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3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阴道超声及血清CA125测定对诊断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及子宫腺肌病的价值。方法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及子宫腺肌病患者63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均经阴道超声检查,部分患者进行了血清CA125测定。结果阴道超声检查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符合率98.7%;子宫腺肌病符合率91.7%;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合并子宫腺肌病符合率95.1%。血清CA125检查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阳性率39.4%;子宫腺肌病阳性率52.2%;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合并子宫腺肌病阳性率59.2%。结论阴道超声可做为较准确诊断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及子宫腺肌病的首选方法。阴道超声下囊肿穿刺是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简便、有效的方法之一。血清CA125测定可做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及子宫腺肌病的协助诊断方法,应进一步完善对照组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TVCDS)与MRI检查对子宫内膜癌术前肌层浸润的诊断价值。方法3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均接受TVCDS与MRI检查,评估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程度,并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TVCDS判断肌层浸润的准确性为85%(29/34),浅肌层浸润的敏感性为80%(20/25),特异性9/9,阳性预测值100%(20/20),阴性预测值9/14;MRI判断肌层浸润的准确性为68%(23/34),浅肌层浸润的敏感性为60%(15/25),特异性8/9,阳性预测值15/16,阴性预测值8/18。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对浅肌层浸润探测到血流信号,阻力指数平均值为0.51,对深肌层浸润探测到血流信号,阻力指数平均值为0.43。结论术前TVCDS与MRI均可用于判断子宫内膜癌的肌层浸润深度,TVCDS更适合于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的筛查。结合病灶内血流信号阻力指数有助于肌层浸润深度的判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对宫腔病变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自2018年12月14日至2020年12月10日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科超声检查室就诊并提示宫腔病变的患者55例。常规二维超声根据宫腔病灶回声、大小及血流信号初步判断病变性质,再于宫腔镜手术前行超声造影检查,以正常宫壁做对照,根据病变区造影剂到达时间、峰值强度及消退时间对病变做出良恶性判断。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比较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对宫腔病变的诊断效能,以及宫腔良、恶性病变超声造影模式差异。 结果宫腔镜术后病理诊断良性病变36例;恶性病变19例。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常规二维超声诊断病变良恶性的准确性为47.3%,敏感度63.2%、特异度73.7%、阳性预测值70.6%、阴性预测值93.3%;超声造影诊断病变良恶性的准确性为89.1%,敏感度89.5%、特异度88.9%、阳性预测值81.0%、阴性预测值94.1%。常规超声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不符合的6例患者中,5例超声造影诊断结果与病理相符合。常规二维超声无法明确诊断的23例患者中,20例超声造影诊断结果与病理相符合,超声造影对该23例的诊断敏感度为83.3%(5/6),特异度为88.2%(15/17)。恶性病变以早增强(84.2%,16/19)、高增强(78.9%,15/19)和早消退(89.5%,17/19)为主,早-高-早及早-高-同造影模式均为恶性病例,占比73.7%(14/19)。良性病变以同步增强及晚增强为主,占94.4%(34/36),其中晚-低-同模式分布最多,为13例。 结论超声造影可弥补单一采用常规二维超声的不足,二者联合应用可提高宫腔病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应用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在重度宫颈上皮内瘤变(CIN3)及宫颈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宫颈CIN3患者37例、宫颈癌患者37例(Ⅰ期患者21例,Ⅱ期患者16例)及对照组患者34例(宫颈细胞学正常)进行阴道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查并测量相关数据(宫颈体积、血管化指数VI、血流指数FI、血管化血流指数VFI及阻力指数RI),同时对宫颈血管进行分型。结果Ⅰ期、Ⅱ期宫颈癌组宫颈体积、VI、FI、VFI均明显大于CIN3组及对照组,RI明显小于CIN3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期宫颈癌组宫颈体积、VI、VFI大于Ⅰ期宫颈癌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CIN3组与对照组比较宫颈体积、VI、FI、VFI及RI均无明显差异(P〉0.05)。血管分型显示,宫颈癌以Ⅲ、Ⅳ型血管为主,CIN3以Ⅱ型血管为主,对照组以Ⅰ型血管为主。结论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能客观地反映宫颈的血供状态,为CIN3及宫颈癌分期提供重要参考信息,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探讨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VTQ)在子宫肌层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VTQ技术检测78例子宫肌瘤患者及16例子宫腺肌症患者的宫壁病变区以及83例正常子宫宫壁,并对记录测量数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子宫肌瘤VTQ均值3.58±0.76、子宫腺肌症VTQ均值3.53±1.08,均明显大于正常子宫宫壁VTQ均值2.84±0.89(P〈0.05)。结论正常宫壁与病变宫壁之间弹性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说明弹性超声应用在子宫肌壁病变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助力式及声力式弹性成像技术在宫颈癌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助力式弹性成像技术(ETE)及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VTQ)检测44例宫颈癌患者病灶及50例正常宫颈,记录图像及测量相关数值进行分析统计.结果 ETE诊断宫颈癌的敏感度88.6%,特异度94%;宫颈癌VTQ均值(2.68±0.49) m/s,明显大于正常宫颈VTQ均值(1.53±0.47) m/s (P<0.05).结论 ETE及VTQ检查均显示宫颈癌病变的硬度明显增加,且随着宫颈癌分期越高硬度越硬,说明弹性超声成像技术在协助宫颈癌的诊断上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会阴二维超声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 U 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87例患有SUI的术前患者及72例同年龄组无SUI的女性作为对照组,应用经会阴二维超声技术,在静息状态下测量膀胱逼尿肌厚度,在Valsalva动作下测量膀胱颈的移动距离、近端尿道旋转角、膀胱尿道后角及观察尿道内口漏斗是否形成.结果:对照组与SUI组间静息下膀胱逼尿肌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lsalva动作下SUI组膀胱颈的移动距离,近端尿道旋转角、膀胱尿道后角及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会阴二维超声技术可对女性SUI的诊断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阴道前庭超声方法评价阴道分娩和选择性剖宫产对女性盆底的近期影响。方法2008年3月~2008年6月在我院产科分娩后6~8周的产妇75例,其中经阴道分娩产妇55例,选择性剖宫产产妇20例,选择非妊娠年轻女性24例作为对照组,应用阴道前庭超声在安静状态及压力状态下(Valsalva动作时)分别测量各组患者的膀胱尿道后角角度(Ar、As);膀胱颈至耻骨联合下缘的距离(Dr、Ds);膀胱颈角度(θr、θs);膀胱颈旋转角度(0);尿道膀胱连接部移动度(UVJ—M),并将各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阴道分娩组与对照组比较,Dr缩短,有统计学意义(P〈0.05),θs、θ及UVJ-M明显增大,有统计学意义(P〈0.01)。选择性剖宫产组与对照组比较,θs及θ增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与选择性剖宫产比较,θs及UVJ—M明显增大,有统计学意义(P〈0.01)。阴道分娩组中无产后尿失禁症状者与有产后尿失禁症状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分娩近期对盆底功能的影响大于选择性剖宫产。  相似文献   
9.
TP、PTP及CAP化疗方案治疗上皮性卵巢癌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进口紫杉醇(泰素)与铂类联合化疗方案(TP)、国产紫杉醇(紫素)与铂类联合化疗方案(PIP)治疗上皮性卵巢癌的疗效及毒性,并与环磷酰氨、阿霉素及铂类方案(CAP)进行比较。方法对1993年12月至1999年4月采用TP、PIP及CAP化疗方案治疗的卵巢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泰素组(TP组)22例、紫素组(PTP组)18例,CAP组38例。结果泰素组有效率为55.6%,紫素组有效率为71.4%;紫杉醇作为一线用药有效率为88.9%,CAP作为一线用药有效率为55.9%。紫杉醇的毒副作用有造血功能抑制、消化道症状、脱发、外周神经炎、肌肉、关节疼痛,其中2例出现Ⅲ度外周神经损伤。结论TP或PTP作为一线用药疗效高于CAP,国产及进口紫杉醇在疗效及副作用上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第38届国际尿控学会学术交流会于2008年10月20日至24日在埃及首都开罗召开,下面主要介绍会议中有关盆腔脏器脱垂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