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37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小儿慢性乙型肝炎细胞免疫功能与临床、病理的关系 ,了解其间的相关性。方法 研究对象为确诊的 94例 12岁以内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儿。常规检测血T细胞亚群等、血丙氨酸转氨酶 (ALT)水平、病毒学指标 ,并进行腹部B超、肝脏病理学检查。结果 有活动性肝脏病理炎症者CD4 CD8 升高 (P <0 0 5 ) ;女性比男性CD4 降低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CD8 升高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CD4 CD8 降低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 ;T淋巴细胞的异常改变与HBVDNA、PTA以及脾脏大小关系不明显。而各项观察的临床、病理指标与CD3 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小儿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机体存在细胞免疫功能失衡 ,其相关性表现在肝脏炎症损伤严重程度与T淋巴细胞功能的损伤有明显的相关性 ,女性对HBV的T淋巴细胞反应比男性更有利于清除HBV ,其预后及对抗病毒和免疫调节治疗反应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准备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免疫特点.方法 将3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和10例正常对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体外培养72 h后,用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IL-2、IL-4、IL-10、IL-12、IFN-γ和TNF-α的浓度.结果 (1)慢性丙型肝炎患者PBMC培养上清中IFN-γ、IL-10和TNF-α的水平明显升高(P<0.05),没有检测到IL-2、IL-4、IL-12的基础分泌.(2)不同病情患者间的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体内TH2型细胞因子的分泌占优势.提示通过调整TH1/TH2失衡可能达到抗病毒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3.
1.病例资料:患儿为2岁女童,河北唐山人。因发热、尿黄11d,腹泻7d,黑便4d入院。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9.5℃,大便3~5次/d,黄色稀水便,尿黄,在当地卫生所按“肠道感染”予“阿苯片”退热,抗感染治疗7d病情无好转,并发现全身皮肤黄染、黑便,2~4次/d,量少,10~15g/次,转至本院。平时身体健康。家族中没有肝病及遗传病  相似文献   
4.
以“肝损害”为首发表现的进行性肌营养不良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Progressive muscular dystrophy)是一种x性连锁隐性遗传病,其主征为随意肌原发变性,逐渐进行,使病肌衰弱萎缩,终至不能运动。但以“肝损害”为首发表现未见报道。现将本院收治的3例报告分析如下。 例1 患儿男,5岁。因查体发现转氨酶异常2年余入院。无特殊家族史。查体:步行呈鸭步,双侧脖肠肌轻度肥大,双侧膝跟腱反射稍减弱,Gower征( )。查各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抗HAVIgM、HBVM、HBV DNA、抗HCV、HCV RNA、抗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可引起肝外病变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肾炎是其中之一。在我国小儿继发性肾炎中 ,HBV GN发病率较高。我们对 12例小儿乙型肝炎肾炎评估其肝损害程度及评价激素序贯以干扰素治疗的效果。1 对象和方法1.1 病例选择  12例病人均为 1994~1999年在 30 2医院小儿肝病科住院患儿 ,男性 9例 ,女性 3例 ,年龄 6~ 15岁 ,平均 12 .1岁 ,诊断符合 1989年北京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肾炎座谈会制定的标准。1.2 常规检查 治疗前及治疗中及随访 1年期间 ,定期查尿常规 ,2 4h尿蛋白定量 ;丙氨酸转氨酶 (ALT) ,谷草转氨酶(A…  相似文献   
6.
小儿乙、丙型肝炎临床与病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乙、丙型肝炎临床与病理的关系。方法①对我院小儿肝病科1983-2004年1694例小儿采用1秒钟肝穿法进行肝活检。②病毒性肝炎采用国内最新分型标准,对肝脏炎症活动程度分级(G0-4级),对纤维化分期(S0-4期)。结果①病毒性肝炎1505例,占88.8%,其中首位是乙型肝炎1230例(占81.7%),其次为丙型肝炎154例(占10.2%)。②小儿乙型肝炎中,261例(89.4%,261/292)慢性乙型肝炎患儿被误诊为“健康携带者”;小儿丙型肝炎中,19例(19/154,12.3%)慢性丙型肝炎患儿被误诊为“健康携带者”。结论目前我国小儿肝病病因中乙型肝炎占首位。当前在国内肝病诊治方案中,仅依据肝功能判断肝脏病变的存在和程度做为抗病毒治疗指征和判断预后,存在一定缺陷,须要进一步修正。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儿童肝衰竭的临床和病理特征,将本院确诊的30例儿童肝衰竭的临床与病理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探讨小儿肝穿刺活体组织检查的临床应用 ,了解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与临床的关系。对医院小儿肝病科 1983~ 2 0 0 0年 10 2 0例小儿采用 1秒钟肝穿法进行肝活检。病毒性肝炎采用国内最新分型标准 ,对肝脏炎症活动程度分级 (G0~ 4级 )。结果表明 :( 1)肝活检成功率为 99.7% ( 10 2 0 / 10 2 3例 )。从1991年起肝活检实施率占同期住院慢性肝病的 90 %以上 ,其中婴幼儿 135例全部成功。 ( 2 ) 17年中病毒性肝炎始终占绝大多数 ( 96.6% ,985/ 10 2 0例 )。乙型肝炎占首位 ( 75.4 % ,985/ 10 2 0例 ) ,且有上升趋势。( 3)非病毒性肝损害有所增多…  相似文献   
9.
儿童肝衰竭病因及病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儿童肝衰竭的病因和病理特征。方法应用Excel2000软件和χ2检验分析了本院1986年1月-2006年4月间收治的120例儿童肝衰竭临床资料。结果①急性肝衰竭10例,亚急性肝衰竭45例,慢性肝衰竭65例。在急性和亚急性肝衰竭中,半数以上病因不明。②发病人数最多的是学龄期7~14岁组(70例,58.3%);其次是婴儿组(32例,26.7%)。③婴儿组中13例(40.6%)病因不明,占第一位;其次为CMV感染(11例,34.4%)。1岁以上组病因以病因不明最多(27例,30.7%),HBV感染24例(25.0%),肝豆状核变性17例(19.3%),HAV感染10例(11.4%)。④HBV感染、肝豆状核变性与病因不明引起的肝衰竭存活率相比无显著差异。⑤本组肝衰竭临床与病理的诊断符合率为88.9%。一些病例通过肝脏组织的铜染色、CMV免疫组化和HBVDNA原位杂交明确了病因。结论①儿童肝衰竭病因与年龄有较大的关系。在婴儿组中,主要是由CMV感染引起,但近一半病因不能明确。年长组在已知病因中以HBV和HAV感染为主,但在引起儿童肝衰竭的其他因素中,肝豆状核变性是最常见的。②诊断肝衰竭须临床与病理有机结合起来,才不至于诊断失误。通过肝组织的特殊染色、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等可以明确一些病例的病因,但还有一部分病原不明的病例尚须要做进一步的检查来明确病因。  相似文献   
10.
以肝病为首发症状的小儿肝豆状核变性30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我院1992年5月~1999年4月收治30例以肝病为首发症状的小儿肝豆状核变性(Wilson disease,WD),误诊为慢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30例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6~14岁。病程4d~3年。(2)家族史:有家族史的4例,3例为父辈,1例为同胞,主要表现均为肝病。(3)临床表现:绝大多数病例为隐性起病,多因查体发现肝功异常,肝脾肿大或出现肝功能失代偿就诊,以尿少、浮肿最多,占60%(18/30)。乏力、纳差占53.3%(16/30),合并症中腹膜炎占总数的13.3%(4/30)。伴随症状中,出现血尿1例;溶血性贫血2例;手颤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