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49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听觉器官线粒体DNA缺失在老年聋发病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听觉器官中线粒体DNA缺失在老年聋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饲养不同年龄组的大鼠,测试ABR阈值,PCR检测其耳蜗、蜗核、大脑、颞肌和外周血中是否存在mtDNA~(4834)缺失,对存在的缺失进行定量分析;PCR产物进行克隆、测序。结果:老年组大鼠的ABR平均阈值为92.22±10.60dBSPL(n=20),中年组为42.75±5.73dBSPL(n=24),青年组为30.50±1.54dBSPL(n:24),老年组大鼠的ABR阈值明显高于中年组和青年组,其差别具有非常显著性的意义(方差分析,P<0.01);(2)所有老年大鼠的听觉器官和颞肌中均存在mtD-NA~(4834)缺失,其缺失发生率高于中年组,青年组mtDNA~(4834)缺失发生率最低;(3)定量分析显示不同年龄大鼠听觉器官中mtDNA~(4834)缺失占总mtDNA的百分比不同,老年组mtDNA~(4834)缺失占总mtDNA的百分比高于中年组。结论:老年大鼠的ABR阈值明显升高,其包括耳蜗、蜗核在内的多种组织中普遍存在的mtDNA~(4834)缺失,提示mtDNA缺失在老化和老年聋的发生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中国汉族人群10个遗传性聋基因座位的短串连重复序列(STR)的遗传多态性。方法 应用PCR方法对10个位点进行扩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记录基因型。采用PPAP软件计算正常人各STR位点等位片段频率、基因型频率、预期基因型频率、多态信息量(PIC)和Hardy-Weinberg平衡吻合性检验。结果 中国汉族人群D6S287、D8S1132、D13S1275、D15S130、D1S2726、D4S3038、D2S2380、D22S282、D14S1042、D7S529各位点分别检出10个、9个、8个、7个、7个、7个、6个、6个、6个及5个等位片段,多态性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各位点PIC值分别为0.879、0.854、0.864、0.821、0.686、0.794、0.764、0.732、0.773、0.712;杂合度均高于0.7。结论 中国汉族人群10个位点STR均具有较高的杂合度和多态信息量,是较理想的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3.
Prev-DAF试剂盒分析线粒体基因1555A-G突变   总被引:10,自引:14,他引:10  
目的建立应用标准试剂盒方法检测线粒体基因1555A-G(mtDNA1555A-G)突变的程序,进行母系遗传耳聋家系的基因型分析.方法采用Prev-DAF试剂盒分析14个母系遗传耳聋家系,共检测耳聋患者34个,正常个体11个,并以Alw26酶切和测序方法验证试剂盒检测的准确性.结果Prey-DAF试剂盒检测结果证实13个家系中33个耳聋患者携带有mtDNA1555A-G突变,另1个耳聋家系中的一名耳聋患者不携带此突变,11个正常个体中无此突变,试剂盒检测方法与Alw26I酶切法和测序结果完全吻合.结论在中国,mtDNA1555A-G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致聋的家系多,分布广,Prev-DAF试剂盒在分析线粒体基因1555A-G突变方面具有简单、低耗、结果直观的特点,适合在中国用于进行此突变的大规模筛查或预防性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聋(NSHL)家系中线粒体基因(mtDNA)突变所占比重以及母系遗传的统计学规律.探讨mtDNA突变与遗传性聋的关系及突变在这类家系及散发感音神经性聋(SNHL)中的发生率.方法收集遗传性NSHL家系29个,行家系调查;对家系进行形式遗传学分析、分离分析;采取外周血,从白细胞中抽取DNA;以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mtDNA(nt)1 555G、7 445G、3 243G点突变;行mtDNA12SrRNA,tRNALeu(UUR)及tRNASer(UCN)基因序列测定.结果多重PCR检测示mtDNA突变家系12个;形式遗传学分析确定为显性遗传不规则外显的家系,mtDNA突变率高;分离分析结合mtDNA突变检测示母系遗传不具有常染色体遗传基因分离比.经测序证实,12个家系具有mtDNA突变;形式为1 555G突变家系10个,7 445G突变家系2个,未发现3 243G突变家系.结论母系遗传与常染色体显性及隐性遗传基因传递分离比有差异;mtDNA突变在NSHL中占较高比例,主要形式是1 555G及7 445G突变.在散发病例中发生率很低;7 445G结合1 555G点突变筛查对SNHL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多重PCR法是mtDNA多基因突变位点简便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山西省运城地区重度感音性耳聋病因学情况。方法 对运城市聋哑学校142名学生进行耳聋病因问卷调查、纯音听阈测试,对其中139名非综合征性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进行线粒体DNA 12SrRNA A1555G点突变检测和GJB2基因突变检测。结果 7例(5.04%)存在线粒体DNA A1555G点突变,8例(5.76%)存在-GJB2 235delC纯合突变,14例(10.07%)存在 -GJB2 235delC杂合突变,在分子水平能够明确诊断者占20.87%。结论 运城地区耳聋患者存在较高的遗传性耳聋发生率,特别是线粒体DNA 12SrRNA A1555G突变发生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通过聋病分子诊断,可达到防聋、指导聋儿康复及评估耳聋预后等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Waardenburg综合征Ⅱ型中国家系的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两个Waardenburg综合征Ⅱ型中国家系详细的临床资料并绘制家系圈谱,签署知情同意书获取血样。聚合酶链反应扩增MITF基因编码区的全部外显子,在ABI3100自动测序仪上进行正反向测序,利用GeneTool软件及遗传学网站的信息分析数据。结果Waardenburg综合征Ⅱ型临床表现变异较大,不是所有的患者均满足Waardenburg综合征Ⅱ型的诊断标准,眼睛色素分布异常(蓝虹膜)和正常的内眦间距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表型特征。MITF基因第1,7号外显子在两个隶系中分别检测到一个错义突变和一个缺失突变,50例正常对照组均未检测到这两种突变。结论本文对两个Waardenburg综合征Ⅱ型家系做出分子水平的基因诊断,其详细的临床资料有助于对该综合征的进一步认识;新的基因突变位点不仅丰富了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而且为更好地了解MITF基因的功能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7.
X连锁隐性非综合征型低频神经性听力减退的大家系报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和分析低频神经性听力减退的遗传学因素。方法 从先证者出发,调查一个家系发病情况;应用Cyrillic 2.1软件绘制系谱图;通过系谱图分析遗传学特征,通过临床检查分析疾病的表型特征。结果 调查现存家系成员101人,获得43人的临床听力学资料。43人中有6人被诊断为低频神经性听力减退,均为男性,年龄18-26岁;患者仅以听力减退为单一症状;临床表型特征为轻、中、重度及极重度听力损失,听性脑干反应均未引出,畸变产物耳声发射部分引出;患者发病年龄在10-16岁之间。结论 本研究发现了一个5代相传的遗传性聋大家系,遗传特征是以男性发病为主的X连锁隐性遗传。该家系的发现提示低频神经性听力减退可以是由遗传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醋酸曲安奈德鼻喷剂长期应用对鼻粘膜和鼻纤毛有无损害作用。方法 :杂色犬 12只 ,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及对照组各 4只。高剂量组采用 0 .6 4 %醋酸曲安奈德鼻喷剂 ,每日 1次 ,每次 2个鼻孔各喷药 1次 (880 μg) ;低剂量组采用0 .14 %醋酸曲安奈德鼻喷剂 ,每日 1次 ,每次 2个鼻孔各喷药 1次 (2 2 0 μg) ;对照组采用 0 .9%NaCl,每日 1次 ,每次 2个鼻孔各喷 10 0 μl。用药前后观察鼻腔粘膜、血常规 ;用药后 ,光镜和电镜观察鼻粘膜。结果 :用药后 ,鼻粘膜、血常规均正常 ,三组间无差异 ,光镜和电镜下未见鼻粘膜病损。结论 :醋酸曲安奈德鼻喷剂长期应用对鼻粘膜无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9.
多重PCR在线粒体基因突变聋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往的研究中 ,作者对大量耳聋家系进行了mtDNA15 5 5 G、32 4 3G及 74 4 5 G突变检测 ,发现了一些mtDNA突变家系 ,采用的方法主要是PCR扩增、限制性内切酶分析等 ,并经测序验证方法的可靠性。这些方法较繁琐 ,对于一个病例需要经 3次PCR扩增、3次限制性酶切分析才能得出结论[1~ 3 ] 。因此 ,作者探索多重PCR对mtDNA突变的诊断方法。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12个遗传性耳聋家系由解放军总医院耳科门诊及贵州省人民医院听力康复中心收集 ,均为非综合征型感音神经性耳聋家系。实验证实这些家系均有mtD…  相似文献   
10.
耳聋是人类最常见的遗传病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遗传性聋的基因定位和基因克隆的研究发展飞速。目前国际上已定位了143个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聋的基因座,并成功克隆了24个显性遗传性耳聋相关基因。在已登录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聋57个基因座(DFNA1~DFNA57)中,有29个位点(DFNA1~DFNA18,DFNA20,DFNA25~DFNA28,DFNA30,DFNA32,DFNA34,DFNA36~DFNA38)被定位于染色体的狭窄区段,提供用于筛查的微卫星标记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