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5篇
农业科学   12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1.
水生生物增殖放流作为修复渔业资源和水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在我国西南区域已持续开展多年, 但目前尚缺乏全面系统的总结分析。本文基于全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信息采集系统中的数据, 对 2016—2019 年西南区增殖放流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显示: (1) 2016—2019 年西南区共对其 56 处江河、湖、水库进行了增殖放流活动, 涉及 95 种水生生物, 包括鱼类 92 种, 两栖类 1 种, 龟鳖类 2 种, 隶属于 8 目 15 科 54 属。(2) 4 年间总计放流 53890.15 万尾, 投入资金 27128.16 万元, 其中鲤科鱼类居多。(3) 放流的水生生物中以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为主; 放流的珍稀濒危水生生物中以胭脂鱼 (Myxocyprinus asiaticus)为主。(4) 放流的规格大多为 1~15 cm, 放流的时间集中在秋末冬初。(5) 从西南区 4 年间总体放流种类与数量来看, 其放流的目的以促进渔民增收及生物净水为主; 从西南区各水域放流种类来看, 其主要目的是保护特有鱼类。结果表明, 西南区 2016—2019 年增殖放流活动中在放流种类的选择、时间、规格、效果评估、社会宣传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改进。针对以上问题, 本研究从制定放流规划到放流效果评估整个增殖放流过程提出了在新形势下西南区开展增殖放流的建议, 以期为我国后续开展增殖放流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2.
中华鲟成鱼活体解剖后,对其消化系统的形态进行观察并绘图,且采用常规组织学方法对各个器官进行石蜡切片制作并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表明中华鲟具有口咽腔、食道、胃、幽门盲囊、十二指肠、瓣肠、直肠以及肝脏和胰脏.中华鲟消化系统中既有硬骨鱼类的幽门盲囊,又保留了软骨鱼类所特有的螺旋瓣肠,无论在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上,都充分体现了中华鲟典型的古老性和进化的不完全性.  相似文献   
93.
论甸鲟鱼产业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4.
葛洲坝下中华鲟自然繁殖流速场的初步观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4和2005年10~11月间,在中华鲟产卵区葛洲坝至庙咀江段利用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对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自然繁殖期间的流速进行了测量。在该江段沿水流方向设置监测断面共20个,其中2004年设12个(编号1~12),2005新增8个(编号A~H)。监测结果表明,产卵区内所有断面平均流速变化范围为72.99~175.23 cm/s,平均值为(128.89±26.28)cm/s;产卵区内12、和4号断面的垂向平均流速值较其他断面约高2.10 cm/s;从A至12号断面,各断面的平均流向大约从225.91°下降至164.39°,并且产卵区内1、2和4号断面的流向变幅较大,变异系数比其他断面约高18.4%;下产卵区内脉动流速测量结果表明平均流速变化较大,而平均流向变化相对较小,变异系数分别为7.1%和2.9%;葛洲坝下所进行的河势调整工程使中华鲟产卵场内的流速发生了较大程度的改变,主要表现为在导流堤两侧形成了一个流速较缓的区域。导流堤的建设可能会导致上产卵区的位置改变甚至消失,下产卵区改变其具体位置。  相似文献   
95.
探究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自然繁殖对底质环境的偏好性,可为其仿自然人工产卵环境的营造及野外种群重建提供参考。以人工养殖的长江鲟子一代亲本为对象,在直径3.0 m、水深0.8 m的圆形池中铺设长江河道中常见的卵石、砂及人工养殖光滑底质,模拟不同的底质环境,利用发光标记和Ethovision XT行为跟踪技术,研究长江鲟亲鱼对不同底质环境的栖息偏好性和行为活跃性。结果显示,在两两对比的3种实验底质环境中,长江鲟亲本在光滑底质停留时间比57.56%显著长于砂底质42.15%(P<0.05),在光滑底质停留时间比88.63%也显著长于卵石底质10.77%(P<0.05),砂底质中停留时间比75.50%显著长于卵石底质23.89%(P<0.05),表明长江鲟显著喜好停留在光滑底质,其次为砂底质,在卵石底质栖息时间最短,且偏好性无雌雄差异(P>0.05)和昼夜差异(P>0.05)。行为活跃性分析表明,不同底质环境中长江鲟的行为活跃度明显不同,在有卵石底质存在的情况下,其急速游动平均时间要显著高于砂质和光滑底质。结合人工模拟产卵环境中观测到长江鲟多次重复产卵发生在卵石底质上的现象,表明卵石底质虽然不是长江鲟最佳栖息偏好底质,但对诱发其自然繁殖有重要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今后开展长江鲟亲本野外放归后的栖息地选择和偏好评估。  相似文献   
96.
美国鲟鱼专家来长江所学术访问1993年10月16日至28日美国专家JamesWilliams博士和BoydKynard博士来我所作学术考察。10月20日中美两国专家使用遥测仪在葛州下江段作遥测跟踪试验。对一尾鲟鱼追踪了1小时,距离约5公里时失去示踪信...  相似文献   
97.
根据中华鲟苗种的特殊生物学和生态学习性,设计出一套中华鲟苗种大规模批量培育的养殖系统。系统包括养殖容器、供水及水处理、水温调节、增氧、饵料供应等配套设施。通过多池型、多处理措施的综合协调处理方案,实现中华鲟苗种培育对养殖容器物理和水质环境的特殊要求,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生产效果,使中华鲟批量苗种培育成活率达到80%以上。  相似文献   
98.
2000年,采用阶段性递增水体盐度,即每5d将水体的盐度逐渐提高5,并不设稳定期的方法,对在淡水环境人工养殖近3年的中华鲟子一代亚成体(全长105~149cm,体重5.8~15.0kg)进行海水驯化试验。结果表明,经过20d的驯化,较大规格的中华鲟亚成体即可适应盐度为23的海水环境,驯化的成活率平均达到93.9%(92.1%~95.7%)。水体盐度增加时没有发现中华鲟有异常的行为表现,而驯化后的中华鲟在海水池塘中也能够正常生长。研究还表明,中华鲟对其栖息水体的盐度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但其耐盐性和适应能力可能与个体规格大小有一定的关系,即个体的规格越大,则其对水体盐度变化的适应能力就越强。  相似文献   
99.
中华鲟苗种集约化培育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10月在长江葛洲坝下捕获野生中华鲟亲本,人工催产孵化获得55700尾仔鱼。采用集约化培育方式,至2005年6月,苗种成活率达85%。分阶段培育、养殖密度适当、合理转食驯化是获得高成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0.
采用RT-PCR方法分离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蛋白质感染因子蛋白编码基因序列。推测的牙鲆蛋白质感染因子蛋白由472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约49.6kD,具有信号肽、短肽顺接重复、疏水区、糖基化位点、二硫键、糖基缩醛磷肌醇锚定位点等蛋白质感染因子蛋白特征结构域,与红鳍东方纯(Fugu Rubripes)和大西洋鲑(Atlantic salmon)蛋白质感染因子蛋白的相似性分别为71.9%和66.4%。牙鲆蛋白质感染因子蛋白编码基因序列的获得为蛋白质感染因子进化与功能研究以及可能存在的鱼类传染性海绵样脑病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