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1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探讨孕前BMI和孕早期、孕中期增重对孕期血压影响。方法:采用双向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4年3月—2015年12月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和北京友谊医院产检且无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的1269例20~49岁汉族孕妇为研究对象,在孕8~12周进行体检时回顾性收集孕前相关危险因素信息,分别在孕24,32,36周完成3次随访调查。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评估孕前BMI和孕早、中期增重对孕期血压的影响,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孕前BMI和孕早、中期增重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影响。结果:经多因素调整,与正常体重组相比,低体重组收缩压(SBP)降低3.93mmHg(1mmHg=0.133kPa)(95%CI 4.71~3.15),超重和肥胖组SBP分别升高3.99(95%CI 2.93~5.05)和7.18mmHg(95%CI 5.50~8.87),趋势性检验P0.001;低体重组舒张压(DBP)降低2.59mmHg(95%CI 3.19~1.98),超重和肥胖组DBP分别升高3.12(95%CI 2.30~3.94)和5.60mmHg(95%CI 4.29~6.90),趋势性检验P0.001;低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风险的OR值分别为0.23(95%CI 0.04~0.79)、5.49(95%CI 2.70~10.95)和11.42(95%CI 5.12~24.98)。与孕早期增重为0.5~2.0kg组相比,增重2.0kg组SBP和DBP分别增加1.88(95%CI 1.03~2.72)和0.54mmHg(95%CI-0.12~1.20);与孕中期增重介于IOM推荐范围组相比,增重高于推荐范围上限组SBP和DBP分别增加2.17(95%CI 1.12~3.23)和1.18mmHg(95%CI 0.37~1.99)。结论:孕前BMI水平与孕期SBP和DBP水平均存在线性趋势关系,孕早期和中期增重过量可引起孕期SBP升高,孕前超重和肥胖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成组序贯设计因其可在期中分析时提前得出结论结束试验,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试验中。本文将从背景、设计思路、与传统临床试验的比较、使用场景、案例解读、设计要点和报告规范等对该方法进行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阅读时戴低度凸透镜对小学生近视的干预效果。 设计 前瞻性队列研究。 研究对象 594例1~5年级的近视高危(双眼裸眼视力≥4.7,-1.0 D≤双眼等效球镜值≤2.0 D)的小学生。阅读时戴低度凸透镜者286例为干预组,平均年龄(7.81±1.48)岁;未戴低度凸透镜者308例为对照组,平均年龄(8.44±1.59)岁。方法 2010年底(基线)和2011年底(终线)分别对594例1~5年级的小学生行屈光度检查。根据终线时的检查结果(取右眼数据),以近视进展情况(终线右眼等效球镜-基线右眼等效球镜)、近视发病情况作为结局指标,分别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干预效果,并且按照性别和年级(1~3年级VS 4~5年级)进行分层分析。主要指标 右眼等效球镜度数。结果 干预前后干预组右眼等效球镜变化(-0.35±0.76)D,较对照组(-0.56±0.71)D少(P=0.004)。女生干预组较对照组有效(P=0.003),男生干预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317)。1~3年级干预组较对照组有效(P<0.001),而4~5年级干预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678)。终线时,干预组和对照组近视发病率分别为14.3%和29.5%。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近视发病的OR值为0.593(95%CI=0.371~0.946);按性别分层,男生和女生干预组近视发病的OR值分别为0.704 (95%CI=0.358~1.385)和0.450(95%CI=0.227~0.894);按年级分层,1~3年级和4~5年级干预组近视发病的OR值分别为0.440(95%CI=0.238~0.813)和1.143(95%CI=0.478~2.731)。结论 阅读时戴低度凸透镜,尤其是女学生和低年级学生,可以减缓近视发展的进程,降低近视发病率,对小学生近视防治起到积极的作用。(眼科,2016, 25:294-298)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31岁,因"发现左侧颈部包块1周"入院.查体:左侧颈部扪及一包块,质中,无压痛,随吞咽上下移动,双侧颈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实验室检查:降钙素:>2000 pg/mL,癌胚抗原:33.5 ng/mL.超声检查:甲状腺左侧叶见大小约2.3 cm×2.1 cm×1.9 cm的低回声,见图1,边界清,形态欠规则,其内散...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中国大陆地区2008-2010年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及其合理分类,为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信息系统”中大陆地区2008-2010年手足口病报告发病数和报告发病率数据,采用Q型聚类和有序样品聚类分析方法统计不同月份、年龄、省份的手足口病的分类情况.结果 中国大陆地区2008-2010年不同月份手足口病报告发病数无序聚类为2类(4-7月聚为一类,1-3月和8-12月聚为一类),有序聚类为3类(1-3月聚为一类,4-7月聚为一类,8-12月聚为一类);不同年龄手足口病报告发病数无序聚类为2类(1~3岁聚为一类,<1岁和≥4岁聚为一类),有序聚类为3类(<1岁聚为一类,1~4岁聚为一类,≥5岁聚为一类);按照大陆地区2008-2010年手足口病平均报告发病率将31个省份聚集成4类(第1类为安徽、湖南、江苏、陕西、宁夏、福建、内蒙古、河南、山西、吉林、湖北、辽宁,第2类为广东、天津、河北、山东,第3类为甘肃、重庆、江西、贵州、青海、黑龙江、云南、四川、西藏、新疆,第4类为北京、海南、广西、上海、浙江);各省份按照不同月份手足口病报告发病数占全年比重聚集成4类(西藏与海南分别成为第1和第2类,天津、辽宁、黑龙江、吉林、山西、新疆、甘肃、内蒙古、宁夏为第3类,其他20个省份为第4类).结论 中国大陆地区手足口病的流行在不同时间、不同人群和不同地区之间具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7.
伴随人口老龄化、城市化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世界各国的糖尿病发生率均迅速增长。妊娠合并糖尿病包括孕前糖尿病合并妊娠和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二者在妊娠结局和母儿远期预后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孕前糖尿病与多种母儿不良结局,如自然流产、胎儿畸形、巨大胎儿、早产、围产儿死亡等明确相关。宫内高糖环境暴露下的胎儿,成年期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综合征风险也将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气象因素对我国手足口病患病的影响。方法 采用层次Bayes模型[Besag, York, and Mollie''(BYM) model]对数据进行拟合, 比较空间异质模型(UH)、空间相关模型(CH)和时空交互效应模型对数据的拟合效果, 选取最优模型结合生态学分析手足口病的气象影响因素。结果 加入协变量的时空交互CH+UH拟合效果较优(DIC=35 507.2), 降水量(RR=1.051 7, 95%CI:1.050 4~1.052 5)、平均气压(RR=1.076 4, 95%CI:1.074 8~1.077 9)、平均温度(RR=1.089 6, 95%CI:1.078 1~1.106 9)、平均相对湿度(RR=1.089 0, 95%CI:1.082 1~1.091 2)和日照时数(RR=1.085 1, 95%CI:1.079 8 ~1.087 5)是手足口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手足口病的发生具有时空聚集的特点, 气象因素与手足口病的发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中国人群中首发和复发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卒中结局差异。 方法 本研究基于全国多中心前瞻性中国国家卒中登记研究Ⅲ(the third 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 stry,CNSR-Ⅲ),连续纳入2015年8月-2018年3月急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收集人口学信息、血 管危险因素、既往用药史及病因分型系统(causative classification system,CCS)等临床资料,记录随 访3个月和1年时卒中结局。卒中结局包括卒中复发(缺血性卒中或出血性卒中)、联合血管事件(卒中、 心肌梗死及血管性死亡事件)、脑血管病源性死亡及不良功能结局(mRS>2分)。依据患者既往是否 有卒中病史分为有卒中病史组和无卒中病史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及卒中结局差异,并分析卒中病 史与卒中结局间的关系。 结果 最终纳入15 166例患者,平均年龄62.2±11.3岁,其中女性4802例(31.7%);有卒中病史患者 3355例,无卒中病史患者11 811例。有卒中病史组患者年龄,冠心病、高血压、脂代谢紊乱、糖尿病、心 房颤动比例,既往用药史比例、入院NIHSS评分、住院期间降糖和降压治疗比例均高于无卒中病史组, 目前吸烟和重度饮酒比例、入院时LDL-C水平及住院期间抗血小板治疗比例低于无卒中病史组,差 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CCS分型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有卒中病史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和 心源性栓塞型卒中比例高于无卒中病史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卒中病史是随访3个月不良功能结 局(校正OR 1.25,95%CI 1.09~1.44,P =0.002),随访1年卒中复发(校正HR 1.44,95%CI 1.25~1.67, P<0.001)、联合血管事件(校正HR 1.43,95%CI 1.24~1.64,P<0.001)、脑血管病源性死亡(校正 HR 1.42,95%CI 1.12~1.80,P =0.004)、不良功能结局(校正OR 1.63,95%CI 1.42~1.88,P<0.001)的 危险因素。 结论 有无卒中病史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随访结局差异较大,尽管患者进行卒中二级 预防治疗,卒中病史仍然是患者1年卒中复发、联合血管事件、脑血管病源性死亡及不良功能结局的 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在卒中伴上肢功能障碍的患者中,评价Wolf运动功能测试(Wolf motor function test,WMFT)量表的效度和信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