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11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91.
本文研究缺血预处理(IPC)对缺血再灌流(IR)肾有无保护作用。 成年健康家兔16只,随机分入对照组(n=5)、IR组(n=6)、IPC—IR组(n=5)。乌拉坦1g.kg~(-1)iv.。腹正中切开,三组动物均去右肾以免健侧肾的代偿作用。IPC—IR组,用无创动脉夹夹闭左肾动脉5  相似文献   
92.
目的 探讨不同危险因素对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患者CSVD总负荷的影响, 并建立CSVD总负荷的临床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93.
目的观察针刺对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OCSP)不同分型的脑梗死偏瘫患者神经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根据OCSP分型将患者分为腔隙梗死(LACI)、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部分前循环梗死组(PACI)和后循环梗死组(POCI)4种亚型,再将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针刺百会、三阴交、太溪、血海、丰隆、足三里及配穴治疗,对照组同穴位予伪针刺,疗程为3个月。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3、6、12个月应用脑卒中康复运动功能(STREA)量表评定。结果 LACI、TACI亚型治疗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PACI、POCI亚型第3个月至12个月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刺疗法对不同OCSP分型的脑梗死偏瘫患者神经运动功能康复的作用不同,对PACI、POCI亚型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4.
目的:研究甲硫腺苷磷酸化酶(M TAP)基因 rs10118757和 rs7027989位点与中国汉族人缺血性脑卒中(IS)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97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 IS 的患者作为 IS 组及313例同期该院体检的汉族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应用 PCR 及 SNP stream 技术对 M TAP 基因中的 rs10118757和 rs7027989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及分析。结果在总体样本及以性别分层后的样本,rs10118757和 rs7027989位点的GG 基因型和 G 等位基因在 IS 组的分布频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结论M TAP 基因与汉族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 IS 无相关。  相似文献   
95.
目的 研究丁苯酞软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缺血半暗带的影响.方法 61例急性脑梗死(病程<6h)患者随机分为丁苯酞组与对照组;在脑梗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丁苯酞组加用丁苯酞软胶囊0.2g口服4次/d.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2 h进行CT灌注成像检查,观察并比较两组缺血低灌注区及缺血中心区的面积;以及两组患者治疗后缺血低灌注改善、梗死区未扩大和存在缺血半暗带的比率.结果 治疗后,丁苯酞组的缺血低灌注面积[(1630.71±1094.23) mm2]、缺血中心区面积[(811.35±1038.14)mm2]均显著小于对照组[(3233.77±1117.67) mm2,(1661.5±1035.34) mm2](均P<0.05);丁苯酞组缺血低灌注区缩小(77%)、梗死区无扩大(52%)及存在缺血半暗带(71.43%)的比率均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53%,20%,37.93%)(均P<0.05).结论 丁苯酞软胶囊能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脑缺血低灌注,延长半暗带组织的存活时间,挽救缺血半暗带组织;并避免缺血梗死区扩大.  相似文献   
96.
目的 观察针刺治疗部分前循环脑梗死偏瘫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20例部分前循环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针刺组、康复组、针刺+康复组各30例.对照组予丹红注射液及依达拉奉注射液静脉滴注(疗程2周)、口服拜阿司匹灵片(疗程6个月),并对症治疗.针刺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康复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康复治疗,针刺+康复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针刺和康复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分别评定各组治疗前、治疗后第1、3、6个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I)评分. 结果 除对照组治疗后第1个月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治疗后不同时间NIHSS评分、BI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第1、3、6个月对照组与其他3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与康复组在治疗后1个月NIHSS评分、B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优于康复组;治疗后第3、6个月NIHSS评分、B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康复组与针刺组、康复组在治疗后1、3、6个月NIHSS评分、BI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康复组明显优于针刺组和康复组.结论 针刺可促进部分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其联合康复手法则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97.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一种常见的老年性疾病,随着我国的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发病的年龄日趋年轻化,青年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成为临床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根据国际上趋向流行的标准,将18~45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初步定为青年型缺血性脑血管病。本研究旨在分析青年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特点,为预防青年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8.
实验性家兔颈动脉球囊扩张动脉狭窄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30%~50%的再狭窄严重制约了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效果,为探索再狭窄的发病机制以进行干预研究,建立家兔动物模型。取颈部正中切口,无菌暴露兔右颈动脉,在颈内动脉起始部及颈总动脉近心侧距动脉分叉2cm处用动脉夹临时夹闭,自颈外动脉远端结扎并由结扎近心侧穿刺进入导丝、球囊导管,撤除颈总动脉动脉夹进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然后在不同时间进行组织学及形态学分析,并以左侧颈总动脉作正常对照组。结果发现,颈总动脉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后早期主要病理改变是血栓形成,中晚期为血管平滑肌细胞由中层移行到内膜并失控增殖伴有基质增多;第15天管腔出现明显狭窄、内膜增厚。结果提示,家兔颈总动脉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模型模拟了临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过程,死亡率低、成功率高,为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之动脉阶段局部用药或转基因治疗实验首选模型。  相似文献   
99.
颈动脉球囊扩张再狭窄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索再狭窄的发病机制进行干预研究 ,建立颈动脉再狭窄家兔动物模型。方法 取颈部正中切口 ,无菌暴露兔右颈动脉 ;在颈内动脉 (ICA)起始部及颈总动脉 (CCA)近心侧距动脉分叉2cm处用动脉夹临时夹闭 ;自颈外动脉 (ECA)远端结扎并由结扎近心侧穿刺进入导丝、球囊导管 ,撤除CCA动脉夹进行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 (PTA)。于PTA后不同时间进行组织学及形态学分析 (左侧颈总动脉作正常对照组 )。结果 PTA后早期CCA主要病理改变是血栓形成 ,中晚期为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由中层移行之内膜并失控增殖伴有基质增多 ;第 15天管腔出现明显狭窄 (P <0 .0 1)内膜增厚(P <0 .0 1)。结论 家兔颈总动脉PTA模型模拟了临床过程 ,成功率高 ,为PTA之动脉阶段局部用药或转基因治疗实验首选模型  相似文献   
100.
背景:目前采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脑缺血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缺乏大量、系统的实验数据。神经生长因子可调控神经元再生所需的微环境,对神经细胞的存活、增殖起重要作用。 目的:观察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神经生长因子对其在脑梗死大鼠脑内的存活、分化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 材料:清洁级成年雄性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3组:单纯细胞移植组、细胞移植+神经生长因子组、模型对照组,40只/组。神经生长因子为北大之路药业有限公司产品。 方法:大鼠颈部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后,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造血干细胞,移植前行Brdu标记。3组大鼠根据改良Longa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造模后7 d,大鼠麻醉后暴露前囟,选取注射位点:前囟后方1.2 mm,中线向右旁开3 mm,硬膜下4 mm。单纯细胞移植组缓慢注入1×106个造血干细胞,细胞移植+神经生长因子组注入1×106个造血干细胞+200 ng神经生长因子,模型对照组给予等量磷酸盐缓冲液。 主要观察指标: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检测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梗死半球Brdu/CD34、Brdu/Nestin、Brdu/NSE、Brdu/vWF双阳性细胞的分布,TCC染色观察梗死体积的变化。 结果:与移植前比较,移植后1,2周仅细胞移植+神经生长因子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下降(P < 0.05),移植后3,4周各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下降(P < 0.05或0.01),且细胞移植+神经生长因子组下降幅度尤为显著(P < 0.01)。移植后1周,细胞移植+神经生长因子组Brdu/CD34、Brdu/Nestin、Brdu/NSE、Brdu/vWF双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单纯细胞移植组(P < 0.01);第4周两组未见Brdu/CD34双阳性细胞,Brdu/Nestin较1周时减少,Brdu/NSE、Brdu/vWF双阳性细胞均明显增多(P < 0.05),且细胞移植+神经生长因子组明显多于单纯细胞移植组(P < 0.01);模型对照组始终未见Brdu双阳性细胞。 结论:神经生长因子对外源性移植的造血干细胞在局灶性脑梗死大鼠脑内存活、分化以及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