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86篇
地球科学   140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3篇
  1973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Sepat台风(0709)登陆过程中眼放大现象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英  钱传海  陈联寿 《气象学报》2009,67(5):799-810
台风登陆过程中常发生结构变化,从而引起其强度、路径以及风雨分布等一系列变化,导致登陆台风灾害十分复杂.0709号台风Sepat在穿过台湾岛时结构变化明显,出现了台风眼放大现象.基于上海台风研究所台风资料、FY-Ⅱ卫星半小时一次的遥感资料、台湾雷达逐时合成回波图像以及NCEP每日4次1°×1°格距的再分析资料,研究了Sepat登陆过程中的眼放大现象.结果表明:(1)Sepat登陆台湾后眼墙塌陷、眼消失,但随后在从台湾海峡移向大陆过程中重新出现了台风眼并伴有眼放大现象,眼直径扩展至约600 km;(2)这种眼放大现象,实际上是台风内核区对流云团分裂扩散过程中与外围螺旋云带一起重新发展出的环状结构.台风眼的扩大与眼区下垫面温度降低、低层大气不稳定度减弱、径向外流加强、下沉运动区范围扩大等因素有关;(3)在台风外围,环境干空气侵入台风环流并在其西部形成了弧状湿度锋.锋区既促进对流运动发展,也阻碍了台风眼区云团进一步向外扩散,使对流云团在锋区附近排列成半圆弧状云带,并在台风气旋性环流组织下与台风东部的螺旋云带一起形成了环状眼墙;(4)台风的减弱消亡与其眼区放大现象密切相关.台风眼放大过程中,由于眼内干空气下沉范围加大、对流凝结潜热加热减弱,不利于暖心结构维持,台风强度亦随之衰减.同时,其增强的径向外流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水汽能量向台风内核区输入,促使台风内核对流运动的减弱和消亡.  相似文献   
6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lobal warming and the variation in tropical cyclone (TC) genesis frequency is analyzed using the data of the Tropical Cyclone Year Book by the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and the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NCEP) reanalysis data from 1949 to 2007. The observation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averag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in the 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 (ITCZ) region (10°N – 20°N, 100°E – 140°E) increases by 0.6°C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warming, while the frequency of tropical cyclone geneses in this region decreases significantly. Generally, the rise of SSTs is favorable for the genesis of tropical cyclones, but it is now shown to be contrary to the normal effect. Most of the tropical cyclones in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WNP) are generated in the ITCZ. This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case in the Atlantic basin in which the tropical cyclones are mostly generated from the easterly wave. Our research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ITCZ has a weakening trend in strength, and it has moved much more equatorward in the past 40 years; both are disadvantageous to the formation of tropical cyclones. Furthermore, our study also found that the ridge of the subtropical high tends to shift slightly equatorward, which is another adverse mechanism for the formation of tropical cyclones.  相似文献   
63.
超强台风“桑美”(2006)近海急剧增强特征及机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超强台风“桑美”(2006)在中国近海急剧增强的特征及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桑美”台风强度变化与南亚高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变化呈反相变化关系;介于-4~4 m/s弱的200 hPa和850 hPa高低层环境风垂直切变是“桑美”台风急剧增强的必要条件;台风中心附近对流层高层辐散的增强、中心附近正涡度的增大和正涡度柱向对流层中上层伸展导致“桑美”台风急剧增强,对流层中层辐散和涡度的增大与台风的减弱密切相关;“桑美”台风急剧增强过程中,对流层高层动能的下传是对流层低层动能补充的重要途径之一;“桑美”台风近海急剧增强具有前兆性,急剧增强对风垂直切变、850 hPa角动量和动能区域平均值变化的响应时间大约为18 h,这些可为提前预测我国近海台风的强度急剧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4.
台风暴雨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雨强和降雨分布,后者即为暴雨的落区。影响台风暴雨落区的因子主要有3个:1)台风涡旋内部结构;2)台风周围环境大气影响;3)台风下垫面强迫作用。本文对这3类因子的作用和影响作了总结。台风暴雨可分为台风环流内的暴雨和台风环流之外的暴雨两大类。本文把台风环流内的暴雨概括为5个落区,包括眼壁暴雨、螺旋雨带暴雨、小涡暴雨、倒槽暴雨、切变暴雨。把台风环流之外的暴雨分为台前飑线暴雨、远距离暴雨和变性下游效应暴雨。地形可能会改变两类暴雨的强度和落区。本文对每一个落区的暴雨特点和形成机理作了总结,对台风暴雨业务预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5.
多涡自组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在涡旋自组织动力学的框架内,用f平面二维准地转模式研究了初始场上不规则分布的由12个β和γ中尺度涡构成的涡群如何自组织成一个较大涡旋的问题。结果表明,多涡自组织是一个逐次合并的过程,开始时是相邻双涡的合并,然后形成三涡流型,最后才形成一个α中尺度的终态涡。因此,多涡共存条件下的双涡作用,是多涡自组织的一个基本的物理过程。初始场上的每一个涡或涡块,主要有两类“前景”,一是其涡量与相邻涡涡量合并,成为新的一个涡的内区的涡量来源;二是被相邻涡的环流拉伸,成为新的一个涡的螺旋带涡量的来源。每一个新的涡,类似地也有这两类前景,直至惟一的一个较大尺度的涡自组织起来。初始涡结构描述精度不同,自组织过程中涡互旋和涡合并的速率均会不同,终态涡内区涡量来源也不相同,说明准确给出初始涡群涡结构特征十分重要。最后指出了二维准地转流自组织过程数值解的一个属性,即总动能缓慢衰减,总涡度拟能迅速衰减,最大尺度涡旋的环流迅速加大。  相似文献   
66.
1960—2003年我国热带气旋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60—2003年登陆影响我国的热带气旋及其造成的降水资料, 对44年间登陆我国热带气旋降水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热带气旋降水与热带气旋登陆活动相一致, 主要发生在5—11月, 其中7—9月为盛期; 热带气旋降水量以及热带气旋暴雨日数的分布是自南向北、从沿海到内陆迅速减小, 最大出现在海南和华南、东南沿海地区; 热带气旋强度越强其最大过程降水一般也就越大, 但是两者并非严格的线性关系; 1960年以来, 我国受热带气旋影响的绝大部分地区热带气旋降水呈波动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67.
作者首次把与云参数相关的云顶亮温(TBB)资料直接用于中尺度模式MM5V2的牛顿张驰逼近(nudging)四维同化过程,提出了一种通过分析场的nudging四维同化来确定云顶高度的方法,并利用1 h间隔的TBB-nudging方案成功地模拟了"7@20"武汉大暴雨过程.TBB-nudging试验的模拟结果表明对流层低层中尺度低涡和低空西南急流是"7@20"大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这预示着把卫星遥感资料(例如TBB等)用于中尺度模式的同化过程有可能提高中尺度暴雨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68.
青藏高原地-气物理过程影响研究计划进展———外场对比观测试验结果简述在第一次青藏高原科学试验之后19年,即1998年我国将开展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试验(TIPEX)。19年来,我国气象现代化有了很大进展。不久前成功发射了风云2号静止气象卫星,这对青藏高...  相似文献   
69.
西藏高原斜压对流边界层风、温、湿廓线特征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98年夏季第2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当雄观测站的边界层观测资料以及拉萨、改则和武汉等地探空资料,分析讨论西藏高原斜压对流边界层风、温、湿廓线的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高原地区白天对流边界层发展可高达2200m,显著超过中纬度平原地区和海面上对流边界层高度. 高原对流边界层中温度廓线具有较好的混合特征,湿度廓线有时在某一高度上出现湿度极大值. 高原对流边界层内热量和水汽收支分析表明,水平平流作用对边界层结构具有重要作用. 在对流边界层中平均风速垂直分布存在风切变现象. 水平温度梯度形成较强的斜压性是形成边界层风切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0.
文中设计了一个极坐标系的准地转正压模式,一个直角坐标系定常台风环流条件下的准地转正压模式和一个直角坐标系非定常台风环流的准地转正压模式,其径向或水平格距均为2km,以研究三类物理过程对台风强度的影响,即沿方位角方向的线性平流,沿径向的线性平流以及非线性平流对中尺度涡旋涡量内传和台风强度变化的影响。结果指出:沿方位角方向的线性平流可导致螺旋状涡带的形成;沿径向的线性平流在一定的参数集合可使涡量内传,台风略有增强;定常台风环流条件下扰动涡量的非线性平流可使内传涡量明显增加,台风明显增强;非定常台风环流条件下非线性平流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可使内传涡量增多,有利于台风的增强,另一方面,在涡量内传过程中,原先呈同心圆轴对称的台风基流结构受到破坏,形成复杂流型,这又使台风趋于减弱。最后讨论了这些结果在台风强度预测方面的可能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