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2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采用干混研磨法制备β-环糊精(β-CD)与亚磷酸二正丁酯(T304)的包合物。采用四球法研究不同含量的包合物在聚乙二醇-600(PEG-600)溶液中的摩擦学性能。摩擦磨损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载荷下,包合物的抗磨减摩性能都优于β-CD,这是因为在摩擦过程中,包合物分解成各种分子片段,释放T304分子;包合物质量分数为0.9%时,摩擦系统的摩擦因数最小。磨损表面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表明,被释放的T304形成的亚磷酸盐和亚磷酸酯膜起主要作用,β-CD的分解片段形成的羟基吸附膜和碳沉积膜在亚磷酸盐和亚磷酸酯膜上具有更好的抗磨作用;不同润滑膜的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了混合边界润滑膜。  相似文献   
2.
关集俱  陈锦松  吕涛  许雪峰 《化工进展》2019,38(10):4674-4683
将润滑剂硫化异丁烯(T321)填充到碳纳米管(CNTs)内以后制成复合物,再利用复合物制备了一种纳米流体切削液,研究了该纳米流体的分散稳定性、导热和黏度特性,分析了酸化处理时间、碳管微粒类型与浓度、表面活性剂、测试条件等对上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321填充CNTs时的填充率为25%左右,制备稳定分散纳米流体所需的两种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与吐温-80(TW-80)的最佳复配比例为3∶7,复配活性剂与碳管的最佳比例为5∶1。当CNTs的酸化处理时间为9h左右,且在充分、稳定分散的条件下,复合物可使基液的热导率提高110%,CNTs的形状因子对热导率的影响最为显著。所制备的纳米流体为一种非牛顿流体,当活性剂质量分数为0.5%左右时,其动力黏度最小。与普通CNTs所制备的纳米流体比,复合物纳米流体的热导率更高、黏度更小,这是由于在CNTs的开口与内部填充过程中,其表面被化学修饰,使复合物在基础液中具有更好的分散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烧结铝粉和碳化硅微粒制备SiC/Al复合材料,以组成(质量分数/%)分别为Al-20SiC、Al-20SiC-20Zn、Al-20 SiC-40Zn的填料作为中间层材料,在420,520,600℃焊接温度下对复合材料进行扩散焊接,研究了填料中锌含量与焊接温度对复合材料接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20℃焊接后,接头附近的锌呈明显团聚状态,而在520,600℃焊接后,接头附近未见锌团聚现象,较高的焊接温度有助于锌的均匀扩散;采用Al-20SiC-40Zn填料并在520℃焊接后,接头发生了氧化,形成明显的裂纹;采用Al-20SiC-20Zn填料焊接后试样的剪切强度大于采用Al-20SiC和Al-20SiC-40Zn填料的,且随着焊接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着填料中锌含量的增加,接头的硬度提高,且均高于母材的;接头的硬度随着焊接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增幅减小。  相似文献   
4.
采用电阻点焊技术将FeCoNiCrCu0.5高熵合金与304L不锈钢进行焊接接合,并借助表面3D轮廓测量仪、光学显微镜(OM)、扫描式电子显微镜(SEM)等设备观察焊点表面形貌,分析了高熵合金与304L不锈钢间的元素扩散、析出行为和焊接缺陷.结果表明,采用电阻点焊可成功实现FeCoNiCrCu0.5高熵合金与304L不...  相似文献   
5.
为验证Q235碳素结构钢与6061铝合金搅拌摩擦点焊的可行性,将厚度2mm的Q235钢板(上板)分别与厚度5mm和10mm的6061铝合金板(下板),在主轴转速1200 r/min、轴向负荷12kN以及不同的焊接挤压时间下进行搅拌摩擦点焊试验.结果 表明,对于5mm厚的铝合金板,钢/铝界面温度在8s时迅速上升至6061...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刀具对难加工材料的切削加工性能,降低切削力,延长刀具寿命,采用激光加工技术在TiAlN涂层刀具前、后刀面上制备出平行于主切削刃的沟槽型织构,对比研究变切削参数条件下铣削镍基合金的切削力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低转速、小吃刀量、低进给速度情况下,后刀面织构刀具的切削力小于前刀面织构刀具;背吃刀量对前刀面织构刀具的切削力增幅影响最大;主轴转速对后刀面织构刀具的切削力增幅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7.
合成β-环糊精与油酸的包合物,以包合物作为一种润滑添加剂,用四球法研究了载荷、摩擦时间及添加量对其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润滑机理。结果表明,在196、294和392 N载荷下,添加包合物的润滑液的摩擦系数均随时间的增加逐渐减小。在各种含量下,包合物的抗磨性能都优于β-CD和油酸的,含量为0.9%时,添加包合物的润滑液具有最佳的减摩效果。在摩擦过程中,包合物主体β-环糊精被分解,释放客体油酸,油酸通过化学吸附形成羧酸皂膜起主要润滑作用,β-环糊精的分解片段形成羟基吸附膜和碳沉积膜起辅助促进作用,二者共同作用形成的复合润滑膜具有良好的摩擦学性能。  相似文献   
8.
针对切削液不易渗入到切削区起润滑作用的问题,提出利用内部填充油酸(OA)的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复合物为添加剂制备纳米流体,该纳米流体更易渗入到切削区,且复合物可在切削时释放油酸起增强润滑的作用。首先测试了纳米流体的热物理性能,考察了它在微量润滑(MQL)条件下车削GCr15钢的性能,然后研究了切削过程中复合物的冷却润滑特性。结果表明:与普通MWCNTs相比,复合物能更好地提高纳米流体的分散稳定性、传热性和润湿性;与普通乳化液相比,复合物纳米流体车削时的切削力减小约15%,切削温度降低约25%,工件表面粗糙度值减小16%,刀具耐用度提高了22%。  相似文献   
9.
纳米流体是由基础液和纳米粒子组成的一种两相悬浮液,具有优良的热传导性能和摩擦学性能,在切削加工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介绍了纳米流体的制备方法和相关性能,综述了纳米流体在车、铣、磨等切削加工方法中的典型应用案例,讨论了加工过程中纳米颗粒的切削加工机理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展望了纳米流体的应用于切削加工的发展趋势,探讨了解决相关问题的思路。总结发现,与传统切削液相比,纳米流体在切削加工过程中可以显著降低切削区域温度和切削力;另外,由于纳米颗粒在切削区域的滚动、修补和抛光等效应,还能降低刀具磨损和提高工件的表面质量。  相似文献   
10.
以硫化脂肪类添加剂二烃基五硫化物(RC2540)为芯材, 三聚氰胺-甲醛树脂(MF树脂)为壁材, 采用原位聚合法合成了RC2540-MF树脂微胶囊。使用红外光谱、 SEM及热重分析(TG)等对其性能进行表征。用四球摩擦副考察了RC2540-MF树脂微胶囊作为聚乙二醇基础液添加剂时的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 添加质量分 数3% RC2540-MF树脂微胶囊的聚乙二醇基础液在314 N下摩擦系数可低至0.04, 磨斑直径在314 N(RC2540-MF质量分数5%)下为0.54 mm, 实验载荷则可以提高至1000 N以上。这是由于摩擦力导致RC2540-MF 树脂微胶囊破损, 活性硫化物在摩擦表面的物理、 化学吸附作用和生成的摩擦化学反应膜起到减摩和极压抗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