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1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67篇
医药卫生   149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90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92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70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2 毫秒
991.
目的了解来本院遗传门诊就诊的孕前妇女359例TORCH(TOX、RV、CMV、HSV)感染的情况,探讨孕前筛查TORCH的临床意义,为进一步怀孕提供必要的临床资料。方法用意大利LIAISON全自动定量化学发光仪对359例孕前妇女同时进行TORCH-IgM及IgG抗体的检测。结果TOX-IgM、RV-IgM、CMV-IgM及HSV-IgM的阳性率分别为4%、5.8%、1.5%及8.9%;TOX-IgG、RV-IgG、CMV-IgG及HSV-IgG的阳性率分别为0.5%、76.9%、81.5%及81.0%。结论孕前妇女存在一定的TORCH病原体感染,应加强各病原体的检测与预防,以做好优生优育工作,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992.
中医治疗前列腺炎症候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前列腺炎症候群(prostatitis syndrome,PS)等前列腺疾病(炎症、增生、肿瘤)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其治疗方法也多种多样.笔者现将近年来国内中医临床治疗前列腺炎症候群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比较大黄酸和辛伐他汀对糖尿病db/db小鼠脂代谢紊乱的影响以及它们对糖尿病肾病肾脏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8周龄的db/db和db/m小鼠分为四组Adb/m正常对照组;Bdb/db糖尿病对照组;Cdb/db糖尿病大黄酸[150mg/(kg.d)]治疗组;Ddb/db糖尿病辛伐他汀[20mg/(kg.d)]治疗组;于不同治疗时间测定各组体重、血糖、血脂(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E)、血肌酐、24h尿白蛋白水平。肾组织病理切片行HE、PAS染色,采用图像分析软件对肾小球病理形态学改变进行半定量分析。免疫组化观察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TGF-β)以及纤维粘连蛋白(fibronectin,FN)的表达。结果治疗12周时大黄酸治疗组血糖较糖尿病对照组下降、体重减轻,治疗8周时大黄酸和辛伐他汀治疗组血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以及载脂蛋白E较糖尿病对照组均明显下降,二组疗效无明显差异。治疗8周时大黄酸组24h尿白蛋白排泄较糖尿病对照组均有明显下降(P<0.05),而辛伐他汀组在治疗12周时尿白蛋白排泄方有所下降。治疗12周时大黄酸组肾脏肥大、基质增生明显改善,辛伐他汀组肾组织病理也有所改善,但大黄酸治疗组效果更加明显。大黄酸组肾组织TGF-β、FN表达较糖尿病对照组有明显下降(P<0.05),辛伐他汀治疗组TGF-β、FN表达较糖尿病对照组有所下降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大黄酸治疗后明显降低db/db小鼠血糖,减轻体重,而辛伐他汀对于血糖和体重无明显影响;大黄酸和辛伐他汀均能够改善2型糖尿病模型db/db小鼠的脂代谢紊乱,二者疗效无明显差异;大黄酸降低尿白蛋白排泄量以及稳定肾功能的作用比辛伐他汀更加明显;大黄酸减少肾小球肥大以及细胞外基质增生的作用比辛伐他汀更为显著;大黄酸对TGF-β、FN表达的下调作用也明显强于辛伐他汀;大黄酸是一种不同于辛伐他汀的新的降低血脂、治疗糖尿病肾病的药物。  相似文献   
994.
目的:通过对IL-1受体拮抗剂(IL-1ra)基因多态性的分析,探讨IgA肾病(IgAN)的异质性以及新月体型IgAN与系统性小血管炎之间的联系.方法:随机选取200例IgAN患者、90例过敏紫癜性肾炎(HSPN)患者、45例微型多血管炎(MPA)患者及100例健康志愿者.依据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拟定的分型标准,将IgAN分为六型.PCR法检测样本IL-1ra基因型.分析IL-1ra基因多态性与IgAN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联系及其在不同类型IgAN患者中的分布.分析IgAN总体、新月体型(Cres.)IgAN、HSPN、MPA不同组别间IL-1ra基因多态性的异同.结果:(1)IgAN、MPA患者IL1RN*2等位基因频率和携带率与正常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HSPN患者IL1RN*2频率和携带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1.1% vs 12.0%,P<0.05;40.0% vs 24.0%,P<0.05).(2)携带IL1RN*2的IgAN患者反复肉眼血尿发生率、肉眼血尿发作间期尿红细胞≥50万/ml发生率、新月体比例、细胞型/纤维细胞型新月体比例和毛细血管袢坏死发生率显著高于IL1RN*2不携带组(P<0.05).(3)Cres.IgAN的IL1RN*2携带率(56.3%),显著高于其它类型IgAN及正常人群.(4)HSPN患者IL1RN*2携带组新月体比例、细胞型/纤维细胞型新月体比例以及毛细血管袢坏死发生率显著高于不携带组(P<0.05).新月体比例≥15%组IL1RN*2携带率显著高于新月体比例<15%组.(6)新月体型IgAN患者IL1RN*2携带率,无论与HSPN总体还是与新月体比例≥15%HSPN患者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并且与后者数值非常接近(56.3% vs 57.7%).结论:IL1RN*2等位基因与Cres.IgAN和HSPN的发生均有关.IL1RN*2高携带率可能是Cres.IgAN和HSPN共同的遗传背景之一.  相似文献   
995.
甘露糖结合蛋白基因多态性与IgA肾病免疫病理类型 …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根据甘露糖结合蛋白(MBP)基因多态性对其功能的影响,探讨MBP基因多态性与IgA肾病免疫病理间的联系。方法:选取147例IgA肾病(IgAN)患者,共77例为肾小球单纯IgA伴C3沉积,70例为肾小球IgA,IgG,IgM伴C3,Clq沉积。使用PCR-EFLP方法对MBP基因多态性与IgAN免疫沉积的关系进行了观察。结果:①本研究中正党人群的MBP基因多态性分布与文献报道的华人及高加索人  相似文献   
996.
移植肾临界改变的免疫病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临界改变的移植肾组织免疫病理变化与正常移植肾和急性排斥间的差异,分析不同临床表现患者的免疫病理特点。方法:免疫组化方法检测22例临界改变,20例正常移植肾及15例急性排斥肾间质浸润的CD4^+、CD8^+,PCNA^+和CD25^+细胞,以及皮质肾小管DR和ICAM-1蛋白的表达。以单位面积内计数的方法对皮质间质浸润的细胞及DR^+和ICAM-1^+小管数进行半定量测定。结果:22例诊断  相似文献   
997.
雷公藤内酯醇对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目的研究雷公藤内酯醇对人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mRNA表达及VEGF生成与分泌的影响,进一步探讨雷公藤内酯醇降低肾小球肾炎患者尿蛋白的作用机制。方法以人内皮细胞系ECV-304为研究对象,利用RT-PCR,流式细胞仪,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不同剂量雷公藤内酯醇对佛波脂(PMA)诱导的内皮细胞VEGF mRNA表达及VEGF生成与分泌的影响。结果雷公藤内酯醇可以抑制PMA诱导的内皮细胞VEGFmRNA表达及VEGF生成与分泌,并呈剂量依赖性。结论雷公藤内酯醇抑制内皮细胞VEGFmRNA表达及VEGF生成与分泌可能是其雷公藤内酯醇降低肾小球肾炎患者尿蛋白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98.
糖尿病肾病诊断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速都使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增高,这一趋势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大健康问题。面对糖尿病患者的检出率、知晓率和控制率均低的问题,美国糖尿病学会(ADA,2007年)、  相似文献   
999.
20世纪50年代肾上腺皮质激素被引用到狼疮性肾炎(LN)的治疗,开启了这一严重疾病免疫抑制治疗的先河,在随后的半个世纪中,在经历了大剂量激素加口服细胞毒药物及甲基泼尼松龙冲击等一系列治疗方案的尝试以后,环磷酰胺(CTX)冲击疗法的五年存活率在Ⅳ型LN达到了83%(Austin1986),从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观察恩替卡韦(ENT)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疗效并分析疗效预测因素.方法 收集ENT治疗1 a的50例CHB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检测基线及治疗3、6、12个月的HBV-DNA拷贝数、HBeAg及ALT,评估ENT的近期抗病毒疗效及早期病毒学应答(IVR)与HBeAg丢失、HBeAg血清学转换的关系.结果 ENT治疗CHB患者的12周HBV-DNA转阴率为72%、血清学转换率为18.8%,24周时分别为86%、34.4%,52周时分别为96%、37.5%,IVR与治疗3、6个月HBeAg丢失和治疗3、6、12个月血清学转换呈正相关.结论 ENT可快速强效抑制HBV-DNA复制、耐药率低、安全性及耐受性好,IVR可以初步预测近期HBeAg血清学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