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4篇
工业技术   1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程会文  姬朝青  许力 《化工学报》2007,58(8):2027-2032
基于反渗透膜的吸附-扩散模型,导出了多孔膜对溶质的浓缩比表达式和组件的溶质平均脱除率。采用遗传算法对膜的性能进行了数学模拟,计算出了氯化钠对ESPA2反渗透膜的膜相溶质分配系数、溶质的膜相扩散系数、溶剂(水)的膜相扩散系数、膜的孔隙率和膜分离层厚度,计算得到的膜分离层厚度和膜相中水扩散系数等参数与芳香聚酰胺复合膜的测定值相吻合,其中,氯化钠透过率的均方差在10-7~10-6之间。  相似文献   
2.
以反渗透膜溶解-扩散模型(SDM)为基础,考虑了溶质体积压力驱动项的影响,提出了改进的反渗透膜溶解-扩散模型(MSDM)。由方程的函数性质得到溶解-扩散模型中的参数B值随压力变化而变化,溶质脱除率随压力增大而增大,增大的幅度随压力增大而减小的结论。依据改进模型拟合的均方差在10?8~10?6之间,优于溶解-扩散模型(SDM)。由模型参数α值计算的Vs值与溶质摩尔体积真实值有些偏差,模型计算的溶质偏摩尔体积产生偏差的原因是参数α可能是一个与渗透通量、压力相关的函数。因而该模型可以作为一个半经验模型。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吸附-扩散模型(ADM)与溶解扩散模型(SDM)及其修正模型的相互关系,对溶解-扩散模型(SDM)、扩展-溶解扩散模型(ESDM)、不完全的溶解扩散模型(SDIM)中参数作了进一步解释.吸附-扩散模型(ADM)的一级近似表达式与溶解-扩散模型(SDM)及其修正模型的数学形式和物理意义相似,验证了吸附-扩散模型(ADM)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4.
考察了长期运行的电厂反渗透系统中导致膜污染的原因、膜污染的种类和膜的清洗方法。采用反渗透系统进水和浓水的水质分析数据,提出了判断膜污染原因及污染物组成。根据反渗透系统进水和浓水的水质分析数据,实验筛选了膜清洗剂配方。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对无机、有机混合垢有明显的促溶作用,以0.05%Na-SDS+0.1%NaOH+1%Na4-EDTA为配方的清洗剂,其清洗无机、有机混合膜污染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关于反渗透、超滤过程中的浓差极化比及其表达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在膜的吸附-扩散分离模型的基础上讨论了浓差极化现象,得出了浓差极化比与溶质和膜表面相互作用的物化特性(K_A/K_B)有关的结论,给出了浓差极化比的理论公式。分析了溶质在膜表面优先吸附和受排斥情况下的浓差极化现象。  相似文献   
6.
反渗透过程溶质脱除率方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姬朝青 《化工学报》1994,45(3):366-370
<正>溶解扩散理论、摩擦模型和表面力-孔流模型假设稳态时膜中溶质通量恒定“-”。本文分 析了该假设存在的理论依据,并基于膜的吸附-扩散模型’‘’建立了反渗透过程溶质脱除率方 程。  相似文献   
7.
以稳态条件下膜两侧氨基酸电离反应平衡和溶液电荷守恒为理论基础,推导了氨基酸总截留率与氨基酸分子(两性离子)截留率、氢离子截留率和溶质电离度之间的关系式以及氨基酸溶液中各种离子截留率的表达式,建立了一个膜分离氨基酸的唯象模型。利用该模型进行模拟计算,计算曲线与实验曲线基本吻合,所建立的模型为膜分离多元有机酸的截留规律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采用吸附-两性模型探讨了聚电解质-离子配位体的组成,指出了阴、阳离子因吸附到聚电解质上形成聚电解质-离子配位体,其在膜表面的吸附,导致膜表面的荷电,得出了络合超滤对离子截留的截留机理除了络合效应外,可能还与膜表面的静电相互作用有关。分析了络合超滤软化工艺取代反渗透阻垢工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姬朝青 《化工学报》2008,59(3):615-623
在多孔膜溶质的脱除率方程和溶液渗透通量方程的基础上由溶液电中性条件导出了荷电膜的单价电解质、中性分子混合溶液体系离子的脱除率方程,中性分子的脱除率方程,溶液渗透体积通量方程和离子、中性分子的浓缩比表达式。由方程的函数性质讨论了荷电膜的单价电解质、中性分子混合溶液的溶质组分脱除率和溶液渗透体积通量随离子浓度、pH值的变化规律。预测了盐和中性分子的脱除率和溶液渗透体积通量随浓度变化曲线出现极大和极小值的现象,由此得出了下列结果:随pH值的增加,单价电解质溶液的阳离子、阴离子和氢离子的脱除率变化顺序为由 R M+ > R X- > R H+变化到R M+ =R X-> R H+再变化到R X->R M+> R H+,离子脱除率变化曲线将出现极大和极小值;有机酸的总脱除率表达式阐明了文献中的可电离有机分子与pH值的关系式中参数的物理意义,解释了该关系式的对氨基苯甲酸水溶液的脱除率随pH值变化的拟合曲线高于脱除率实验值的原因,解释了对氨基苯甲酸的甲醇溶液的溶质脱除规律;离子的浓缩比依赖于料液中离子组成和离子所对应盐的浓缩比。  相似文献   
10.
姬朝青  陈浩 《化工学报》2006,57(3):601-606
引言 溶解扩散模型、摩擦模型、Sourirajan方程和表面力孔流模型均假设稳态条件下溶质通量和溶液体积通量恒定[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