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258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68 毫秒
81.
加压素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各国的心肺复苏指南中 ,肾上腺素都是首选的治疗药物。但临床试验表明 ,无论标准剂量还是大剂量肾上腺素(0 1~ 0 2mg kg)都不能改善生存率[1 4] ,因此有必要寻找新的替代药物。Lindner等[5,6] 发现心脏停搏的应激反应除了儿茶酚胺升高以外 ,还包括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的松、肾素和加压素升高。心脏停搏后复苏成功的患者比未成功的患者血清内源性加压素水平明显升高。在心肺复苏的狗模型中也发现心室颤动时加压素急剧升高 ,成功心肺复苏的动物血中加压素水平也比较高[7] 。以上发现促进了对加压素在心肺复苏中作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82.
静脉用胺碘酮治疗顽固性室速14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4例经用1~3种常规抗心律失常药无效的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患者,静脉应用胺碘酮,首剂150mg,继之以0.4~1.5mg/min维持1~6d(平均3.2d);同时口服胺碘酮600mg/d,必要时间隔15min重复静脉注射(静注)75~150mg,24h总量平均为1855mg.12例取得满意疗效,未见严重毒副反应.提示静脉用胺碘酮对顽固性室速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3.
静脉胺碘酮在1214例住院患者的治疗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单中心静脉胺碘酮应用情况,了解临床治疗现状.方法 检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2003年10月至2005年9月静脉应用胺碘酮的住院患者,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基础资料、用药适应证、用药方法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 胺碘酮主要用于器质性心脏病(冠心病、瓣膜性心脏病等)伴有心功能不良的心律失常患者.临床应用胺碘酮最常见适应证为心房颤动(房颤),其次是室性心律失常.结论 作为使用最广泛的抗心律失常药,按照指南规范合理应用静脉胺碘酮是临床的重要主题.  相似文献   
84.
硝酸酯类药物静脉应用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硝酸酯类药物是心血管疾病治疗中最古老、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尽管对于硝酸酯类药物的药理、药代动力学特点已经有所了解,临床治疗方面也取得了丰富经验,但实践中仍存在一些用药不合理现象。2010年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共同制定了“硝酸酯在心血管疾病中规范应用的专家共识[1]”,其对硝酸酯的规范应用起到积极作用。但硝酸酯的静脉制剂与口服制剂在临床应用、疗效评价、注意事项方面存在较大不同,有必要将硝酸酯类静脉制剂的规范应用进行单独阐述。  相似文献   
85.
主动脉夹层是致死性很高的大血管疾病,其典型的组织学特征是主动脉中层退行性变。由于对主动脉壁退行性变的分子机制尚未阐明,目前尚缺乏有效预防主动脉夹层形成、进展和破裂的措施。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和基因敲除动物的广泛应用,使主动脉夹层的分子机制取得较大进展。本文就近年来主动脉夹层分子机制的进展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86.
目的 探讨血清微小RNA(miR)-520g、miR-520h水平在预测硼替佐米(BTZ)初治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早期治疗反应性的价值.方法 选取自2016年1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122例初诊为MM的患者设为MM组,同时,选取50例健康志愿者设为健康组.MM患者均接受BTZ为基础的一线治疗方案,并根据患者早期治疗反应性分为敏感组(n=78)与难治组(n=44).收集MM患者年龄、性别、治疗方案、治疗周期、血红蛋白、白蛋白、血肌酐、修订的国际分期系统分期及染色体17P缺失情况等临床资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健康组与MM组患者血清miR-520g、miR-520h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MM患者BTZ早期治疗反应性的影响因素.采用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miR-520g、miR-520h对BTZ初治MM患者早期反应性的预测价值.结果 MM组血清miR-520g、miR-520h表达水平低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敏感组与难治组患者患者年龄、染色体17P缺失发生率、修订的国际分期系统分期及血清miR-520g、miR-520h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血清miR-520g>0.765、miR-520h>0.685是影响MM患者BTZ治疗早期反应性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血清miR-520g、miR-520h联合预测BTZ初治MM早期反应性的AUC高于两项指标单独预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63、2.778,P<0.05).结论 血清miR-520g、miR-520h表达水平越高,MM患者接受BTZ初治的早期反应性越好.检测血清miR-520g、miR-520h水平可预测BTZ初治MM患者的早期反应性,具有一定临床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87.
目的观察盐酸关附甲素(AHH)对豚鼠离体心房肌动作电位及有效不应期的影响,探讨其抗心律失常作用的机制。方法脱颈法处死豚鼠后,迅速开胸取出心脏,移至台氏液中。从左心耳剪取大约3mm×10mm大小的肌条,固定于浴槽中,用持续通以混合气体(95%O2+5%CO2)的台式液灌流,流速为10ml/min,以频率为1Hz、脉宽2ms的阈上刺激平衡至少45min。利用玻璃微电极技术测定基础动作电位和有效不应期后,以25、75、250、500μmol/L的AHH灌流液灌流5min后,以同样条件测定药后动作电位和有效不应期。结果 500μmol/LAHH使零相最大除极速度(Vmax)下降12.4%,平均复极化斜率(ASRP)下降19.2%(p〈0.01),对动作电位时程(APD)有延长趋势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250μmol/L和500μmol/L两个浓度延长心房有效不应期的作用达到统计学差异,其作用呈频率依赖性。结论 1、高浓度盐酸关附甲素降低心房肌Vmax,有降低动作电位幅度(APA)趋势,具有延缓心房内传导的作用;2、盐酸关附甲素对心房动作电位时程无明显影响,但降低动作电位复极2相斜率,相对延缓心房复极;3、高浓度盐酸关附甲素频率依赖性延长心房有效不应期,可能是其抗心律失常的主要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88.
我院于1991年1月8日收治1例15年双足疤痕挛缩畸形,背屈180°与胫前皮肤粘连,踝关节脱位的患者。在医护密切配合下行切开瘢痕松解整复植皮术,手术获得了成功,使久卧15年的患者又重新站立起来。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患者男,18岁。于15年前双小腿及双足不慎被火烧伤,曾在当地卫生所治疗。治愈后因瘢痕挛缩,双足呈背屈位180°与小腿胫前皮肤粘连踝关节脱位,功能丧失。双足发育不良、趾间粘连来我院就诊,门诊以双足畸形收入院。于1991年1月18日和2月25日分别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切开瘢痕松解整复植皮术。将粘连皮肤切开松解。背屈180°的足整复成90°,足背部用事先设计的皮瓣对位缝合。闭死创面,胫前创面取同侧大腿中厚皮片植入缝合。打石膏外固定。经应用抗生  相似文献   
89.
目的 探讨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C反应蛋白(CRP)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92例老年TIA患者按病程划分为A、B、C3组,采用免疫比浊法对所有病例在起病24h内检测血清CRP含量,观察72h内头CT或MRI后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老年TIA患者血清CRP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B、C组CRP均高于A组(P〈0.01),而且C组高于B组(P〈0.05),重型患者明显高于轻、中型患者。结论 血清C反应蛋白可能在老年TIA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并与病情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0.
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早搏对运动试验反应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运动试验中室性早搏 (简称室早 )对运动的反应能否预测 2 4h动态心电图监测 (Holter)中自发性室早与心率的关系。无器质性心脏病的频发室早患者 73例 ,其中男 2 0例、女 5 3例 ,年龄 4 5± 12 (18~ 71)岁。根据运动试验达终点时室早的数量与运动前相比较 ,将患者分为室早增加组 17例以及室早减少或不变组 (简称室早减少组 )5 6 ,对二组患者的运动试验资料和Holter监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运动试验检查的运动时间、最大运动级数、最大心率等无明显差异。经Holter监测在室早增加组 ,所有患者以小时为单位计算心率与室早数量的相关性 ,均显示心率与室早的数量呈正相关 ,而在室早减少组 ,则 4 7例 (83% )心率与室早的数量正相关 ,余 9例呈负相关。结论 :对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早患者 ,在运动试验中室早数量增加与Holter检查的心率与室早数量的相关性具有一致性。而在运动试验中室早减少或不变的患者与Holter检查结果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