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0篇
  免费   252篇
  国内免费   246篇
地球科学   178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110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48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7篇
  1977年   5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5篇
  1958年   5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991.
利用河源市1952-2000年9月和10月的日平均气温、历年寒露风过程天数和次数等历史资料,应用5年滑动平均和线性拟合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河源市寒露风害的空间分布特点和年际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寒露风害对晚稻生产的危害及其防御对策,旨在提高人们对寒露风害的认识,减少危害。  相似文献   
992.
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呈北东向从蒙古中部延至鄂霍茨克海的乌地湾,被认为是蒙古-鄂霍茨克洋侏罗纪-白垩纪闭合产物,其对于探讨东北亚区域大地构造演化以及欧亚大陆中生代聚合具有重要意义。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具有典型的山弯构造格架,其“对折”的两翼发生了强烈的“自碰撞”造山作用。关于蒙古-鄂霍茨克山弯构造形成动力学机制,前人将其归因于西伯利亚与华北-阿穆尔陆块之间的挤压缩短、古亚洲洋俯冲板片不断的后撤和西伯利亚与华北的相向旋转等动力学过程,却忽视了蒙古-鄂霍茨克洋俯冲作用对蒙古-鄂霍茨克马蹄形弯曲过程的影响。最近,弧岩浆活动的迁移和山弯构造转折端构造变形解析研究暗示蒙古-鄂霍茨克洋俯冲板片后撤可能在山弯构造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这一新的解释模式还缺乏地质证据的支持和验证。围绕蒙古-鄂霍茨克山弯构造发育的与岛弧岩浆岩同时期的弧后盆地蛇绿岩、双峰式火山岩、A2型和S型花岗岩和伴生的沉积岩等地质记录,表明蒙古-鄂霍茨克洋在二叠纪-三叠纪时期发育多期次弧后伸展,总的延伸长度超过5000km,与蒙古-鄂霍茨克洋大规模俯冲板片后撤有关。弧后盆地带的厘定表明蒙古-鄂霍茨克洋发育西太平洋型活动大陆边缘,而非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另外,蒙古-鄂霍茨克洋的弧后伸展盆地形成时间与蒙古-鄂霍茨克山弯构造弯曲的时间一致,进一步证实俯冲板片沿走向不均匀后撤在蒙古-鄂霍茨克山弯构造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993.
针对供水管网爆管事故中受影响泵房和区域等相关信息自动查询统计困难的问题,本文研究了爆管分析的算法和原理,在ArcGIS Engine和VS开发环境下利用BFS算法实现对需关闭阀门、受影响泵房、小区以及用户等信息的自动查询统计。通过阜新市区域管网数据验证该方法有效可行,有助于相关部门和管理人员对供水管网进行现代化管理和决策。  相似文献   
994.
张家口地区是一个地热资源较丰富的地区,但对于地热的研究仅限于南部地区,已经发现的热泉点也均位于南部地区。很多学者认为,南部与北部具有不同构造运动,北部地区不具有地热的条件,笔者通过水温测量、土壤地球化学元素分析、CSAMT及高精度磁法测量等工作,掌握了该区内地温场、化探地热异常、地层结构、断裂构造及深部岩体的空间分布特征。地物化方法的综合应用在资料解释过程中相互约束,避免了单一方法的多解性,综合分析认为该地区也具有地热的条件,并圈定了地热有利区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今后在相同或相似地质条件区域开展地热调查工作具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95.
于宗延  于琨 《贵州地质》2018,35(3):210-217
本文主要从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了巴升河—根多河地区地质特征,归纳总结了区域有利的成矿地质条件。根据找矿靶区的圈定依据,在工作区筛选出找矿远景区5处和6个找矿靶区。同时对区域内有代表性的找矿远景区特征进行了论述,总结了成矿规律,并进行了成矿预测。  相似文献   
996.
道孚地区位于松潘-甘孜造山带的中心部位,该区发育一套以三叠系西康群浊积岩为代表的碎屑岩系。通过对该区金川和雅江盆地所采细碎屑岩样品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结果显示,其w(SiO_2)集中在61%~68%之间,w(Al2O3)为7.58%~10%,w(CaO)多大于7%,w(K_2O/Na_2O)为1.11~1.82;化学性质活泼的大离子亲石元素Rb,Sr,Ba及不活泼元素Zr,Hf,Sc等含量大多低于上地壳丰度;而铁族元素Cr,Co,Ni含量较高;稀土元素总量相差不大(ΣREE=140.67×10~(-6)~179.57×10~(-6)),LREE/HREE多为7.07~9.27,δEu为0.62~0.67,La/Yb为10.15~16.14,稀土元素曲线基本相似,以轻稀土富集、重稀土平坦和较显著的负铕异常为特征;表明该区两盆地细碎屑岩常、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均具有一定相似性,反映出其在物源和沉积环境上的一致性。研究认为,道孚地区三叠系浊积细碎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主要与大陆岛弧及活动大陆边缘沉积物特征较一致,个别样品或部分地球化学元素参数指标具被动陆缘构造环境砂岩的某些特点;反映其物源区性质主要为大陆岛弧和活动大陆边缘,并具有被动大陆边缘的构造背景。综合前人研究,认为研究区金川与雅江盆地的细碎屑岩是由前印支期的被动大陆边缘环境转化为晚三叠世具有多岛弧盆特征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下浊流沉积的产物,在其之间和周缘分布着与火山活动有关的岛屿或陆缘岛弧,为盆地充填提供相关物源。  相似文献   
997.
为了解地下水源热泵运行对地下水环境(地下水化学、水质及微生物)的影响,本文利用沈阳市已建地下水源热泵工程场地,对回灌井定期(2013年7月至2015年10月)监测水质及微生物,并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源热泵系统运行对地下水化学类型(由HCO3·SO4-Ca·Mg型变化为监测早期的HCO3·SO4·Cl-Na·Ca及监测后期的HCO3·SO4-Na·Ca·Mg型)及微生物的生长速率(温度变高或变低均抑制微生物的数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地下水中稳定化学组分的浓度影响不大,对"三氮"及Fe、Mn浓度产生波动,导致地下水质量等级略有变化.因而今后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热泵系统运行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监测.  相似文献   
998.
针对高潜水位煤矿区煤炭开采后极易形成大面积的沉陷积水区,且沉陷水体信息易与矿区其他地物混淆的问题,该文提出了针对高潜水位矿区水体信息提取的增强型改进归一化水体指数(E-MNDWI).对研究区典型地物光谱进行分析,将E-MNDWI应用于Landsat系列数据,并对比验证该指数与改进归一化水体指数(MNDWI)的精度水平.研究结果表明:矿区投入运行后,利用E-MNDWI提取沉陷水体的精度普遍较MNDWI高,总体精度在90%以上,Kappa系数大于80%.选取高分1号数据作为验证数据源,发现E-MNDWI的计算面积精度高达93.07%.与其他水体指数对比,E-MNDWI的综合精度最高.E-MNDWI对于山区和平原水体提取具有较好的效果,能够消除山体阴影和其他物体倒影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9.
青藏高原积雪深度对延伸期预报技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原积雪是重要的陆面因子,其变化的时间尺度长于大气而短于海洋。本文利用国家气候中心第二代月动力延伸期预测模式(DERF2.0)历史回报资料与被动微波资料(SMMR)、被动微波成像专用传感器(SSM/I)数据反演的逐日雪深资料,分析了1983~2014年冬季和春季转换季节高原积雪对热带外地区延伸期尺度预测技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原积雪异常年动力模式在高原积雪显著影响的青藏高原地区、贝加尔湖地区和北太平洋地区预报技巧明显高于正常年份。随着预报时效的延长,高原积雪偏多年的技巧衰减最慢、其次为积雪偏少年,积雪正常年最快,表明高原积雪异常年可预报时效更长,且高原积雪异常对预报技巧的改善在第1候的预报中就显现出来,尤其是积雪偏多年,其影响时段明显要早于海洋。结果显示高原积雪对延伸期预报技巧有重要贡献,暗示高原积雪异常为东亚延伸期预报的潜在可预报源。  相似文献   
1000.
中侏罗世-早白垩世华北地台东部的北黄海盆地受古亚洲构造体制向滨太平洋构造体制转换的影响,其构造演化经历了伸展-反转挤压-伸展的转变.构造体制的差异不但表现在大地构造性质及其产生的地质效应上,也表现在盆地沉积特征、古生物及古气候等方面.本文以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X1井中侏罗统至下白垩统为研究对象,利用泥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古气候的指示,结合盆地沉积特征及古生物资料,对古气候演化展开研究.研究显示,中侏罗世-早白垩世X1井泥岩样品的Sr/Cu比值(2.12~34.10)、Sr/Ba比值(0.16~1.60)、Rb/Sr比值(0.13~1.23)、Fe2O3/FeO比值(0.22~11.10)、V/Cr比值(0.91~1.78)、V/Sc比值(4.89~8.33)、Ni/Co比值(1.14~3.85)、δU比值(0.50~0.84)和U/Th比值(0.11~0.24)的纵向变化反映古气候经历了温湿→整体湿润、短暂干热→干热的演化.沉积物经历了暗色细粒沉积物为主→灰色、灰色夹灰绿色、灰色与红褐色互层细粒沉积物为主→灰色粗粒沉积物和红褐色、灰黄色细粒沉积物为主的变化.古生物经历了喜湿植物丰富→喜热植物出现→喜热植物丰富的过程.结果表明,受古亚洲构造体制和滨太平洋构造体制的影响,华北地台向北漂移,北黄海盆地古气候经历了由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早期以温湿气候为主,至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早期整体相对湿润,出现短暂干热气候,到早白垩世中期-早白垩世晚期为干热气候的演化.北黄海盆地中侏罗世-早白垩世古气候由温湿向干热的转变正是对华北地台东部晚中生代两大构造体制转换的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