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球科学   19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适应油田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的处理,有效地排除干扰,对Weiner滤波方法进行了改进,利用改进后的方法,处理了胜利油田东水-3井的观测资料,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可以较好地消除各种干扰对地下水动态观测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利用献[1]给出的用井水位资料反演含水层应力变化的方法和井水位动态观测资料,反演了大同-阳高地震前后大区域应力场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应力场的零值线穿过震中区,地震前,震中区周围应力场发生转向,由正应力区变为负应力区,同时正应力的量值逐渐增大。地震发生后应力场呈缓慢变化。  相似文献   
3.
地震前兆综合加权信息量是利用“地震预报专家系统”的思想对每一异常事件进行综合评估,考虑到异常的可靠性、有效性、显著性及相互关联性给予不同的权重,以每一异常事件的最可能发震时间来估算异常出现的概率,计算了山东地区1977年以来地震前兆综合加权信息量,分析了1983年11月7日菏泽Ms 5.9地震前信息量变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将加卸载响应比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到地下水位潮汐资料计算中来,从岩石的应变与应力的非线性响应分析了井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的物理机理,从理论上论证可以应用地下水位观测资料来计算加卸载响应比,并研究出利用地下水位对固体潮响应来计算加卸载响应比的方法。经此方法计算了河北省万全、昌黎和河间3口水井多年的B井水位的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分析了1996年包头6.4级地震前后地下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应用加卸载响应比的理论和方法,根据从岩石的应变与应力的非线性响应,分析了井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的机理,并研究出利用地下水位对固体潮响应来计算加卸载响应比的方法。凤此方法计算了我国大华北地区部分井水位的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分析了张北1998年6。2级地震前地下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的变化,结果显示大多数井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在张北地震前3到9月出现异常增大。  相似文献   
6.
张昭栋  刘庆国  张华 《内陆地震》2001,15(3):193-200
对鲁-14井井径变化试验的井水位潮汐资源进行了反复调和分析,结果表明试验前后井水位对气压和固体潮的响应改变较小。根据多孔介质渗流理论和弹性理论,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解释,认为井径变化相当于改变了井水柱的有效高度,从而影响了水井含水层系统的固有振动周期。分析了井孔变径对潮汐信号响应的周期特征,认为在含水层水体很大(含水层水平面积比井孔面积大得多),且含水层的渗透系数也很大的条件下,井径变化对井水位畦体潮响应幅度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7.
多年来的观测和分析表明,影响沂水泉氡值变化最大干扰是降雨。由于这种干扰存在着“记忆”滞后影响,所以用一般的相关分析难以将这种影响排除干净,本采用了褶积积分方法较好地排除了这种影响。分析了菏泽5.9级地震前后沂水泉氡信息量的变化特点,讨论了这种信息熵量的变化与区域应力场的调整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地震前兆综合加权信息量是在地震综合信息量的基础上,改进了地震前兆异常出现概率的计算方法后,得出的一种综合预报新方法。利用“地震预报专家系统”的思想对每一异常事件进行综合评估。考虑到异常的可靠性、有效性、显著性及相互关联性给予不同的权重,以每一异常事件的最可能发震时间来估算异常出现的概率,计算了华北地区1970年以来地震前兆综合加权信息量,分析了1978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前这种信息量变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由承压井水位动态反演水井含水层的应力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承压井含水层应力场与地壳应力应变之间以及含水层应力应变与井水位之间的定量关系,给出了利用承压不位变化反演含水层应力变化的三种新方法,通过含水层的参数,固体潮效应以及气压效应反演水井含水层的应力变化,讨论了承压井水位反映含水层应力应变的稳定性,并将该反演结果与其它方法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0.
华北南部晚古生代煤系为海退型剖面,沉积环境演化为由陆表海碳酸盐—碎屑海岸、碎屑潮坪至被河流三角洲充填的半咸水海湾。晚石炭世中期华北南缘与秦岭—大别山区因拉张分离出现了陆表海,陆源碎屑自北向南的充填表明北方蒙古—西伯利亚板块向华北板块北缘的对接俯冲。沉积中心和聚煤作用随之自北向南迁移,因此在华北南部集中了丰富的煤炭资源。聚煤最有利的沉积环境是海退形成的滨海平原和河流注入浅水海湾形成的三角洲平原。煤变质带自本区中部向南递减表明三叠纪沉积中心向北迁移,表明华北南缘与秦岭—大别山地块以及华南板块的对接拼合时间可能发生在煤系形成之后至三叠纪以前,海西末期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