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前海绵间窦(AICS)的MRI影像学特征。 方法 连续收集72例垂体增强MRI,包括32例正常体检者和40例垂体腺瘤者。通过多层面MRI观察AICS的影像特征,并给予分型。在正中矢状位平面上,以蝶骨平台延长线为A线,经AICS做一与A线平行的B线,在鞍底做一与A线平行的切线C线,测量A与B间距a,B与C间距b,分析AICS在蝶骨平台与鞍底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结果 72例中,完整型AICS组、不完整型AICS组、无AICS组分别占65.28%(47例)、26.39%(19例)、8.33%(6例)。完整型AICS在T1WI TSE增强影像显示为垂体上前方、鞍结节顶点下方的连续高信号影。测得完整型AICS的a/(a+b)值正常体检组为(0.31±0.10),垂体腺瘤组为(0.20±0.16),二者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在T1WI TSE MRI上,正常体检者AICS具有较好的显示,而垂体腺瘤者AICS显示明显减少且更趋于不连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内电极埋藏后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对枕叶致痫灶的定位价值。方法:对19例经无创方法难以定位致痫灶的药物难治性枕叶癫痫(OLE)病人,开顷埋置硬脑膜下条状、栅格状电极和深部电极,行V-EEG监测,记录发作间期及发作期脑电图(EEG)变化,确定发作起源区,再手术切除致痫灶。结果:16例埋置硬脑膜下电极,3例联合应用硬脑膜下电极和深部电极。颅内电极V-EEG监测36~192h(平均68h),均记录到发作间期痫样放电及发作期EEG情况。行枕叶致痼灶切除术后,平均随访24个月,13例发作消失(EngelⅠ级),4例偶发(EngelⅡ级),2例发作减少75%以上(EngelⅢ级)。结论:在致痫灶定位困难的顽固性OLE中,开颅埋藏硬脑膜下电极、深部电极,行V-EEG监测,根据癫痫发作初始期异常放电的节律和范围,可精确定位致痫灶。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前海绵间窦(AICS)的MRI影像学特征。 方法 连续收集72例垂体增强MRI,包括32例正常体检者和40例垂体腺瘤者。通过多层面MRI观察AICS的影像特征,并给予分型。在正中矢状位平面上,以蝶骨平台延长线为A线,经AICS做一与A线平行的B线,在鞍底做一与A线平行的切线C线,测量A与B间距a,B与C间距b,分析AICS在蝶骨平台与鞍底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结果 72例中,完整型AICS组、不完整型AICS组、无AICS组分别占65.28%(47例)、26.39%(19例)、8.33%(6例)。完整型AICS在T1WI TSE增强影像显示为垂体上前方、鞍结节顶点下方的连续高信号影。测得完整型AICS的a/(a+b)值正常体检组为(0.31±0.10),垂体腺瘤组为(0.20±0.16),二者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在T1WI TSE MRI上,正常体检者AICS具有较好的显示,而垂体腺瘤者AICS显示明显减少且更趋于不连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选择对颞叶癫痫患者术后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 2009~2013年共248例海马硬化性颞叶癫痫患者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其中83例行标准前颞叶切除术(anterior temporal lobectomy,ATL),165例行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术(selective amygdalohippocampectomy,SAH)。患者在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两年分别接受临床记忆功能评估。结果 ATL组和SAH组优势半球侧手术的患者临床记忆商数(memory quotient,MQ)在术后3个月(74.5±16.2,75.6±19.5)均有明显下降(P0.05),术后两年(75.1±14.1,76.1±17.6)略有恢复但仍然显著低于术前(82.9±15.8,83.2±21.2)(P0.05),其中SAH组术后3个月及术后两年相较术前MQ的减低程度都小于ATL组(7.6 vs.8.4;7.1 vs.7.8);ATL组和SAH组非优势半球侧手术的患者术后3个月的MQ(87.2±15.1,88.1±16.9)均高于术前(85.5±13.5,85.3±19.7),但无统计学意义,至术后两年时,两组患者的MQ(92.8±12.7,93.7±17.1)对比术前都有了显著的改善(P0.05),其中SAH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ATL组略大(8.4 vs.7.3)。结论相比于ATL,SAH可能更有利于保护海马硬化性颞叶癫痫患者的术后记忆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VR技术观测脑Willis环及相关动脉瘤的解剖数据,研究动脉瘤的发生与Willis环变异的关系。方法采集前循环动脉瘤患者头颅CT薄层血管扫描影像资料,在立体三维空间内观测并分析动脉瘤的发生与脑Willis环解剖变异的关系。结果 50例患者共57个动脉瘤VR环境下完成重建,三维空间内清晰直观的显示动脉瘤的解剖细节;50例患者Willis环左侧ACA-A1平均管径明显大于右侧;前交通动脉瘤患者ACA-A2夹角为(141.6±19.79)°,非前交通患者夹角为(113.68±16.73)°;12例PCoA-AN患者有7例胚胎型PCA。结论脑血管形态学类型不同是动脉瘤形成的重要因素。VR虚拟解剖较传统尸体解剖相比,具有重复利用性强、避免破坏尸体标本及立体三维解剖研究等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6.
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是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跨学科技术,以跟踪注册、显示和交互为支撑的技术。AR可以将计算机产生的虚拟物体融合于真实场景中,具有虚实融合、实时交互和辅助增强的特点,使用者感知的是真实世界的场景,而不是虚拟现象,体现  相似文献   
7.
<正>Willis环是颅内动脉瘤的好发部位,局部解剖关系复杂,二维影像难以提供满意的局部解剖信息。因此,三维影像重建技术逐步取得广泛应用。目前,三维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术(three dimensionalc 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3D-CTA)、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a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虚拟现实(VR)技术在脑Willis环前循环动脉瘤手术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Willis前循环动脉瘤患者50例,术前Hunt-Hess分级I级7例、Ⅱ级22例、Ⅲ级17例、Ⅳ级3例、V级1例.CT血管造影术(CTA)检查50例患者共发现57枚动脉瘤,其中小型动脉瘤(≤5mm) 16枚,一般型(5~15mm)28枚,大型(15~25mm) 10枚,巨大型(≥25mm)3枚.采用64排螺旋CT行头部薄层扫描血管造影,数据导入Dextroscope图像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并模拟手术操作,结合实际手术所见进行对比评价.结果 VR系统具有“身临其境”感和人机交互性,不仅可直观显示三维空间内的解剖结构,还能模拟部分手术操作,其结果与实际手术所见基本符合.对50例患者均成功实施了责任动脉瘤或主要动脉瘤瘤颈夹闭.结论 应用VR技术设计手术方案,能增加手术医生的信心,改善对复杂血管变异的辨识,使手术操作更为便捷,对于动脉瘤外科手术有积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癫痫外科长期描记的颅内电极埋置手术方法及并发症的处理,提高手术的安全性与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接受癫痫手术的403例患者行颅内电极埋置的经验,总结其适应证、操作方法、并发症及应对措施。结果:403例患者接受了408次颅内电极埋置手术,其中5例(i.2%)患者因电极覆盖范围不足而接受了第二次电极埋置术,平均监测时间3.7d(2~21d)。手术风险包括:术后颅内血肿29例(7.2%),脑水肿5例(1.2%),脑脊液漏11例(2.7%),术口感染13例(3.2%),颅骨骨髓炎5例(1.2%),电极折断1例(0.2%)。没有因颅内电极埋置术而引起严重神经功能缺失和死亡者。结论:颅内电极埋置长程皮质脑电监测术是癫痫外科一项相对安全的侵袭性检查方法。术前完善无创性检查措施,合理制定手术方案,注意操作细节及技巧,可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1病历摘要男,43岁。因反复头痛、头晕10年余入院。皮肤细腻,性功能下降,无泌乳、肢端肥大等,双侧视力、视野正常。内分泌检查:皮质醇1.07μg/dl(正常5~20μg/d1),促黄体生成素2.46IU/L(正常5.20IU/L),睾酮151.15ng/ml(正常260~1250ng/ml),余激素水平正常。外院头颅CT提示:鞍区类圆形实质性占位影.周围呈蛋壳样钙化,大小2.4cm×2.7cm,考虑颅咽管瘤(图1)。因病人体内有金属异物未行MRI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