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925篇
  免费   1120篇
  国内免费   722篇
医药卫生   30767篇
  2024年   142篇
  2023年   498篇
  2022年   515篇
  2021年   766篇
  2020年   925篇
  2019年   1003篇
  2018年   441篇
  2017年   789篇
  2016年   852篇
  2015年   953篇
  2014年   1572篇
  2013年   1585篇
  2012年   1922篇
  2011年   1991篇
  2010年   1811篇
  2009年   1724篇
  2008年   1751篇
  2007年   1585篇
  2006年   1415篇
  2005年   1487篇
  2004年   1290篇
  2003年   1223篇
  2002年   813篇
  2001年   792篇
  2000年   602篇
  1999年   435篇
  1998年   346篇
  1997年   285篇
  1996年   311篇
  1995年   249篇
  1994年   198篇
  1993年   108篇
  1992年   99篇
  1991年   81篇
  1990年   66篇
  1989年   73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8):1713-1715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老年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评价腕关节功能改变。[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行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的老年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并获得完整随访的50例患者,男14例,女36例,平均年龄68岁。采用Dienst腕关节功能评分和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系统综合评价疗效。患侧摄腕关节正侧位X线片,对比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掌倾角和尺偏角,比较患侧与健侧腕关节背伸、掌屈、旋前、旋后活动度。[结果]50例患者随访1.5~7年,平均3.98年,术后Dienst腕关节功能评分评价,优28例,良16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为88%。Gartland和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优8例,良32例,可10例,差0例,优良率为80%。术前患侧掌倾角为-4.42°±1.84°,尺倾角为10.26°±3.85°,末次随访时掌倾角8.88°±4.38°,尺偏角19.32°±5.85°,均比术前明显改善(P0.01)。患侧腕关节背伸、掌屈活动度与健侧无明显差异(P0.05),但患侧旋前较健侧明显受限,平均46.5%,旋后受限较轻,约17.7%。[结论]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老年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疗效满意,但术后前臂旋转功能仍有明显受限。  相似文献   
92.
目的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与钛板内固定治疗前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7年9月至2010年9月124例前臂骨折患者采取两种固定方法的临床治疗(即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与钛板内固定),随访6~18个月。结果所有患者均骨性愈合,按照术后临床(功能)恢复标准,优良率分别为93%、95%,统计学无明显差异。结论利用这两种方法治疗前臂骨折都能取得好的疗效,它们各有优势。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颈椎椎间融合器(ROI-C)与传统内固定两种方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12月-2018年4月南中德骨科医院收治的60例颈椎病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ROI-C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器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为0.00%(0/30),低于对照组的6.67%(2/3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神经功能改善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及疼痛评分(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OI-C治疗颈椎病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4.
95.
高亮亮 《河北医学》2016,(10):1602-1604
目的::研究股骨近端空心锁定板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8年2月至2010年4月我院入院治疗的108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了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与空心钉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股骨近端空心锁定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方案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下床时间,比较两组治疗方案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并比较两组患者三年期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下床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均以疼痛、骨不连以及感染为主,其中观察组上述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3.0%,明显低于对照组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三年临床总有效率为79.6%,对照组患者三年期临床总有效率为51.9%,两组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股骨近端空心锁定板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明显缩短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降低手术并发症,并且三年临床总有效率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6.
目的 探讨寰椎侧块-枢椎椎弓根螺钉棒复位内固定技术对于已行不当后颅窝减压术的先天性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进行翻修手术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收治的21例先天性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8例患者在外院已行后颅窝减压术,3例患者行后颅窝减压术+枕颈内固定术。患者术前及术后均行颅颈交界区3D-CT及MRI检查,评估寰枢椎脱位和上颈髓受压的程度;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标准对患者的临床状况进行评价。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寰椎侧块-枢椎椎弓根螺钉-棒技术行寰枢复位内固定,并取髂后上棘松质骨颗粒植骨融合。结果 本组患者的翻修手术均成功实施,术中未出现脊髓、椎动脉损伤。术后20例患者完成了6~24个月,平均12. 2个月的随访。3D-CT复查示,19例患者(90. 5%)获得垂直方向的完全复位,18例患者(85. 7%)获得水平方向的完全复位;植骨均出现融合,未出现钉棒脱落或复位丢失者。MRI复查显示,上颈髓受压均获得缓解。术后3个月的JOA评分从术前的(9. 8±2. 1)分提高到(14. 1±1. 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结论 寰椎侧块-枢椎椎弓根螺钉-棒复位内固定技术治疗已行不当后颅窝减压术的先天性颅颈交界区畸形是安全有效且可行的。  相似文献   
97.
98.
目的分析胸腔镜辅助形状记忆环抱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多发肋骨骨折(FMR)的效果。方法依据不同治疗方法将2018-01—2019-01间三门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0例FMR患者分为2组,各45例。对照组遵循有效镇痛和呼吸管理的原则给予保守治疗,观察组采用胸腔镜辅助形状记忆环抱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比较2组术后疼痛程度、住院时间,以及随访3个月期间内的骨折愈合时间。结果观察组术后24 h及48 h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辅助形状记忆环抱接骨板内固定治疗FMR,能显著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和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99.
目的 通过考察国产商业化链球菌药敏板与微量肉汤稀释法对327株链球菌进行基本一致性(E A)和分类一致性(C A)的测定结果,评估该药敏板的检测性能.方法 收集2018-2019年来源于郑州市中心医院、郑州市人民医院、南阳市中心医院和河南省人民医院的327株链球菌属不同种类的临床菌株,采用国产商业化链球菌药敏板与微量肉汤稀释法同时测定药敏试验结果的EA和CA等.结果 新型国产商业化链球菌药敏板的EA为99.53%,其中头孢曲松等16种抗菌药物的EA均为100.00%;氨苄西林、美罗培南、复方磺胺甲噁唑的EA分别为97.86%、96.94%、97.55%;红霉素/克林霉素诱导试验的EA为98.17%;在CA方面,两种方法的C A为97.40%,非常重大误差为0.09%,重大误差为0.59%,微小误差为1.92%.结论 新型国产商业化链球菌药敏板与微量肉汤稀释法比较,E A和C A均大于94.00%,非常重大误差小于1.50%,重大误差小于3.00%,体外药敏试验检测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00.
文题释义: 寰枢椎脱位:可分为可复性、难复性和不可复性脱位3种类型,其可导致C1/2水平脊髓压迫而造成神经功能障碍症状,临床上多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后路钉棒固定融合术是最常用的手术方式。 寰枢椎板间融合器:与寰枢椎侧块关节融合器不同,其直接固定在寰椎后弓与枢椎椎板骨面上,是一种新型融合器,此融合器可配合广泛使用的后路钉棒内固定手术,置入简便,增加植骨与寰椎后弓及枢椎椎板骨面的接触应力,促进骨性融合。 背景:寰枢椎融合器一直以侧块关节融合器为研究热点,但其置入操作风险过大,目前临床上一直缺乏可广泛应用的寰枢椎融合器。 目的:探究成人后路寰枢椎板间融合器的CT影像解剖学可行性并给出初步设计。 方法:对100例成人(男50例,女50例)寰枢椎CT三维成像进行测量,测量指标包括寰椎单侧后弓长度、寰椎后弓厚度、枢椎单侧椎板长度、枢椎椎板厚度、寰椎后弓上缘至枢椎椎板下缘距离,分析寰枢椎后方部分结构的CT测量数据并设计寰枢椎板间融合器。 结果与结论:①男、女性的寰椎单侧后弓长度分别为(23.41±1.48) mm和(22.23±1.25) mm,寰椎后弓厚度分别为(6.00±0.96) mm和(5.28±0.78) mm,枢椎单侧椎板长度分别为(18.54±2.23 )mm和(17.31±0.91) mm,枢椎椎板厚度分别为(5.12±1.31) mm和(4.98±1.26) mm,寰椎后弓上缘至枢椎椎板下缘距离分别为(32.63±2.76) mm和(31.39±4.04) mm;②不同性别的双侧测量数据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男性的寰椎单侧后弓长度、寰椎后弓厚度、枢椎单侧椎板长度大于女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男性与女性的枢椎椎板厚度、椎后弓上缘至枢椎椎板下缘距离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寰枢椎后方部分结构的CT测量结果提示寰枢椎板间融合器是可行的;④寰枢椎板间融合器初步设计成功,并获得国家专利;⑤提示寰枢椎板间融合器具有应用可行性,可用于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融合过程中,提升寰枢椎间的植骨融合率。 ORCID: 0000-0002-2101-1900(邹小宝)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