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2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第一产程胎心监护异常的相关因素,提示处理措施。方法2004年1月1日。12月31日对我院226例第一产程胎心监护异常的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第一产程胎心监护异常为综合因素所致,胎儿高危因素为91.59%,母体高危因素为65.49%,产程处理因素为42.92%。结论第一产程胎心监护异常主要与胎儿因素、母体因素有关,提高产前检查质量、加强产程监护、正确选择分娩方式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分娩镇痛50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分娩镇痛临床效果。方法我院2004年8月~2005年7月进行分娩镇痛的初产单胎头位产妇500例为观察组,计算机随机抽取同期未实行分娩镇痛的初产单胎头位产妇500例为对照组,将两组阴道分娩率、剖宫产率、产程时间、产后出血率、胎儿窘迫率和新生儿窒息率,产妇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的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胎儿窘迫率和新生儿窒息率显著减低(P〈0.01),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的活跃期和第二产程时间比对照组显著缩短(P〈0.01),产妇满意度提高。结论分娩镇痛有利于产科质量的提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发生巨大儿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134例GDM孕妇的临床资料,根据新生儿体重分为正常组(n=101)与巨大儿组(n=33),对孕妇的一般情况及GDM治疗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在两组之间进行对比。结果两组产妇在孕前体重、BMI、产次、巨大儿生产史、GDM是否治疗、治疗方案及血糖控制程度等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而在孕产妇年龄、孕期体重增长量、不良孕产史、糖尿病家族史、新生儿性别、GDM治疗开始时间等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GDM产妇巨大儿的产生与多种因素有关,针对上述相关因素进行提前干预,尤其是严格的产前检查及确诊GDM后的积极正规治疗,对于降低巨大儿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妊娠期妇女行剖宫产术同时行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妊娠期合并子宫肌瘤患者共60例为观察组,同期分娩产妇58例为对照组,观察组行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切除术,对照组仅行单纯剖宫产术,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情况与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其中两组产妇在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情况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妊娠期妇女行剖宫产手术同时行子宫肌瘤切除手术,手术复杂程度并不明显增加,对患者预后无影响,治疗效果显著,操作简单,无不良反应,因此提倡同时手术治疗,避免患者遭受两次手术痛苦。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2011年4月期间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收治的432例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子宫肌瘤剔除术后是否复发将其分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对可能相关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探讨剔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复发率为23.4%(101/432),两组患者年龄、月经初潮年龄、术前分娩次数、BMI、子宫肌瘤个数、肌瘤直径及术后妊娠等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0岁、初潮年龄较早、BMI较高、肌瘤个数较多均为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后妊娠史是其保护性因素(P<0.01).结论 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复发危险因素较多,对于具有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应慎重选择该手术方式,且术后应密切随访,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的规范化管理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采用旧标准漏诊GDM而采用新标准确诊的GDM孕妇共200例,随机分入研究组1(GDM管理组)和研究组2(GDM不管理组),每组各100例。对研究组1给予医学营养、运动和药物治疗,进行规范化管理;选取同期120例正常妊娠孕妇作为对照组。观察GDM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水平[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餐后最高血糖)]变化情况,同时观察和比较3组孕产妇并发症(妊高症、羊水过多、胎膜早破、产后出血)、分娩方式(阴道分娩、剖宫产)、围生儿结局(早产、巨大儿、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结果与治疗前相比,GDM患者治疗后FPG、2hPG、餐后最高血糖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1患者在并发症、阴道分娩率、剖宫产率,以及围生儿结局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研究组2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各妊娠结局发生率显著不同。结论对于GDM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能够达到正常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妊娠早期阴道菌群变化情况,探讨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对4282例产妇进行阴道分泌物涂片,采用Nugent评分及阴道菌群检查来评估其阴道菌群变化并随访其妊娠结局。结果:阴道菌群正常653例(15.25%),菌群临界2606例(60.86%),细菌性阴道病(BV)1023例(23.89%);Nugent评分及阴道菌群正常组、菌群临界组、BV组早产发生率分别为3.34%(22/4282)、11.20%(292/4282)、14.08%(144/4282),胎膜早破发生率分别为2.45%(16/4282)、8.60%(224/4282)、9.87%(101/4282),羊水污染发生率分别为4.90%(32/4282)、10.25%(267/4282)、13.49%(138/4282),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分别为2.45%(16/4282)、8.48%(221/4282)、9.58%(98/4282),产后子宫内膜炎发生率分别为2.60%(17/4282)、5.56%(146/4282)、9.09%(93/4282)。结论:妊娠早期阴道菌群比例失调发生率较高,由此造成的不良的妊娠结局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早产、羊水污染、胎膜早破、绒毛膜羊膜炎、子宫内膜炎。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宫颈癌患者术后性生活频率、性生活满意度等情况,为制订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与门诊随访相结合的方式,对50例保留生育功能的早期宫颈癌患者进行手术前后的性生活频率、性生活满意度调查,比较手术前后患者性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 宫颈癌术后患者的性生活质量较手术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 宫颈癌患者术后性生活质量与文化背景、家庭条件、配偶的态度、性观念及性心理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VBAV)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35例瘢痕子宫孕妇的临床资料,根据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实验组)35例和剖宫产组(对照组)100例,对孕妇的一般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在两组之间进行对比。结果两组产妇在阴道分娩史、前次剖宫产指征、胎龄、新生儿体质量、宫颈条件等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年龄、2次分娩间隔时间、应用缩宫剂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VBAV与多种因素有关,针对上述相关因素可适时选择阴道分娩,减少剖宫产率,提高产科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真菌性阴道炎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160例真菌性阴道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合理的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疾病复发情况。结果:2周后两组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治疗6周后观察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1),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护理干预在真菌性阴道炎的治疗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能提高疾病治愈率,减少复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