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9篇
医药卫生   19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81.
孙怡  顾继红  缪丽燕 《中国药房》2011,(33):3116-3118
目的:降低我院门诊处方调配差错的张数,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方法:经过计划、实施、确认、处置等一系列活动步骤在我院门诊药房开展品管圈活动,对比活动前、后某时段内每天的调配差错处方张数,计算改善幅度。结果:调配差错处方张数由活动前的88张/天减少到39.6张/天,改善幅度为55.0%。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开展,降低了门诊处方调配差错的张数,提高了药学服务的质量,保障了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2.
我院122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朱建国  高杰  缪丽燕 《中国药房》2011,(38):3604-3607
目的:探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持续改进措施。方法:对我院2009-2010年上报的1220例ADR报告,分别按患者年龄与性别、报告人职业、引起ADR的药品种类、临床表现、给药途径等方面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1220例ADR报告中,严重的和新的ADR76例(6.23%),医师和护士上报仅63例(5.16%),住院患者ADR发生率低(0.81%);抗微生物药引起的ADR最多,有574例(占47.05%);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消化系统反应等主观表现为主。结论:临床应完善医、药、护合作的ADR监测体系,提高医师和护士的上报比例;加强严重的、新的ADR监测,降低漏报率;结合科研采取合适的手段,发挥临床药师用药监护的作用,以减少可以预见的ADR发生。  相似文献   
83.
2002-2003年我院3种抗癫痫药物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FPIA)监测2002年至2003年3种抗癫痫药物血药浓度。结果表明,药物的毒副作用直接影响药物的使用量,其中苯妥英钠毒副作用最大,过量的检出率最高,受检例数最少。提示监测血药浓度是实施个体化给药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4.
目的 及C反应蛋白(CRP),并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结果 50 mg/d组,30 mg/d组3 d后的血药浓度分别为(19±14)、(18±15)μg/ml,两组间P>0.05;20 mg/d组、10 mg/d组及10 mg隔日1次组1个月后血药浓度分别为(46±30)、(26±10)、(13±7)μg/ml,20 mg/d与10 mg/d两组比较、10 mg隔日1次组与20 mg/d及10 mg/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0 mg/d与10 mg/d组间RF改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了10 mg/d组晨僵改善不明显外,各组在治疗后RF、关节疼痛、压痛、肿胀、晨僵改善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由于观察时间较短,例数尚少,各组间不良反应差异不明显.结论 在一定范围内LEF血药浓度与剂量有关.50 mg/d与30 mg/d冲击治疗3 d,部分患者达到治疗RA的有效血浓度,缩短起效时间.为了持续维持有效治疗血药浓度,口服剂量至少10 mg/d,20 mg/d组RF改善率优于10 mg/d组.  相似文献   
85.
人类羧酸酯酶属于α/β水解酶家族,负责许多内源性和外源性化合物的水解,广泛位于药物代谢的主要组织,例如肝脏和小肠等。人羧酸酯酶主要有羧酸酯酶1(CES1)和2(CES2)。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对药物代谢酶的表达和(或)活性有重要的影响,这可能解释部分药物反应的个体差异。本篇综述主要介绍了由CES1和CES2单核苷酸多态性导致的CES酶多态性。对于含有酯键的药物,一些有意义的SNP可能影响CES酶的功能从而影响其药动学,进而对其药理和毒理作用发挥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6.
基因多态性对华法林抗凝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法林是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抗凝药物,其治疗范围窄,个体差异很大。本文就华法林的基因多态性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做简要介绍。相关基因的多态性造成了个体差异,影响了华法林的使用剂量。华法林的基因多态性研究为临床指导华法林个体化用药带来了希望。  相似文献   
87.
目的:考察临床常与氯吡格雷合用的CYP2C19及羧酸酯酶1(CES1)的底物药物对氯吡格雷体外代谢的影响,以期为临床上氯吡格雷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CYP2C19底物(奥美拉唑)和CES1底物(依那普利、奥司他韦、辛伐他汀、罗格列酮、氟西汀),通过体外人肝微粒体代谢试验研究其与氯吡格雷代谢相互作用,采用LC-MS/MS法测定微粒体酶孵育体系中氯吡格雷非活性和活性代谢产物的浓度。结果奥美拉唑显著抑制氯吡格雷活性代谢产物的生成(P<0.05),辛伐他汀对活性及非活性代谢产物的生成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他CES1底物对氯吡格雷活性和非活性代谢产物的产生无影响(P>0.05)。结论奥美拉唑、辛伐他汀对氯吡格雷有不同程度的代谢抑制作用,临床上氯吡格雷与上述药物合用时可能需要考虑其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88.
目的 研究年龄、体重、身高、体表面积、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CYP2C9)和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体1(VKORC1)基因型与华法林剂量的关系.方法 收集临床使用华法林的患者共191例,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等.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技术检测CYP2C9以及VKORC1基因型.结果 VKORC1(-1639G>A)基因型检测有159例患者为突变纯合子AA型,31例患者为杂合子GA型,1例患者为纯合子GG型.CYP2C9基因型检测有176例患者为*1/*1型,15例患者为杂合子*1/*3型.VKORC1(-1639G>A)GA+GG组,华法林平均剂量明显高于AA组[(3.36±0.97)mg/d比(1.75±0.56)mg/d,P<0.01].CYP2C9*1/*1型患者华法林平均剂量高于杂合子*1/*3型患者[(2.06±0.83)mg/d比(1.55±1.32)mg/d,P<0.05].多元线形回归分析提示年龄、体重以及VKORC1基因型分别解释了约9.3%、7.4%、51.9%的个体间剂量差异,包括年龄、体重、VKORC1和CYP2C9基因型的多变量模型能解释个体间剂量差异约为64.1%.结论 年龄、体重、VKORC1和CYP2C9基因多态性明显影响了华法林剂量.用年龄、体重、VKORC1和CYP2C9基因型的多变量模型给药方法希望提高华法林使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血清抗坏血酸(AA)水平变化与急性胰腺炎(AP)及其严重程度的关系以及维生素C(Vitc)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辅助治疗作用。方法AP患者40例,其中轻型急性胰腺炎(MAP)24例,SAP16例。将16例SAP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加用VitC2g稀释于5%葡萄糖500ml中静滴,每日1次,连用7d;对照组不用VitC。另选1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检测正常对照组和AP患者入院时血清AA及C-反应蛋白(CRP),另外,对SAP两组分别在入院第2、3、7天检测血清从,并观察两组SAP患者腹痛、发热症状消失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及住院天数。结果AP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血清从明显降低(P〈0.01),CRP明显升高(P〈0.01),SAP患者与MAP患者相比,血清从显著降低(P〈0.01),CRP显著升高(P〈0.01),SAP治疗组入院第2、3、7天血清从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SAP治疗组患者体温、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AP患者血清从明显降低,且其降低程度与AP的严重程度相关,给予VitC治疗能明显提高SAP患者血清从水平,对SAP可能具有辅助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0.
目的 探索临床药师培训中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的模式。方法 查阅国内外OSCE相关文献,结合医院基地临床药师培训实际情况,建立OSCE模式,对培训学员进行OSCE,以提升学员临床药学服务能力。结果 建立了针对临床药师培训学员的OSCE培训体系和OSCE题库,并成功运用OSCE模式完成通科学员考核,发现了现有常规带教和考核在临床药学服务能力提升方面的局限性。结论 建立基于OSCE的临床药师学员培训的新模式,可以有效提升临床药师培训满意度,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