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2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转染自体胃癌细胞总RNA的树突状细胞(DC)体外介导抗胃癌的免疫效应。方法制备短期培养的原代胃癌细胞。用rhGM-CSF、rhIL-4和TNF-α体外诱导胃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DC的发育和成熟,并转染自体肿瘤细胞总RNA,激活自体T细胞产生CTL,用CCK-8试剂盒检测CTL的杀伤活性。应用流式细胞术及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技术检测DC的免疫功能状态。用ELISA法测定IL-12和INF-γ的水平。结果转染自体肿瘤细胞总RNA的成熟DC,不仅可高表达MHC-I、II类分子及CD80、CD83和CD86协同刺激分子,并可获得高效刺激自体或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转染RNA的成熟DC,分泌IL-12的水平及其刺激产生的CTL培养上清液中INF-γ的水平显著高于单纯成熟DC及未成熟DC;且CTL对自体胃癌细胞的杀伤率显著高于异体组。结论转染自体胃癌细胞总RNA的成熟DC能够体外诱导产生对自体肿瘤细胞具有高度抗原特异性杀伤活性的CTL。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动员后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s)移植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确诊严重的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125例,给予G-CSF 300μg肌内注射,2次/d.第3天时采集和分离PBMNCs,配成单个核细胞混悬液.经皮微球囊扩张狭窄动脉,同时将分离的PBMNCs通过导管腔内注入缺血部位.观察12个月,进行各项指标综合评估.结果 PBMNCs移植后,患肢冷感、间歇性跛行等临床症状不同程度好转,溃疡逐渐愈合,踝肱指数短期明显提升.未出现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结论 采用动员后的PBMNCs经血管腔内途径移植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方法简单、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在体外条件下负载自体胃癌细胞裂解物的成熟DC(matured dendritic cells loaded with autologous tumor lysates,TL-mDC)联合小剂量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及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增...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型受体(IGF—IR)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对40例胃癌患者的癌组织、距原发灶5cm以上胃组织和10例正常胃组织标本进行IGF—Ⅰ,IGF—I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将结果与患者的临床病理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①胃癌组织中IGF—Ⅰ的表达率显著高于切缘组织和对照组(P〈0.05)。切缘组织和对照组中表达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PTNM分期中Ⅰ,Ⅱ期及Ⅲ,Ⅳ期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无淋巴结转移组及有淋巴结转移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未侵及全层组及侵及全层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胃癌组织IGF—IR的表达率显著高于切缘组织和对照组(P〈0.05)。切缘组织和对照组中IGF—IR的表达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PTNM分期中Ⅰ,Ⅱ期及Ⅲ,Ⅳ期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无淋巴结转移组及有淋巴结转移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IGF—Ⅰ,IGF—IR的高表达与胃癌的发生有关,且均参与了胃癌的侵袭和转移。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甲状腺癌的声像特点和提高甲状腺癌的超声诊断正确率,本文对我院1994年1月-2000年12月经超声显像诊断,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癌63 例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本组男14例,女49例,年龄16-75岁,平均45.5岁。病史1周至13年。使用EUB-40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5.0MHz。患者取仰卧位,肩后垫高,作直接扫查。  相似文献   
6.
下肢缺血性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尤其是腘动脉远端小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治疗一直是世界性的难题.近几年新兴的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取得了一定的经验[1-3].然而骨髓移植对患者多部位行骨髓穿刺,采集量大,创伤大,患者痛苦,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我院于2005年3月至2006年6月为5例晚期下肢缺血患者经血管腔内途径移植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s),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cyclinD1、CDK4和Rb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调控因子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70例大肠癌组织及距癌灶3cm以外的癌旁组织、10cm以外的正常组织中cy-clinD1、CDK4和Rb进行检测。结果cyclinD1和CDK4在大肠癌中过度表达,分别为36/70(51.4%)和28/70(40.0%),并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呈反比,有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其cyclinD1和CDK4的阳性率分别为70.0%和60.0%,无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阳性率分别为44.0%和32.0%,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Rb在大肠癌、癌旁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分别为65.7%、78.6%和85.7%。正常组织与癌组织中Rb的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cyclinD1与CDK4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cy-clinD1、CDK4的过度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大肠癌的发生机制涉及cyclinD1、CDK4和Rb调节环路中多个基因的异常。  相似文献   
8.
9.
RNA干预研究及其在肿瘤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近年来研究表明,一些小的双链RNA(dsRNA)通过特异性结合互补链,可以高效、特异的阻断体内特定基因表达,促使mRNA降解,诱使细胞表现出特定基因缺失的表型,称为RNA干预(RNAi)。它是体内抵御外在感染的一种重要保护机制,可以作为简单、有效的代替基因敲除的遗传工具。RNAi正在彻底改变基因组学领域的研究步伐。因而被Science杂志在2001年至2003年连续3年评为十大最重要的科学成果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动员后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s)经血管腔内途径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确诊严重的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38例、糖尿病足(DMF)65例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2例,分别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300μg肌肉注射,每日2次。第3天时采集和分离PBMNCs,配成单个核细胞混悬液。经皮微球囊扩张狭窄动脉,同时将分离的PBMNCs通过导管腔内注入缺血部位。观察12个月,进行各项指标综合评估。结果PBMNCs移植后,患肢冷感、间歇性跛行等临床症状不同程度好转。跛行距离由入院时的(24.0±14.8)m逐渐提高到12个月时的(642.0±224.1)m,表现为持续延长(P<0.01)。溃疡于移植后1~3个月逐渐愈合。踝肱指数(ABI)短期明显提升,由入院时的0.60±0.07提高到1个月的0.84±0.11,12个月时略有下降,为0.70±0.07,但仍高于入院时的水平。移植前后未出现任何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结论采用动员后的PBMNCs经血管腔内途径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方法简单、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