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4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3例舌血管瘤的电化学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电化学疗法对舌血管瘤的疗效。方法:采用电化学治疗舌血管瘤13例。治疗电压5—8V,电流50—80mA,参考治疗电量50—80C/cm^3瘤体。治疗中观察瘤体变化,瘤体固缩变硬时治疗结束。结果:13例患者术后均随访0.5a以上。13例中完全治愈6例、部分治愈6例,有效率92、3%。结论:电化学治疗舌血管瘤是目前一项新的治疗方法,其安全、有效、创伤小、恢复快、操作方便,易于为患者接受,是治疗舌血管瘤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在颈动脉粥样斑块中的数量与分布,为临床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68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患者的斑块,采用Movat染色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斑块中VSMCs,镜下分别统计VSMCs平均积分吸光度值(MA)、单位面积的MA和纤维帽厚度。结果无症状组稳定性和不稳定性斑块发生率为87.5%和12.5%(P0.001);症状组为25.0%和75.0%(P0.001)。VSMCs在无症状组和症状组中的MA值分别为1 650±58和1 343±54(P0.001);在稳定和不稳定性斑块中分别为1 506±59和1 312±58(P0.05)。无症状组和症状组中VSMCs分布单位面积的MA分别为:基底部1 664±73(MA/mm~2)、1 112±69(MA/mm~2)(P0.001);肩部1 697±76(MA/mm~2)、1 412±81(MA/mm~2)(P0.05);纤维帽1 620±65(MA/mm~2)、1 321±66(MA/mm~2)(P0.01)。随着纤维帽的增厚,VSMCs的单位面积的MA也随之增加,呈正相关性(P0.001)。结论症状组和不稳定性斑块中VSMCs的数量、密度均少于无症状组和稳定斑块。纤维帽的厚度与VSMCs的密度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股浅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再次干预治疗的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2013年1月20例股浅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的基本资料、病变特征及再次干预治疗后的症状改善和再狭窄发生情况.结果 20例支架内再狭窄患者就诊时的主要症状为间歇性跛行14例,急性下肢缺血3例,静息痛3例.术前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中位数0.43 (0~0.72),间歇性跛行距离(238.50±76.80)m.20例患者中65% (13/20)合并2型糖尿病,45%合并高血压(9/20),25%合并高脂血症(5/20).70% (14/20)为TASCII C/D级病变.再次干预治疗的方法分别为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4例、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支架植入(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stent,PTA+S)9例、大隐静脉/人工血管旁路术(bypass)3例、斑块旋切治疗(SilverHawk)4例.随访患者14例,平均随访6m (2~18 m).围手术期未出现死亡、心肌梗死、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无截肢发生.术后ABI中位数0.69 (0.5~0.85),与术前ABI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歇性跛行距离(835.00±217.80)m,(P<0.01),术后6m随访时,42.86%患者(6/14)再次出现支架内再狭窄.结论 再次干预治疗可以在近期明显改善支架内再狭窄患者的下肢缺血症状,但仍存在较高的再狭窄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复合手术治疗Cockett综合征并发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治疗经验与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0月至2012年3月期间,我院对23例Cockett综合征并发急性下肢DVT患者进行经股静脉切开取栓联合同侧髂静脉腔内介入治疗。男8例,女15例;年龄36~76岁,平均59.3岁。血栓累及左侧髂股静脉者21例,累及右侧髂股静脉者2例。患肢表现为明显肿胀、疼痛,术前经血管超声诊断明确髂股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病时间平均为2.53 d。所有手术采用全身麻醉,取栓前均先植入下腔静脉滤器,取栓后经同侧股静脉顺行造影确诊Cokket综合征,对髂静脉重度狭窄段介入治疗,共置入28枚自膨式血管支架。结果 23例病例手术成功率为100%,1例术后伤口出现血肿。术中出血量为150~750 ml,平均300 ml。随访时间为3~26个月,平均11.7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血栓复发。采用生活质量调查问卷形式对患者进行随访,21例患者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2例患者好转,术后存留轻度下肢肿胀。结论复合手术治疗Cockett综合征合并急性DVT的方法安全、有效,早期临床结果满意,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髂静脉梗阻合并急性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10月~2011年9月,19例急性DVT接受手术取栓联合同侧髂静脉腔内支架置入术。DVT位于左髂-股静脉及下腔静脉3例,双侧髂-股静脉2例,其余14例均在左髂静脉。均有患肢明显肿胀,其中12例伴患肢疼痛。DVT发病时间(3.2±1.3)d。取栓前均先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取栓后即刻静脉造影发现髂静脉狭窄者先行球囊扩张再置入自膨式支架。结果 18例取栓后造影示髂静脉狭窄,其中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liac vein compression syndrome,IVCS)15例(78.9%),残留狭窄3例;1例未发现髂静脉狭窄。18例有狭窄者共置入22枚自膨式支架,手术均获成功。1例术后伤口血肿。随访16例,随访时间2~26个月(平均10.3月),疼痛症状均消失,2例行走后下肢轻度肿胀,均未出现血栓复发。结论腔内治疗髂静脉梗阻合并急性DVT安全、有效,早期临床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性,63岁,2个月前自左上肢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后导管通畅。10h前输液时发现导管有液体渗漏现象,即在外院行超声、胸部X线检查,发现PICC管体已断开脱落,远端已至肺动脉,患者无明显不适症状,为进一步治疗转入我院。  相似文献   
7.
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发生率有上升的趋势.下腔静脉滤器置人术的目的是阻拦和捕捉源于下肢的游离血栓,预防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1].我们在置入滤器前,切记滤器不能预防下肢DVT,也不能提高药物治疗DVT的疗效[2].为此,我们需要熟悉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的指征和利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同期颈动脉支架术(CAS)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颈动脉狭窄合并冠心病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日友好医院2007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25例颈动脉狭窄合并冠心病患者资料,其中11例同期行CAS和CABG(同期组),14例分期行CAS和CABG(分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主要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与分期组比较,同期组中位手术时间(250minvs.280min)、中位住院时间(19dvs.24d)明显缩短(均P0.05),中位术中出血量(750m Lvs.600m L)、输血量(1000m Lvs.1200m L)、ICU时间(23hvs.24h)、呼吸机时间(19hvs.16.5h)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期组出现术后30d内小卒中1例,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1例,围手术期肺部感染1例,术后短暂低血压3例;分期组出现TIA2例,术后短暂低血压4例,再次开胸止血1例,围手术期肺部感染1例,两组均无心肌梗死及死亡病例。结论:同期和分期行CAS和CABG治疗颈动脉狭窄合并冠心病均安全有效,同期手术可以缩短手术和住院时间,应根据患者的病变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贝前列素钠、西洛他唑、沙格雷酯、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等常用药物治疗中国间歇性跛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系统性检索中国学术文献出版总库、万方数据库、PubMed、Medline、Embase和Cochrane数据库从2000年1月至2020年3月符合纳入标准的RCT研究,采用Stata进行网状Meta分析和干预措施排序,临床指标为最大步行距离和无痛行走距离。结果共纳入5项RCT研究共240例患者。结果显示在增加最大步行距离方面,疗效排名前两位为贝前列素钠、沙格雷酯,其次为西洛他唑、贝前列素钠联合阿司匹林、空白/安慰剂和阿司匹林;在增加无痛步行距离方面,贝前列素钠、沙格雷酯疗效位于前两位,其次为贝前列素钠联合阿司匹林、西洛他唑和阿司匹林。结论贝前列素钠在提高中国间歇性跛行患者最大步行距离和无痛步行距离方面疗效确切且相对较优,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HFMD)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00例不同程度的手足口病患儿,分别采用利巴韦林、干扰素抗病毒常规治疗和采用利巴韦林、干扰素联合复方甘草酸苷(美能)治疗,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复方甘草酸苷对于手足口病的症状改善、缩短病程效果明显。结论:复方甘草酸苷在治疗手足口病过程中,对于改善症状、减少并发症、缩短病程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