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64篇
农业科学   177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1.
区域土壤有机碳密度及碳储量计算方法探讨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土体中有机碳含量在纵向和横向上都具有空间相关性。本文利用曲周县四疃乡30个土壤剖面的有机碳含量数据,采用常见的纵向拟合方法建立了基于30个土壤剖面有机碳测定数据的对数函数拟合模型,计算得到研究区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和碳储量分别为5.60kg C m-2和4.72×108kgC;又根据研究区土壤剖面中有机碳含量分布的不规则性特点,通过对土壤剖面层次的归一化处理,利用地统计横向插值方法,计算得到该区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和碳储量分别为3.95kg Cm-2和3.33×108kgC。由于两种算法对数据的组织方式不同,得到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和碳储量存在较大差异。两种方法适用于土壤有机碳在剖面中分布形式不同的土壤类型。  相似文献   
92.
面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土地整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华甫  张凤荣  王茹  宋伟  孟媛  李佳 《土壤》2008,40(2):188-192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就是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中央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所作出的重大决策.土地整理则是以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和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改善为目的的综合性系统工程.二者在目标、内容等方面所具有的高度一致性决定了土地整理可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楔入点和重要工作平台.文章在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背景和内涵的基础上,探讨新农村建设对于土地整理的新要求;并据此就面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土地整理目标、原则、内容和模式选择等提出思路,为今后我国的土地整理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3.
南疆平原典型荒漠样区耕种土壤基层分类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关欣  张凤荣  李巧云  钟骏平 《土壤》2003,35(1):53-57,72
本文分析了南疆西部莎车县和东部哈密县荒漠样区的成土条件, 探讨了典型荒漠样区耕种土壤的系统分类,特别是基层分类,根据南疆荒漠区耕种土壤的实际情况,结合11个剖面,讨论了土族和土系的划分依据和指标,描述了各土系的生产特性。  相似文献   
94.
土壤质量时空变化一体化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探讨了土壤质量时空变化一体化的评价方法 ,并以河北省曲周县一个 3 3km2 的小区为例 ,对 1980年与 1999年两个时段的 8个单项土壤质量指标和土壤综合质量指标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定量化评价。结果表明土壤质量指数法与GIS技术相结合 ,可以很好地表示土壤质量的时空变化。文章还讨论了该方法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95.
北京市平谷区耕地面积变化及其驱动力的数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姜广辉  张凤荣  张晋科  张琳  陈军伟 《土壤》2007,39(3):408-414
以北京市平谷区为研究区域,讨论了不同地貌区耕地数量变化的空间差异及其流向,并利用多元回归方法分析了整个研究区以及各地貌区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虽然各地貌区耕地数量变化具有空间差异性,但总体上均表现出强度大、比率高等特点;②整个研究区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流向是园地,其次是建设用地;③对整个研究区以及各个地貌区两个层次上驱动机制的数理分析表明,不同区域耕地数量的变化是由不同的驱动因素导致的,但总体而言,其转化都是由社会经济环境和自然环境共同引起的,其中社会经济环境中的人文因素影响更大;④不论在何种地貌区域,耕地资源禀赋,即耕地本身的数量和质量,并不是一个驱动因子,说明耕地的转化程度不随耕地数量和质量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应加大对优质耕地以及重点区域耕地的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96.
农村居民点变化的驱动力研究是农村居民点内在演化规律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科学指导当前农村居民点整理活动。该文以北京山区为研究区域,基于GIS以及相关数理统计软件,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从空间角度深入分析了农村居民点变化的内部和外部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居民点变化是在原有居民点的分布基础上,以一定的自然、区位等内部驱动因子为背景,受社会经济等外部驱动因子的综合影响而发生。可以认为农村居民点变化是一个由其自然资源条件、区位可达性及社会经济基础条件综合影响下的区位择优过程。应依据不同区域驱动因子的不同发展态势,探寻不同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加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管理。  相似文献   
97.
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现实潜力估算   总被引:33,自引:7,他引:26  
有效评估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现实潜力,是顺利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的重要环节。该文以文登市为例,通过选取与现实潜力转化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土地资源状况和宅基地利用等14个指标,建立综合指标体系,对现实潜力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的权重和标准化指标值进行了综合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综合修正系数,对理论潜力进行修正,得出文登市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现实潜力。研究结果表明:文登市各镇综合修正系数介于0.25~0.70之间;2010年、2020年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现实潜力,分别为883.67 hm2和1072.74 hm2;耕地增加系数分别为10.10%和12.27%。研究认为应根据各区域现实潜力大小来安排农村居民点整理,以便提高整理效率。  相似文献   
98.
基于利益趋向的农村居民点整治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农村居民点整治主体的意愿评价是开展土地整治工作的基础。该文运用实地调查与访谈、GIS空间分析等手段与方法,对山西省武乡县115个抽样村进行逐级筛选,并划分为自然地质灾害型、人为地质灾害型、城镇改造型、自然衰退型和内部发展型5种农村居民点整治类型;在此基础上,构建地方政府-村民集体整治意愿博弈模型,分别从地方政府和村民的利益趋向入手选取指标,量化分析地方政府与村民对农村居民点的整治意愿,为整治工作地合理开展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地方政府更倾向于整治偏远山区的小规模农村居民点,而对于城郊农村居民点的整治意愿不够强烈;自然衰退型和城镇改造型农村居民点的村民整治意愿均不够强烈,而内部发展型和人为地质灾害型农村居民点的村民比较支持整治工作。该研究对农村居民点整治的前期分析具有科学有效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
基于农户土地利用目标差异的农用地利用变化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农用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是破解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及其效应的关键.本文从农用地利用单元和农户土地利用单元特征分析入手,得出农户的土地利用目标需求和农用地的供给能力之间存在偏差是农户土地利用微观变化的根本诱因,基于此可以将农户分为粮食需求型、利润需求型、粮食和利润协调型三种类型.进而在探讨农户土地利用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农用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框架,构建基于土地产权约束、农用地用途约束下的农户土地利用单元和农地利用单元相互影响的概念框架,并基于农户收益最大化原则对农户家庭的劳动力的分配进行经济学解释.  相似文献   
100.
选择北京市大兴区、河北省曲周县和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3个处于不同经济区位和发展水平下的典型区县,比较分析了3个地区2000~2004年的耕地利用集约度及其变化规律和种植结构.结果显示,3个地区耕地利用集约度水平次序同经济发展水平次序是一致的,依次为:大兴>曲周>武川.同时,相关性分析也表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同耕地利用集约度呈显著正相关,说明耕地利用集约度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增加.同时,集约度的内部构成会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化,资金集约度的比重会逐渐上升,而劳动集约度比重会逐渐下降,体现了资金投入逐步替代劳动投入的趋势.另外,农业种植结构同耕地利用集约度关系也十分密切,以蔬菜瓜果为主的种植结构集约度会大于以大田作物为主的种植结构集约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