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050篇
  免费   3842篇
  国内免费   2033篇
医药卫生   36925篇
  2024年   768篇
  2023年   2486篇
  2022年   2200篇
  2021年   2294篇
  2020年   1939篇
  2019年   1867篇
  2018年   1033篇
  2017年   1235篇
  2016年   1346篇
  2015年   1299篇
  2014年   1648篇
  2013年   1557篇
  2012年   2009篇
  2011年   2089篇
  2010年   1604篇
  2009年   1466篇
  2008年   1869篇
  2007年   1448篇
  2006年   1275篇
  2005年   1398篇
  2004年   947篇
  2003年   772篇
  2002年   551篇
  2001年   445篇
  2000年   357篇
  1999年   250篇
  1998年   169篇
  1997年   153篇
  1996年   117篇
  1995年   91篇
  1994年   56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57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41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基于代谢组学方法,对给予醋甘遂不同成分群(B,C)前后大鼠的粪便代谢物进行比较研究,探求与醋甘遂毒性相关的差异性代谢物和代谢通路,揭示醋甘遂的毒性作用机制。采用快速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FLC-Q-TOF-MS)技术,对大鼠粪便样本进行测定,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等多种方法筛选并鉴定与醋甘遂毒性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并采用t检验进行单变量统计分析,考察给予醋甘遂成分群B,C后正常大鼠粪便这些生物标志物的含量变化,揭示醋甘遂成分群B,C对大鼠粪便代谢组的影响程度,并结合基于MetaboAnalyst数据库的代谢通路分析探求醋甘遂成分群B,C的毒性作用机制。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醋甘遂成分群B和C组大鼠粪便样本代谢组发生了明显改变,且醋B组改变程度更大,发现并鉴定了16种醋甘遂毒性潜在生物标志物及5条相关代谢通路。醋甘遂的毒性作用可能与色氨酸代谢、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嘌呤代谢和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降解等代谢通路的紊乱有关。该研究为醋甘遂的临床安全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2.
林棋  张鑫圣  刘世雄  李欣 《新中医》2020,52(18):9-13
目的:探讨白杨素调控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 通路对前列腺癌PC-3 细胞株侵袭和迁移的影响。方法:设PC-3 细胞组、5-氟尿嘧啶组、白杨素低剂量组、白杨素高剂量组。5-氟尿嘧啶组加入5-氟尿嘧啶使最终浓度为80.0 μg/mL,白杨素低、高剂量组加入白杨素使最终浓度分别为60.0 μg/mL、120.0 μg/mL,培养72 h。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MTT) 及结晶紫染色测定细胞存活率及克隆形成数目,Transwell 法测定细胞侵袭水平,annexinV-FITC/PI 试剂盒测定细胞凋亡水平,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 法及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 测定细胞β-catenin 基因和蛋白水平。结果:与PC-3 细胞组比较,其余3 组细胞存活率、克隆形成数目、穿膜数、β-catenin mRNA 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凋亡率升高(P<0.05)。与白杨素低剂量组比较,白杨素高剂量组细胞、存活率、克隆形成数目、穿膜数、β-catenin mRNA 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凋亡率升高(P<0.05)。与5-氟尿嘧啶组比较,白杨素低剂量组细胞、存活率、细胞克隆形成数目、穿膜数、β-catenin mRNA 和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凋亡率降低(P<0.05);白杨素高剂量组细胞、存活率、细胞克隆形成数目、穿膜数、β-catenin mRNA 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凋亡率升高(P<0.05)。结论:白杨素能抑制前列腺癌PC-3细胞株增殖、侵袭,诱导前列腺癌PC-3 细胞株凋亡,其机制与白杨素可通过抑制β-catenin mRNA 及蛋白的表达进而抑制Wnt/β-catenin 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93.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探究左金丸抗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分子网络调控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检索左金丸化学成分,筛选并预测其入血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检索疾病数据库中与Hp感染相关的作用靶点,构建左金丸成分靶点与疾病靶点的交互网络,获得左金丸抗Hp的特征性基因;通过DAVID6.8数据库对上述特征性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Cytohubba筛选出左金丸抗Hp感染的关键靶点。结果通过TCMSP筛选、预测得到左金丸32个入血活性成分和197个作用靶点。GO分析共得到199条富集结果,其中生物过程包含炎症反应、RNA信号转录、信号传导等152条,细胞组分包含细胞核、细胞外基质、蛋白复合物等19条,分子功能包含细胞因子活性、DNA结合、ATP结合等28条。KEGG分析结果显示,Jak-STAT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细胞周期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等65条通路与左金丸抗Hp感染密切相关。经Cytohubba筛选得到CXCL8、IL10、IL4、VEGFA、MMP9等10个关键基因。结论左金丸抗Hp感染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协同作用的特点,可为其活性成分研究和抗Hp药效及机制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4.
多囊蛋白(polycystin,PC)作为一个细胞表面的膜受体,是一种位于细胞表面的多功能跨膜蛋白,在多种上皮细胞中表达。作为一种新型的机械敏感分子,参与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多囊肝等疾病中囊肿形成扩张、骨骼生长发育及创伤愈合等多种生理病理过程。近年来研究发现多囊蛋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通过cAMP/PKA、Wnt/β-catenin、mTOR、GSK3β等多个信号传导通路,参与肿瘤细胞的增殖、黏附、凋亡及迁移过程,并与肿瘤治疗及预后相关。现总结近年来PC在肿瘤中的生物学作用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5.
96.
李家仁  李林锦  朱建龙  陈合益 《中草药》2020,51(20):5201-5206
目的探讨汉防己丙素(Cyc)干预亚硝基胺(BBN)致大鼠膀胱癌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Cyc低、高剂量(20、40 mg/kg)组,顺铂(5 mg/kg)组。大鼠ig 0.5 m L BBN(0.4 kg/L),2次/周,连续8周,建立膀胱癌模型。除对照组和模型组ip生理盐水外,其余各组ip设定剂量的药物,1次/d,连续8周。实验结束后,收集大鼠膀胱组织;通过HE染色观察大鼠膀胱组织病理变化;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膀胱组织MMP9、Ki67的表达;通过免疫印迹法检测膀胱组织KLF4、p21、CyclinD1、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Wnt、β-catenin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Cyc可有效抑制膀胱炎细胞浸润、促进癌细胞出现不同程度退变、减少质比例;显著下调膀胱组织MMP9、Ki67的表达(P0.05、0.01);显著上调膀胱癌组织中KLF4、p21、E-cadherin的表达(P0.05、0.01);显著下调CyclinD1、Wnt、β-catenin、N-cadherin、Vimentin的表达(P0.05、0.01)。结论 Cyc通过促进KLF4表达、阻断Wnt/β-catenin信号传导、抑制膀胱癌细胞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进程,进而抑制膀胱癌细胞迁移与侵袭能力;同时通过上调KLF4水平,调控下游因子p21、CyclinD1表达,影响膀胱癌细胞的增殖能力,从而延缓BBN诱导的大鼠膀胱癌的病理进程。  相似文献   
97.
目的从细胞因子角度,探究人参败毒散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中药系统药理分析平台(TCMSP)收集人参败毒散中活性化合物,结合药物靶点数据库收集细胞因子风暴相关靶点,利用Cytoscape构建"药材-化合物-疾病靶点"网络。通过String和DAVID数据库对靶点的互作网络、GO功能和KEGG通路进行分析。结果人参败毒散"药材-活性化合物-疾病靶点"网络包括10种药材,211个活性成分和151个疾病靶点。互作网络发现人参败毒散抑制细胞因子风暴治疗COVID-19的靶点可能包含STAT3、MAPK1、NFκB1、PIK3CA、MAPK3、TNF、CXCR4、VEGFA、IL-6、IL-2等。GO功能分析发现上述靶点在生物功能方面涉及趋化性、类固醇代谢过程等;在分子功能方面涉及血红素结合、铁离子结合、氧结合等;在细胞组成方面涉及细胞表面、细胞膜等。KEGG通路富集发现上述靶点参与查加斯病通路、HIF-1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等的调控。结论人参败毒散可能通过调节趋化性细胞因子,增加血氧饱和度,抑制STAT、MAPK、NFκB、PIK3K、IL-6等炎症相关信号通路,实现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抑制细胞因子风暴形成的抗COVID-19作用。  相似文献   
98.
背景与目的:二氢杨梅素(dihydromyricetin,DHM)通过抑制细胞周期、促进细胞凋亡和抑制新生血管生成等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探讨DHM对胃癌的抗癌作用,并研究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不同剂量DHM作用体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HUVEC)和胃癌细胞系MKN28后,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筛选无毒剂量的DHM,Transwell小室实验测定细胞侵袭;小管形成实验测定HUVEC体外血管生成能力;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 VEGFA)、phospho-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VEGFR)2、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phospho-c-Jun氨基端激酶(c-Jun NH2-terminal kinase,JNK)和phospho-p38表达水平;基质胶塞实验测定DHM对体内血管形成的影响;通过皮下肿瘤细胞注射法建立MKN28裸鼠异种移植瘤模型,观察DHM给药对体内胃癌生长的影响,Ki-67增殖指数及CD34、VEGFA在移植瘤组织中的表达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结果:(0.5~2.5 μmol/L)的DHM对HUVEC和MKN28细胞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该浓度范围的DHM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HUVEC侵袭和小管形成,VEGFA(20 μg/L)可明显逆转DHM对HUVEC侵袭和小管形成的抑制效果;DHM处理可导致MKN28细胞中VEGFA和phospho-ERK表达呈剂量依赖性下降,而对p-p38和p-JNK的表达无明显影响;DHM处理可导致HUVEC中phospho-VEGFR2表达呈剂量依赖性下降;低剂量(30 mg/kg)DHM对裸鼠无明显的不良反应,但可抑制体内血管形成,同时有效延缓体内胃癌生长,体内肿瘤组织中的CD34和VEGFA的表达受到DHM的显著下调作用,但低剂量DHM对Ki-67无明显作用。结论:低剂量的DHM可有效抑制体内外血管生成和体内胃癌生长,该作用至少部分是通过ERK/VEGFA/VEGFR2信号通路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99.
铁死亡是一种非凋亡性调节性细胞死亡(RCD),表现为多细胞器调节信号的变化。目前,已明确部分铁死亡上游执行机制,即不稳定铁池的产生和/或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的抑制或失活,和下游的脂质过氧化物产生和积累的触发机制;同时铁死亡相关信号分子可发生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参与信号网络功能调控。功能上,铁死亡既参与外源物诱导的致癌作用,也可介导外源物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杀伤作用。本综述拟阐述铁死亡的相关信号通路,阐明不同细胞器参与铁死亡调控的分子机制,探讨外源化学物靶向铁死亡信号分子介导的抗肿瘤作用,为铁死亡依赖性致癌作用防制策略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0.
二噁英可导致包括腭裂在内的多种新生儿出生缺陷。2,3,7,8-四氯二苯并二噁英(TCDD)作为二噁英毒性效应的代表性受试物,其毒性最强。本文就TCDD毒性相关的信号通路进行综述,并着重介绍芳香烃受体、转化生长因子-β、Wnt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信号通路在新生儿腭裂中发挥的功能,以期全面了解TCDD毒性作用机制,并为新生儿腭裂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