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105篇
  免费   2127篇
  国内免费   1097篇
医药卫生   38329篇
  2024年   369篇
  2023年   1058篇
  2022年   975篇
  2021年   1037篇
  2020年   1055篇
  2019年   957篇
  2018年   518篇
  2017年   779篇
  2016年   932篇
  2015年   1215篇
  2014年   1877篇
  2013年   1777篇
  2012年   2248篇
  2011年   2433篇
  2010年   2162篇
  2009年   2179篇
  2008年   2290篇
  2007年   1851篇
  2006年   1752篇
  2005年   1822篇
  2004年   1426篇
  2003年   1299篇
  2002年   972篇
  2001年   894篇
  2000年   765篇
  1999年   598篇
  1998年   459篇
  1997年   480篇
  1996年   435篇
  1995年   389篇
  1994年   344篇
  1993年   199篇
  1992年   193篇
  1991年   167篇
  1990年   143篇
  1989年   135篇
  1988年   44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27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 比较飞秒激光辅助的原位角膜磨镶术(femtosecond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FS-LASIK)与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屈光矫正前后裸眼视力、波前像差、对比度视力、夜晚主观症状,评价其术后视觉质量。方法 选取在开封市中心医院行准分子激光近视矫正术的近视患者96例(96眼),分为2组,一组行FS-LASIK,另一组行LASIK,观察并比较术前及术后1、3个月的6㎜瞳孔直径高阶像差、暗环境下亮、暗两种背景时对比度为100%、25%、10%、5%的视力,以及夜晚视力的主观症状问卷,包括夜视力下降、重影、光晕、星芒。结果 术后两组间的裸眼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总高阶像差RMS值较术前分别增加1.39倍、1.43倍,术后1个月、3个月两组间总高阶像差无统计学差异(P>0.05)。暗环境暗背景下,FS-LASIK组术后3个月5%对比度视力(0.58±0.13)优于LASIK组(0.68±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19,P值为0.039,P<0.05)。暗环境亮背景下,FS-LASIK组术后3个月5%对比度视力(0.47±0.14)优于LASIK组(0.58±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63,P值为0.031,P<0.05)。患者夜晚主观症状比较,包括夜间视力下降、重影、光晕、星芒。FS-LASIK组术后3个月在夜间视力下降上优于LASI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5)。结论 在准分子激光矫正近视中,FS-LASIK术后视觉质量优于LASIK,尤其在低光照度和夜间环境下,FS-LASIK更显其优势。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对比分析人工流产术后患者即时口服优思明片和(或)宫腔应用几丁糖凝胶对月经复潮时间、月经量、宫腔粘连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9 300例早期妊娠要求终止妊娠或需要终止妊娠的患者分为4组,其中优思明药物组2000例,几丁糖组1800例,联合药物组3000例,对照组2500例,随访4组人流术后月经复潮时间、月经量及宫腔粘连发生率。结果 3组药物治疗组较对照组月经复潮时间短(P<0.05),月经量减少率及宫腔粘连发生率低(P<0.05);联合药物组较优思明组及几丁糖组月经复潮时间短(P<0.05),宫腔粘连发生率低(P<0.05),月经量无明显差异(P>0.05);优思明组较几丁糖组月经复潮时间短(P<0.05),宫腔粘连发生率低(P<0.05),但月经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人工流产术后即时联合应用优思明片和几丁糖凝胶能尽快恢复月经,明显减少宫腔粘连发生率,同时不影响月经量,明显改善人流后子宫复旧情况,减少病患痛苦,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93.
李冰  杨秀丽  杨滨  郑艳 《中南药学》2014,(8):751-755
目的对格列吡嗪在大鼠小肠中的吸收机制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外翻肠囊法研究格列吡嗪在大鼠小肠中的吸收特征。结果离体肠吸收实验结果表明,格列吡嗪在大鼠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4个肠段均有吸收,但在空肠中吸收最多;在高浓度和低浓度时,格列吡嗪累积吸收-时间曲线均呈线性,表明格列吡嗪在各肠段的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增溶剂的加入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格列吡嗪的吸收;肠营养液的pH值小于格列吡嗪的pKa值时,格列吡嗪在溶液中多以分子型存在,分子型药物在小肠中易被吸收。结论格列吡嗪在大鼠的空肠段吸收为主,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增溶剂的加入,提高了格列吡嗪在肠黏膜的通透性。  相似文献   
994.
目的:建立中成药麦冬消渴胶囊和糖淤消胶囊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方法:对5种阳性对照菌进行回收率试验以确定其检验方法。结果:回收率试验表明,麦冬消渴胶囊5种试验茵的回收率均高于70%,证明无抑菌现象;糖淤消胶囊对枯草芽孢杆菌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可用培养基稀释法消除其抑菌作用。结论:麦冬消渴胶囊可按常规方法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糖淤消胶囊可按培养基稀释法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  相似文献   
995.
目的观察胰高糖素样激动剂1(GLP-1)的类似物利拉鲁肽治疗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于2011—01—12~2013—01—20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超重2型糖尿病患者24例,所有患者在二甲双胍及吡咯列酮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利拉鲁肽,最初1周给予患者利拉鲁肽0.6mg晚上睡前皮下注射,第2周加量至1.6mg。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每2周随访1次,观察治疗12周后患者的FPG、2h-PPG、HbAlc、体重、收缩压及舒张压水平变化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12周后患者的FPG、2h-PPG、HbAIc、体重、收缩压及舒张压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利拉鲁肽治疗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疗效肯定,安全,不增加体重,无明显不良反应的另一类糖尿病合适选择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96.
目的:研究分析降糖药和阿卡波糖联合使用治疗2型糖尿病对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的疗效分析与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52例和健康对照组62例,观察治疗前后疗效对比。结果两组在性别比、平均年龄和体重指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治疗前空腹血糖和胰岛素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而胰岛素敏感指数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糖尿病组治疗后空腹血糖和胰岛素明显低于治疗前,而胰岛素敏感指数则明显高于治疗前。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有胰岛素抵抗,经阿卡波糖治疗后可以通过降低餐后高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比较钠钾镁钙葡萄糖注射液和转化糖电解质注射液对宫颈癌患者围术期血糖、电解质和pH值的影响,探讨转化糖电解质注射液的临床应用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自2013年8月-2013年12月全麻下行宫颈癌根治术患者60例。入选病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即A组(500 ml钠钾镁钙葡萄糖注射液组)、B组(250 ml转化糖电解质注射液组)和C组(500 ml转化糖电解质注射液组),每组20例。三组患者分别用微量静脉输液泵输注500 ml钠钾镁钙葡萄糖注射液、250 ml转化糖电解质注射液和500 ml转化糖电解质注射液,输注速度参照各自用量用法,输注时间30~45 min左右。分别于输液前(T0)、输注完0 min(T1)、输注完30 min(T2)、输注完60 min(T3)抽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记录不同时点血糖、电解质和pH值。结果①血糖水平比较,组内比较:与T0比较, A组、B组分别在T1~T3时点血糖升高(或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在T1、T2时点血糖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A组和B组比较,在各时点血糖升高(或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B组比较, C组在T1、T2时点血糖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电解质和pH值比较,三组患者的电解质和pH值在各时点分别行组内、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转化糖电解质注射液可安全地应用于临床,在不超过输液速度的前提下,输注量以250 ml为宜。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下肢动脉病变与动脉硬化指标的相关性,为早期防治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8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无创性动脉硬化监测,分别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和踝臂指数分为2组:baPWV增高组(baPWV大于年龄、性别-baPWV标准曲线)和baPWV正常组(baPWV小于年龄、性别-baPWV标准曲线),踝臂指数低值组(踝臂指数≤0.9)和踝臂指数正常组(踝臂指数>0.9),对2组患者的血管内径,内-中膜厚度(IMT)、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期末血流速度(EDV)、搏动指数、阻力指数等进行分析.结果 与baPWV正常组相比,baPWV增高组IMT明显增厚[股动脉(1.08±0.16)mm比(0.93±0.13)mm,P<0.01];胭动脉(1.02±0.16)mm比(90.84 ±0.11)mm,P <0.01]、PSV[股动脉(75±16) cm/s比(68±13) cm/s,P<0.05];胭动脉(50±7)mm比(56±11)mm,P<0.01]、EDV[股动脉(12.5±2.0)cm/s比(19.6±2.4) cm/s,P<0.01];胭动脉(10.1±2.0)mm比(14.9±2.7)mm,P<0.01]和搏动指数(股动脉2.3±1.3比3.6±1.5,P<0.01;胭动脉4.0±1.9比4.9±2.0,P <0.05)明显减低而阻力指数明显增大(股动脉0.82±0.23比0.73±0.18,P<0.05;胭动脉0.82±0.22比0.73 ±0.20,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baPWV正常组相比,baPWV增高组下肢动脉狭窄的发生率更高[91.3% (42/46)比76.2%(32/42),P<0.01],狭窄程度更重.同样,与踝臂指数正常组相比,踝臂指数低值组IMT明显增厚[股动脉(1.12±0.18) mm比(0.88 ±0.12) mm,P<0.01];胭动脉(1.10±0.17)mm比(0.80 ±0.15)mm,P<0.01]、PSV[股动脉(58±12) cm/s比(80±16) cm/s,P<0.01];胭动脉(46 ±6)mm比(60±14)mm,P<0.01]、EDV[股动脉(10.1±1.9) cm/s比(23.3 ±3.2)cm/s,P<0.01];胭动脉(9.1±2.1)mm比(16.2±3.2)mm,P<0.01]、搏动指数[股动脉2.2±1.3比3.7±1.7,P<0.01];胭动脉[3.9±2.0比5.0±2.  相似文献   
999.
符岚  胡荣  芦燕玲  李曦 《中国医药》2014,(3):306-310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微量白蛋白尿(MAU)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脉搏波传导速度的相关性及其意义.方法 选择2012年2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高血压患者850例,依据高血压分级、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IMT增厚程度、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分组,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不同高血压分级组UACR水平及MAU检出率、IMT及cfPW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颈动脉斑块组、IMT增厚组和无增厚组UACR水平[32.15(11.64,38.94)mg/g、28.68(10.42,37.58)mg/g、21.59(9.24,24.41)mg/g]及MAU检出率[44.9%(40/89)、30.2%(71/235)、12.7%(67/5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fPWVⅠ、Ⅱ、Ⅲ、Ⅳ组UACR水平[分别为:22.04(9.66,27.98)mg/g、24.89(9.24,28.62)mg/g、29.41(12.98,38.94)mg/g、33.85(15.64,38.52)mg/g]及MAU检出率[10.6%(30/284)、17.2%(38/221)、27.7%(54/195)、37.3%(56/1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血压患者IMT与cfPWV呈正相关(r=0.431,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性别比、体重指数、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Hcy)及糖尿病后,MAU与IMT有相关性(OR=3.121,P<0.05);校正高血压分级的影响后,二者无明显相关性(OR=1.548,P〉0.05);校正cfPWV的影响后,二者有相关性(OR=2.685,P<0.05).校正年龄、性别比、体重指数、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cy及糖尿病后,MAU与cfPWV有相关性(OR=6.245,P<0.05);校正高血压分级的影响后,二者依然有相关性(OR=4.268,P<0.05);校正IMT的影响后,二者仍有相关性(OR=4.859,P<0.05).结论 MAU与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增加和大动脉病变发生有关,MAU与脉搏波传导速度关系更为明显,结合IMI及脉搏波传导速度检测可预测高血压患者血管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总结临床医师单独采用胰岛素为糖尿病患者进行血糖控制效果不佳时,将盐酸吡格列酮加入,联合治疗糖尿病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7月~2013年7月间在本院治疗的68例单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而效果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加入盐酸吡格列酮,治疗12周后,对比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等几项指标的变化,并比较联合治疗前后的胰岛素用量。结果 68例患者在使用盐酸吡格列酮进行联合治疗12周后,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血糖均明显较之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肌酐与血尿素氮变化不大(P〉0.05)。联用盐酸吡格列酮之后,患者未出现重大不良用药反应。结论临床医师为单用胰岛素治疗后血糖的控制效果不明显的糖尿病患者使用盐酸吡格列酮进行联合治疗,对改善患者的各项指标具有良好效果,且不良反应少,临床推广的价值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