℃,烦躁不安,在宜昌市夷陵区某卫生室就诊,以肠道病治疗12 h,病情无好转,下午到夷陵区人民医院就诊时发现患儿精神萎靡、嗜睡、高热,病情危重,转入宜昌市中心医院救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检测流感嗜血杆菌的多重聚合酶链反应(M-PCR)方法 .方法 合成扩增流感嗜血杆菌编码P6外膜蛋白基因的引物(Hi),鉴定流感嗜血杆菌种特异性;合成扩增流感嗜血杆菌编码荚膜基因的引物(Hi-cap),鉴定菌株是否具有荚膜;设计并合成6对扩增流感嗜血杆菌不同血清型(荚膜型)编码摹因的引物(Hia-Hif),鉴定菌株的血清型,以其他呼吸道常见病原体菌株做对照,应用M-PCR方法 对200株临床分离的疑似流感嗜血杆菌菌株进行鉴定和血清分型.结果 M-PCR方法 检测流感嗜血杆菌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照菌株应用种(Hi)、荚膜(Hi-cap)和荚膜型(Hia-Hif)特异引物没有扩增出DNA片段.M-PCR方法 检测DNA的最低检测量为0.935 Pg.对临床分离的200株疑似流感嗜血杆菌鉴定,189株为流感嗜血杆菌,与API R NH鉴定结果 一致.其中1株具有荚膜,为f血清型,与玻片凝集法鉴定结果 一致.结论 M-PCR方法 检测流感嗜血杆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用于流感嗜血杆菌感染病例标本的快速检测和病例诊断.  相似文献   
8.
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研究景怀奇徐建国邵祝军姜淑贤马烨武素怀尚德秋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Yersiniaenterocolitica,Ye)是人类和动物肠道致病菌。近年来国际上对该菌的研究已引起高度重视,其原因不仅在于该菌能引起腹泻,还由...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生物学分型、血清学分型和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PFGE)分析临床分离流感嗜血杆菌的表型和分子分型特征,了解流感嗜血杆菌的分子流行病学规律.方法 1988年和2004-2007年期间,成都市儿童医院从患者的下呼吸道分泌物分离培养273株流感嗜血杆菌,菌株的分离培养与鉴定参照美国<临床微生物手册>.菌株的生物学分型和血清学分型分别参照Kilian和Pittman分类法.应用PCR方法对所有的菌株进行荚膜鉴定和血清学分型鉴定.随机选择100株流感嗜血杆菌菌株,应用PFGE技术进行分子分型研究.结果 273株流感嗜血杆菌可分为8个生物型.17.6%(48/273)的菌株为生物型I型,43.6%(119/273)为生物型Ⅱ型,22.7%(62/273)为生物型Ⅲ型,7.3%(20/273)为生物型Ⅳ型,5.9%(16/273)为生物型V型,0.4%(1/273)为生物型Ⅵ型,1.8%(5/273)为生物型Ⅶ型,0.7%(2/273)为生物型Ⅷ型.99.6%(272/273)的菌株为无荚膜的、血清学不可分型的流感嗜血杆菌,1株为血清型f型.100株流感嗜血杆菌经PFGE分析,可分为96个PFGE基因型,93株菌株各自代表一个PFGE基因型.基因型的分布与菌株的分离时间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引起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流感嗜血杆菌主要是无荚膜的、不可分型流感嗜血杆菌菌株,生物型主要是Ⅰ、Ⅱ和Ⅲ型.血清学不可分型流感嗜血杆菌菌株PFGE基因型呈现明显的多态性,菌株的分子多态性可能是流感嗜血杆菌感染在成都市没有形成暴发与流行的分子流行病学原因;PFGE基因分型与生物学分型和血清学分型比较,具有很强的菌株分辨能力,是流感嗜血杆菌感染流行病学研究适用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许多国家出现了百日咳重现,且主要发病人群出现新的特征。2016年湖北省随州市主动监测到一起百日咳家庭聚集性发病,一个家庭5人中有4人被感染,出现续发病例,为随州市首次发现成人百日咳病例,为研究其流行病学特征,特开展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