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24篇
地球科学   14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8 毫秒
81.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has been used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ring soil moisture over China and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EASM). It is shown that EASM has a strong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spring soil moisture over southwest China and the Great Bend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A standard soil moisture index (SMI) has been defined using the observed soil moisture of the two reg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SMI has a strong correlation with EASM. The years of strong (weak) SMI are associated with stronger (weaker) summer monsoon circulation. In the years of strong SMI, the west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is much northward in position and weaker in intensity; the westerlies zone is also more to the north. All of these make EASM circulation move northward and cause the rainfall belt to relocate to North China and Northeast China. SMI can reflect the variation of the summer rainfall anomaly over eastern China. In the years of strong SMI, the rainfall belt is mainly located over the northem part of China.However, during the weak years, the summer rainfall belt is largely located over the mid-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dditionally, the SMI has obvious oscillations of quasi 4-6 years and quasi 2 years. Moreover, negative SMI predicts EASM better than positive SMI.  相似文献   
82.
利用安徽省降水量资料和NCEP资料对1969年与2008年冬季两次超过半月的持续性雨雪过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强降水过程之前都有一次阻塞高压较明显增强过程,而强雨雪过程则始于阻塞形势减弱期,当乌拉尔山阻高指数锐减到谷值前后的1~2天,同时伴有偏强的西南气流,会有一次较为明显的降水增强的过程。500hPa环流形势2008年为经向型,冷暖空气均较强,持续性雨雪期间有4次强雨雪天气过程;而1969年环流较为平直,雨雪天气持续较长,但基本无强雨雪过程。通过准双周振荡分析发现1969年持续性雨雪期间的水汽源地主要为南海,2008年水汽则同时来源于南海和孟加拉湾。  相似文献   
83.
中国冬季降水与AO关系的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帅嘉冰  郭品文  庞子琴 《高原气象》2010,29(5):1126-1136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AO指数序列、全球SST资料以及全国160站月降水量资料,分析了1951/1952-2007/2008年我国冬季降水与AO指数的相互关系及其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我国冬季降水与AO的相关关系在1978/1979-1989/1990年非常显著。通过回归分析得出,1978/1979-1989/1990年AO与500 hPa东亚大槽密切相关,当AO偏强时,东亚大槽偏弱,西伯利亚高压偏弱,冬季风偏弱,低层我国东北地区有一异常反气旋,异常环流西南侧偏南、偏东风分量增强,有利于从西北太平洋和孟加拉湾向我国中部、东部输送水汽,影响冬季降水。东赤道太平洋SST可能对我国冬季降水与AO关系年代际变化有影响,当降水与AO的相关关系偏强时,降水与SST的相关关系则偏弱;1951/1952-1977/1978年和1990/1991-2007/2008年,SST与500 hPa副热带高压密切相关,当SST偏高时,副热带高压偏强,低层我国东部沿海、南海地区南风分量偏强,有利于向我国东南地区输送暖湿气流,影响东南地区冬季降水。  相似文献   
84.
马红云  郭品文  宋洁 《大气科学》2009,33(3):557-567
利用WRF模式, 分别选用不同陆面参数化方案 (SLAB、 RUC、 NOAH、 UCM) 对2007年7月7~8日的江淮暴雨进行数值模拟试验, 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 虽然主要雨带的基本位置和大致走向受陆面方案的影响并不大, 但是降水强度的分布对陆面物理过程是敏感的, 耦合陆面方案比不耦合陆面方案的模拟效果更接近实况; 不同陆面方案模拟的降水量均较实况偏小, 然而由于考虑的要素和物理过程存在一定差异, 它们对降水的中心落点、 雨量值、 降水日变化、 降水类型以及降水条件的模拟各有所长; 特别值得指出, TRMM资料与4种方案的模拟结果均反映出本次降水日变化过程中夜间的峰值特征, 这是短时降水 (1~3 h) 和持续性降水 (≥6 h) 的综合反映, 而凌晨后的降水则主要由持续性降水造成; 在各种试验的综合比较中, NOAH方案较其他方案的模拟结果显得更稳定与合理, UCM方案针对城市下垫面的模拟有一定优越性。  相似文献   
85.
南亚地区黑碳气溶胶对亚洲夏季风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志立  张华  郭品文 《高原气象》2009,28(2):419-424
利用NCAR的全球大气模式CAM3,模拟了南亚地区黑碳气溶胶对亚洲夏季风的影响.结果表明:晚春时期,南亚地区黑碳气溶胶强烈吸收太阳辐射,加热低层大气,造成孟加拉湾及沿岸地区雨季的提前,可能导致南亚夏季风提前爆发.夏季,被加热的大气沿青藏高原南坡爬升,在高空形成一个稳定的加热层.高空的持续加热,引起局地的深对流活动,使得印度洋和南亚大陆之间产生一个北升南降的经圈环流,导致印度洋洋面上的向北运动加强,从而使南亚夏季风的强度增大.但是,南亚地区黑碳气溶胶通过影响表面气压、垂直运动、降水和850 hPa风场等减弱了东亚夏季风,且导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移西伸,使我国梅雨带位置向东北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86.
为了研究广东省的气候变化规律及其成因,利用1961—2003年广东省86个气象站点的观测数据,采用Mann—Kendal非参数检验方法、EOF经验正交分解方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广东省近43a来蒸发皿蒸发量及其主要影响因子(日照时数、风速、降水量、饱和差、气温日较差、气温等)进行了相关性及趋势性分析。结果表明:43a来广东省的季蒸发皿蒸发量的下降主要表现在春季、前汛期和后汛期,其减少趋势通过或接近通过99%置信水平的统计检验,而秋季的变化不明显;四季蒸发皿蒸发量的下降主要表现在粤东沿海、珠三角和粤西南等沿海地区,不同季节气候变异中心的位置不同;日照时数下降以及风速、气温日较差的减小可能是近年来广东四季蒸发皿蒸发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7.
通过运用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1975-2005年的高原东部夏季潜热资料,西北太平热带气旋资料,初步研究了气候背景下高原夏季潜热对西北太平洋区热带气旋(以下简称TC)强度的影响,指出夏季(7-9月)潜热强度与TC强度存在很好的反向变化特征,潜热强年TC偏弱,反之亦然。潜热引起西北太平洋环境场的垂直切变异常是导致TC强度变化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88.
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南海夏季风与印度夏季风的爆发时间,根据爆发时间差值区分了差异大小年,结果表明二者的爆发具有明显的年际异常.差异偏小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时,印度半岛已经盛行偏西风,两者几乎同时建立;而差异偏大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后7候左右印度才盛行偏西风,印度夏季风爆发得晚,环流形势有明显差异;进一步分析机制表明,印度夏季风的建立主要由经向温度反转所决定,而南海夏季风的建立取决于纬向温度反转,二者的爆发具有相对独立性,且纬向温度反转的早晚更大程度上影响了差异的大小,积温线密集带出现的早晚决定了温度反转的早晚.  相似文献   
89.
热带太平洋与印度洋相互作用的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全球海表海温资料(GISST)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热带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在不同年代二者作用关系的变化。结果表明:热带印度洋偶板子指数超前热带太平洋Nin03指数2月时相关最大,印度洋单板子指数滞后Nin03指数3~4月时相关最大。印度洋偶板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E1 Nino事件的发生,而E1 Nino事件的发生、发展会影响印度洋单板子事件的发生。热带印度洋偶板子事件与热带太平洋ENSO事件的相互作用在1961年发生了明显跃变,其原因可能是1961年之前热带印度洋偶板子对热带太平洋上空的纬向风影响很小,而1961年以后其影响明显加强。热带印度洋单板子事件与热带太平洋ENSO事件的相关一直显著,没有明显跃变。  相似文献   
90.
利用1951—2002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CPC(气候预测中心)Nino3区海表温度序列和NOAA的ERSST资料,研究了ENSO与我国东部夏季雨型的相互关系及其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夏季雨型对ENSO事件的响应在1978年有一个明显的突变,在突变前,降水雨型与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温为弱的负相关,而在突变后转为显著的正相关;滑动相关结果显示,近20a是整个研究时段中二者相关性最强的时期;东亚夏季风和ENSO的相互关系在1978年也经历了一次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由弱的正相关转为显著的负相关.这可能是引起ENSO和夏季雨型异常关系年代际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