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篇
工业技术   4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医用肝素化抗凝血高分子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志红  邬素华  陈维涛 《塑料》2005,34(2):26-30
主要阐述了肝素的结构和性能,以及抗凝血生物材料不同方式的肝素化方法———离子键合法、共价键合法和物理结合法。同时,对各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和评述。另外,对肝素化聚合物的研究进展,以及肝素化聚合物的抗凝血机理进行了扼要综述。  相似文献   
2.
水性聚氨酯结构与微相分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维涛  李树材 《涂料工业》2005,35(6):13-15,62
合成了一系列水性聚氯酯,并用红外光谱、差示扫描量热仪对乳液胶膜进行表征,考察了软段组成、DMPA含量及。(-NCO):n(-OH)比值对产物微相分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聚醚型产物的微相分离程度高于聚酯型产物。提高DMPA用量,软段Tg移向低温区,说明体系的做相分离程度加大。随着n(-NCO):n(-OH)比值的增大,软段Tg也移向低温区,软硬段的微相分离程度增大.  相似文献   
3.
4.
采用定性和定量2种方法对平南油田油气成藏期次进行了对比研究。定性方法采用圈闭形成期法和生排烃时期法,定量方法采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法。2种方法研究结果吻合,表明平南油田奥陶系储层在东营期末一直到第四纪都有油气充注,但主要成藏期为明化镇早期和晚期两期油气充注,寒武系储层在明化镇期一期充注完成。  相似文献   
5.
南海东部海域经过30多年的油气勘探,在浅水区非烃源层系取得了岩性油藏的勘探突破。目前已发现的岩性油藏相对集中在惠州凹陷南部珠江组,通过对其岩性油藏的分布特征、类型及主控因素开展详细解剖,划分出上倾尖灭型、背斜-上倾尖灭复合型、断层-上倾尖灭复合型和条带型4类岩性油藏。其有利成藏条件主要受4种因素控制:①河流、波浪和潮汐等多水动力交互控制着储层的平面分布特征,不同水动力控制了不同的储层和岩性圈闭类型;②海平面的多期升降控制了储-盖组合,在主要成藏期具有6套有利成藏组合;③东沙运动控制了岩性圈闭的有效性和运移通道,调整了砂体的尖灭、翘倾状态,有利于岩性圈闭形成和成藏;④"烃源-断层-构造脊"的立体耦合影响油气的高效聚集。南海东部浅水区可划分出3类共6个岩性油藏勘探潜力带。  相似文献   
6.
层序地层学标准化理论在陆架坡折-陆坡深水区的应用尚未成熟。截至目前,基于浅层高分辨率地震和露头资料对深水层序开展的研究大多聚焦于深水水道或盆底扇内部,而忽视了与上陆坡以及陆架体系的系统对比。将层序地层学标准化理论应用于珠江口盆地中中新世(13.8 Ma前后)的陆架坡折到陆坡区,通过三维地震资料的系统解释、属性提取、可视化和钻测井信息分析,建立了从陆架到陆坡区的统一层序地层格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珠江口盆地陆架坡折-陆坡深水区中中新世沉积层序具有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厚度薄、强制海退体系域和低位体系域前积层厚度大,以及底积层(主要为深水扇)普遍发育于低位体系域的层序地层发育特征。深水区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应从陆架坡折区到深水区整体考虑,结合“源-汇”体系演化特征进行三维空间的系统对比,才能准确划分各个体系域,从而更好地认识陆架-陆坡-深水区的沉积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7.
常规地震数据处理方法因存在窗口效应、能量聚焦性差、分辨率与信噪比相互制约等弊端,使其处理能力受限。为此,在阐述匹配追踪算法基本原理及相对保幅AVF剖面构建方法的基础上,文中提出一种新的高分辨率处理技术。首先对信号进行分解并构建相对保幅AVF剖面,然后在时频谱上进行能量重新分配,提高原始数据高频成分,每个时频原子在给定频率位置的谱值决定其贡献程度,最后保幅重构地震信号。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重构后地震信号主频提高,频带拓宽,分辨率相对提高,增强了地震资料识别小地质体的能力,有利于后续储层识别和流体检测。  相似文献   
8.
针对4-Mask工艺铜数据线腐蚀造成的锯齿状不良现象进行系统研究,发现铜腐蚀发生的工艺步骤和机理,并找到有效的措施。首先,通过显微镜对每道刻蚀工艺后铜数据线形貌进行观测,确定铜腐蚀发生的工艺步骤。接着,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电子能谱测量腐蚀生产物成分,对腐蚀机理提出合理解释。最后在铜腐蚀发生机理基础上,提出有效的改善措施。铜腐蚀是在有源半导体层干刻和光刻胶的灰化综合作用下发生,其主要产物为氧化铜、氯化铜。通过先进行灰化工艺然后进行有源半导体层干刻的工艺措施,在铜数据线两侧形成氧化铜保护膜,可以彻底改善铜腐蚀。改善措施可以解决铜腐蚀的问题,彻底消除铜数据线锯齿状不良。  相似文献   
9.
基于挠曲电效应理论,本文对比研究了红、绿、蓝3种单色光对ADS 模式TFT-LCD 闪烁漂移的影响。主要考察了3种单色背光在能量相同以及不同亮度条件下的闪烁漂移和TFT光漏电流[Photo Ioff]特性。实验结果表明Ioff在正常范围内变化时,并不显著影响闪烁漂移量,初步认为:不同光照条件下离子的产生数量和产生速度差异是该条件下导致闪烁漂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降低液晶显示器的逻辑功耗,本文以11.6HD、14HD、14FHD为背景,分别从像素结构、驱动技术、驱动电路设计以及背光驱动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研究了不同像素结构(dual Gate+normal像素结构和dual Gate+Z inversion像素结构)下多种像素驱动方法对功耗的影响。接着,研究了像素负载以及像素驱动信号(包括栅极驱动信号和源极驱动信号)对功耗的影响。最后,对比了不同的背光调光方法对功耗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像素结构、负载大小、驱动方法均对功耗有较大的影响。以14HD为例,点翻转比列翻转会有38.5%的功耗上升;Data load每上升10%,功耗约有8%的上升;VGH每提高1V,功耗上升1.35mW;采用mix-mode调光方式比传统的PWM调光在不同亮度百分比下功耗约降低2%~15%。因此通过对这些功能模块进行优化设计可以有效地降低液晶显示器逻辑功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