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2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分析浙江地区新生儿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G6PD)缺乏症的基因突变特点,探讨其遗传多样性。方法 以2015年3月至2017年9月在浙江地区出生、经浙江省新生儿遗传代谢筛查中心G6PD缺乏症筛查发现的2242例患儿为对象,收集其新生儿筛查的G6PD活性值与剩余干滤纸血斑,并提取其血斑的基因组DNA。采用MassARRAY技术检测35个G6PD突变位点。采用SPSS 22.0软件统计分析基因型与G6PD活性的关系,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163例检出突变,总检出率为96.47%,其中男性为96.51%(1995/2067),女性为96%(168/175)。共检出21种突变位点,44种变异基因型,其中男性半合子19型,女性杂合子14型,女性纯合子3型,女性复合杂合8型。95.93%的G6PD突变位于12、9、2、5外显子,其中c.1376G>T、c.1388G>A、c.1024C>T、c.95A>G、c.871G>A、c.392G>T占92.96%。c.1376G>T、c.1388G>A、c.1024C>T、c.95A>G四种基因型的G6PD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 浙江地区G6PD缺乏症存在基因突变热点,c.1024 C>T的突变频率具有明显地域特征,MassARRAY技术检测特定G6PD突变位点可推荐为G6PD缺乏症的二级筛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基因多态性及血浆蛋白水平与儿童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7年3~11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诊断为HCMV感染的患儿作为HCMV感染组,选择同期行健康体检的儿童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行MBL基因检测和分型,并对HCMV感染组进行随访,分别测定其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浆MBL蛋白水平。分别比较两组基因变异频率和血浆MBL蛋白水平。结果HCMV感染组纳入104例,对照组纳入105例;HCMV感染组有50例患儿进行随访,HCMV感染组MBL基因启动子区-550位点的L型变异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6.7% vs 34.3%, P=0.001),野生单体基因型HYPA的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47.6% vs 62.8%, P=0.002),完整基因型中高水平表达基因型(YA/YA)的频率低于对照组(41.3% vs 60.0%, P=0.007),而低水平表达基因型(YA/XA, YA/YB, XA/XA)的频率高于对照组(52.9% vs 29.5%, P=0.001)。HCMV感染组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浆MBL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9和0.000)。HCMV感染组急性期血浆MBL蛋白水平高于恢复期(P=0.000)。结论MBL基因多态性导致的血浆MBL蛋白水平低下与儿童HCMV感染相关,提示MBL可能对儿童HCMV感染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5- 羟色胺转运体( 5 -HTT)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及其相关症状的关系。方法 抽取1 39例ADHD患儿及1 1 5名正常对照,用Achenbach儿童行为调查表(CBCL)来评定患者的临床症状;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合银染技术,检测ADHD患者和对照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频率。结果 患者组5- HTT启动子区多态性( 5- HTTLPR)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频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 >0. 0 5) ;但发现S/S基因型个体社会退缩、躯体主诉两行为分量表评分高,S/S基因型个体与S/L +L/L基因型个体间社会退缩、躯体主诉两分量表分有显著性差异(P <0 . 0 5)。结论 本研究结果不支持5- HTTL- PR与ADHD存在关联,但ADHD的某些内化性症状与5 -HTTLPR可能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新生儿及母源性原发性肉碱缺乏症(PCD)临床筛查、诊断、治疗及基因型,为PCD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串联质谱法(MS/MS)对2009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在浙江省医疗机构出生后3 d的新生儿足跟血进行多种遗传代谢病筛查。游离肉碱(C0)低于本实验室切值的可疑患儿及其母亲同时召回确诊。结果 共筛查3 040 815例新生儿,血C0低于正常参考值(切值<10μmol/L)者4 459例,确诊PCD 患儿121例(其中男55例,女66例);发病率为1/25 131。对确诊后随访资料完整的111例患儿分析显示:初筛C0值为(5.94±2.01)μmol/L、召回复查C0值为(5.70±1.99)μ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5,P>0.05)。左卡尼汀初始剂量为40~200mg/(kg·d),维持剂量时C0的水平为(24.94±10.26)μmol/L,显著高于治疗前C0水平(t=20.728,P<0.001)。母源性PCD 64例,发病率为1/47 513,C0平均为(3.31±1.79)μmol/L。111例PCD患儿共检出SLC22A5基因上42种变异,其中以c.1400C>G (p.S467C) 突变最为常见,约占33.33%(74/222);其次为c.51C>G(p.F17L)占14.73 %。93.75%的母源性PCD患者母亲进行基因检测(60/64),c.1400C>G (p.S467C) 突变约占35.83%(43/120)。除2例患儿不明原因死亡外,其他PCD患儿生长发育正常。结论 PCD可通过新生儿疾病筛查早期发现,但需排除母源性肉碱缺乏症。基因检测可明确诊断,SLC22A5 c.1400C>G (p.S467C) 变异是浙江省PCD患者最常见的突变类型。左卡尼汀治疗有效,但需要长期规范治疗与随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酪氨酸血症(HT)在中国南方人群中的流行、分布、基因谱特征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18年11月以酪氨酸/琥珀酰丙酮增高为关键指标,经串联质谱筛查检出并结合基因检测诊断为HT的新生儿的资料。结果: 共2 188 784名新生儿接受筛查,酪氨酸、琥珀酰丙酮正常范围(0.5%~95.5%)分别为34.5~280.0 μmol/L、0.16~2.58 μmol/L。诊断HT 3例,患病率为1:729 595。其中HTⅠ型(FAH基因c.455G>A纯合变异)、Ⅱ型(TAT基因c.890G>T及c.408+1G>A复合杂合变异)、Ⅲ型(HPD基因c.257T>C纯合变异)各1例,后两者为新发突变。HT筛查阳性预测值为3.4%。Ⅰ型患儿初筛酪氨酸666.9 μmol/L,琥珀酰丙酮3.87 μmol/L,伴胆汁淤积,肝酶、乳酸轻度增高,虽经特殊奶粉(去除酪氨酸、苯丙氨酸)治疗,2月龄时仍死于家中;Ⅱ型患儿初筛酪氨酸625.6 μmol/L,琥珀酰丙酮正常,经特殊奶粉治疗,酪氨酸控制在正常范围,随访至7个月,体格、行为发育正常,未见眼、皮肤病变;Ⅲ型患儿初筛酪氨酸1035.3 μmol/L,琥珀酰丙酮正常,不规则应用特殊奶粉治疗,随访至29个月,酪氨酸在532.1~1060.3 μmol/L波动,体格发育、智力发育正常。结论: HT在中国南方人群中罕见,三型在人群中均有分布,基因谱分散。Ⅰ型患儿建议早期联合尼替西农治疗,否则预后可能不良;Ⅱ型患儿如早期采取特殊饮食治疗,一般预后良好;Ⅲ型患儿的预后有待进一步积累资料后确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全自动荧光免疫分析仪(GSP分析仪)检测新生儿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的性能。方法:应用GSP分析仪检测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室间质量评价质控品和G6PD试剂盒(荧光分析法)的低、高质控品,计算准确度和精密度。采用GSP分析仪和半自动荧光免疫分析仪(1420分析仪)同步检测2622例新生儿筛查标本和41例确诊患儿的标本,分析检测结果的相关性和一致性;采用GSP分析仪和1420分析仪检测漂浮和未漂浮标本各78例,比较检测结果差异;采用1420分析仪和GSP分析仪分别检测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1?100?384名新生儿筛查标本及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855?856名新生儿筛查标本,比较两种仪器的筛查效能。对目前使用的切值(26?U/dL)的合理性进行评估,并通过百分位数法,以第99.1百分位建立GSP分析仪筛查G6PD缺乏症的新切值。结果:GSP分析仪检测5个不同浓度室间质控品的检测值与靶值的相对偏倚为0.71%~4.23%,检测G6PD测定试剂盒质控品的批内精密度为4.34%~4.91%,批间精密度为0.85%~2.12%,总变异系数为5.44%~5.72%,均符合实验要求。GSP分析仪和1420分析仪检测的G6PD活性存在明显的正相关(r=0.740,P<0.01),均能筛查出41例确诊患儿,筛查的一致性较好(Kappa=0.945)。1420分析仪检测漂浮干血斑中的G6PD活性明显低于未漂浮干血斑中的G6PD活性(P<0.05),而GSP分析仪检测漂浮和未漂浮干血斑中的G6PD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SP分析仪和1420分析仪筛查G6PD缺乏症的敏感度均为100.00%,且特异度均在99.80%以上。与1420分析仪比较,GSP分析仪筛查G6PD缺乏症的阳性预测值、初筛阳性率和诊断率均上升,假阳性率下降(均P<0.01)。根据人群第99.1百分位建立新切值,男性为26.1?U/dL,女性为29.1?U/dL。结论:GSP分析仪检测性能良好,筛查效率高,更有利于疾病的检出,可用于临床新生儿G6PD缺乏症的大规模筛查。  相似文献   
7.
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方法检测新生儿足底滤纸干血斑中17α-羟孕酮的浓度,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浙江省新生儿17α-羟孕酮共1 719 510例,有出生体重、孕周、性别、孕次、采血时日龄的阳性检测结果,共7254例(宁波地区除外、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确诊病人69例除外),经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及Spearman秩相关对17α-羟孕酮的阳性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百分位数浓度表示。经检验,17α-羟孕酮呈偏态分布,不服从正态分布用四分位数表示。经非参数检验,不同体重、孕周、采血日龄、孕次的阳性样本17α-羟孕酮浓度值各水平组内均存在显著差异:极低出生体重儿和低出生体重儿浓度值显著高于正常出生体重和巨大儿;极早产儿和早产儿显著高于足月儿和过期产儿;0-2天和3-7天采血的浓度值显著低于7天采血的样本;单次妊娠17-α-OHP阳性浓度值高于多次妊娠。不同性别浓度值水平组间差异不显著。在平时的筛查工作中我们应重视除孕周、出生体重外的采血日龄这项检测影响因素,减少假阳性的筛查量,以降低实验室的检测成本。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中凋亡抑制因子Survivin的表达及高危型HPV的感染情况,探讨两者在宫颈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研究对象为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Ⅰ级2 3例、CINⅡ~Ⅲ级2 2例及宫颈癌31例,另取10例正常宫颈作对照。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Sur vivin的表达;以touch downPCR技术检测高危型HPV(HPV16 ,18,31,33,5 8等)的感染率。结果:①从正常宫颈→CIN→宫颈癌,Survivin及高危型HPV表达均逐渐增强(P <0 .0 5 )。②低分化宫颈癌Survivin阳性表达显著高于高、中分化宫颈癌(P <0 .0 5 ) ,而与年龄、临床分期及组织学分型无关(P >0 .0 5 ) ;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癌年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及组织学分型均无关(P>0 .0 5 )。③Survivin与高危型HPV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P <0 .0 5 )。结论:Survivin表达及高危型HPV感染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两者在宫颈癌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着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TGF-β1刺激对人腹膜间皮细胞内Smad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人腹膜间皮细胞内Smad信号转导通路在TGF-β1致腹膜纤维化过程中是否发挥作用。方法:取健康成年人大网膜进行人腹膜间皮细胞原代培养,经鉴定95%以上为人腹膜间皮细胞。用5 ng/ml TGF-β1刺激第三代培养细胞,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Western blotting,ELISA以及RT-PCR等方法,分别观察人腹膜间皮细胞内磷酸化Smad2/3(p-Smad2/3)的蛋白表达以及在细胞内的迁移;细胞内Smad7的蛋白和mRNA表达;细胞外纤维连接蛋白(FN)的蛋白、细胞内FN的mRNA以及细胞内I型胶原(COL1)的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人腹膜间皮细胞内p-Smad2/3的蛋白表达在TGF-β1刺激后15 min即开始显著增加,此时p-Smad2/3的阳性细胞率为29%,细胞着色主要分散在细胞质中,30 min阳性细胞率81%至1 h阳性细胞率84%增加最明显,细胞着色加深且集中在细胞核及周边,2 h蛋白表达明显回落,此时阳性细胞率为37%,细胞着色转淡并又分散至细胞质中;细胞内Smad7的蛋白表达在TGF-β1刺激后24 h明显增加,48 h时达高峰,mRNA表达呈时间依从性增强;细胞外FN的蛋白、细胞内FN的mRNA以及细胞内COL1的蛋白和mRNA表达从TGF-β1刺激后24 h起均明显增加,且均显示一定的时间依从性。结论:人腹膜间皮细胞内Smad信号转导通路能被TGF-β1特异性激活,并在TGF-β1致腹膜纤维化过程中发挥效应;经TGF-β1刺激后,在该通路中主要起抑制作用的Smad7蛋白和mRNA表达均反馈性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对人腹膜间皮细胞(HPMCs)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mRNA和蛋白表达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原代培养HPMCs,用5ng/ml TGF-β1刺激第3代细胞,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Western印迹、ELISA和RT-PCR等方法,观察CTGF的mRNA和蛋白表达、纤连蛋白(FN)和Ⅰ型胶原(ColⅠ)的mRNA和蛋白表达,细胞内磷酸化Smad2/3(p-Smad2/3)的蛋白表达以及在细胞内的迁移。结果 (1)刺激组CTGF的mRNA表达与对照组比均显著增加,其中48h为峰值;对照组细胞内仅有少量CTGF的蛋白表达,在TGF-β1刺激后24h表达明显增加,48h达峰值。(2)刺激组FN和ColⅠ的mRNA表达与对照组比均呈时间依赖性显著增加,上清液FN和细胞内ColⅠ的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比也呈时间依赖性显著增加。(3)对照组细胞内几乎不表达p-Smad2/3(阳性细胞率3%),在刺激后15min表达增加(29%),细胞着色主要分散在胞质中;1h增加最明显(84%),细胞着色加深且集中在胞核及周边;2h明显回落(37%),细胞着色转淡并又分散至胞质中。结论TGF-β1在致腹膜纤维化过程中诱导了HPMCs内CTGF的转录和蛋白表达,可能与TGF-β1激活了HPMcs内Smad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