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9篇
医药卫生   26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心肌缺血/再灌注引起的损伤(RMMI)是由多种触发物、媒介物和效应器参与的复杂生物反应过程,导致炎症反应、内皮细胞损伤、血流障碍、心功能异常、心肌细胞坏死和凋亡。过去二十多年来,尽管人们开发了多种心脏保护措施(药物性干预)以减少RMMI,但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因此,在临床上寻求可行和有效的治疗措施以减轻RMMI有着极大的价值。我们实验室近来报道了在再灌注或恢复供氧早期,快速反复中断冠脉血流或氧供(缺血或缺氧后处理),可减少心肌组织或细胞内自由基的生成,减轻钙超载,减轻内皮功能的损伤,降低黏附蛋白的表达,减少坏死和凋亡。后处理的这些保护作用可能和内源性生成物如腺苷和一氧化氮增多、蛋白酶(包括PI3KAkt和ERK1/2)的激活、线粒体的ATP依赖性K+通道开放和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关闭有关。与预处理比较,后处理具有同样的保护效应。在长时间再灌注后仍有减少梗死范围的作用。目前的实验结果和临床观察证实,在缺血后恢复血供时,后处理的应用在治疗缺血/再灌注损伤方面开启了一个新的治疗窗口。  相似文献   
62.
针对如何提高肛肠外科研究生临床思维能力这一问题,着眼肛肠外科研究生病历书写中暴露出的问题,以规范性、条理性和完整性原则指导研究生进行病历书写,达到尽快掌握专科知识、完成研究生培养阶段临床学习任务的目标。  相似文献   
63.
给发展中国家外军留学生肛肠外科学的临床带教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不同于国内军队"三生"的临床带教。按照"以人为本、因人施教、突显中国元素和军事特色"的总原则,针对性地开展外军学员肛肠外科临床教学新路,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64.
目的 探讨盆腔肿瘤所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9年4月12年间收治的36例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为首发表现的盆腔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方法.结果 本组36例患者均为慢性起病、无明确诱因.且进行性加重.25例经正规深静脉血栓治疗症状无好转甚至加重.所有患者均经盆腔B超、CT等检查发现盆腔肿瘤,肿瘤对髂股静脉存在明显压迫.29例行肿瘤切除术,同时结扎髂静脉(其中5例行髂动脉人工血管重建),余24例未处理盆腔肿块.所有患者均给予抗凝、弹力袜支持、改善微循环等治疗,患肢肿胀均有不同程度好转.结论 深静脉血栓形成可能是盆腔肿瘤的先兆,对无明确诱因、慢性起病、肢体进行性肿胀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及经正规治疗症状无改善或病情反复甚至加重的患者,应考虑是否存在盆腔肿瘤.其治疗原则为手术切除盆腔肿瘤和保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缺血动脉再通后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治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因急性下肢缺血在我科行动脉再通治疗后并发急性下肢骨筋膜室综合征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发病原因、时间、治疗方式、治疗效果、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处理方法及预后。结果:126例病人因急性下肢缺血行动脉再通治疗,发病至再通时间平均为26h(3h至6d),其中24例(共27条肢体)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而行筋膜切开(包括3例行双侧肢体预防性切开)。21例动脉再通术后延迟切开时间平均为10(5—48)h,其中2例术中行血液透析,1例行术后血液透析。本组3例截肢,2例死亡(包括1例截肢)。结论:骨筋膜室综合征是急性下肢缺血动脉再通后的严重并发症,动脉再通后持续疼痛或疼痛加重伴局部张力升高者应高度怀疑为骨筋膜室综合征,其治疗方法是充分切开4个筋膜腔减压,同时动态监测病人电解质和肾功能指标,维持肾功能和内环境的稳定,必要时应早期进行透析。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不完全川崎病(IKD)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IKD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情况。结果:发病10d内早期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的占73%,10例冠状动脉受损患儿随访0.5a均无后遗症发生。结论:IKD的临床症状不典型,表现多样,动态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指标有利于IKD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67.
马波  彭成  王爱萍  赵志青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24):1024-1024
近年来,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已广泛用于献血筛查,并已证实梅毒抗体阳性率逐年上升,已成为血液报废的重要原因之一l。现将包头地区献血梅毒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8.
DSA在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腔内隔绝术(EVGE)腹主动脉瘤(AAA)中应用价值。方法:DSA监控下将人造血管-支架复合体导入动脉瘤腔内,造影及透视下定位,使移植物固定于瘤体上下两端,将瘤腔与主动脉血流隔绝。结果:38例中,即时操作成功率为94.74%,并发内漏4例,中转手术1例,移植物内血栓形成2例,死亡3例。结论:DSA可实时、全程监控腔内隔绝术操作,在术中发挥测量、定位、即时评估、  相似文献   
69.
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江  赵志青  景在平 《中华医学杂志》2001,81(22):1406-1406
作者近期采用腔内隔绝术 (endovasculargraftreconstruction ,EVGR)治疗一例Stanford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thoracicdissectionaneurysm ,TDA) [1,2 ] 。患者男 ,43岁。因胸部撕裂样疼痛 1周入我院。螺旋CT动脉造影 (CTA)主动脉自动脉弓部开始出现夹层 ,弓部主要动脉分支无受累 ,夹层向下蔓延至髂总动脉分叉处止。髂总动脉及分支无受累。夹层破口距左锁骨下动脉开口下方约 2cm处 ,大小约 1cm。假腔内大量血栓形成 ,压迫真腔使其最窄处内径为 0 5cm…  相似文献   
70.
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中椎动脉缺血的预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时椎动脉缺血的预防方法。方法:对136例接受腔内隔绝术治疗的Stanford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人,尤其是左锁骨下动脉血流受干扰者的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6例病人中135例手术成功,66例左锁骨下动状脉开口受到干扰,其中5例因左锁骨下动脉距夹层破口太近,而有意将其封堵。8例有椎动脉缺血症,仅1例为急性脑缺血表现。2例术后被迫行颈动脉鄄椎动脉旁路术以缓解椎动脉缺血情况。而术前接受预防性颈动脉鄄椎动脉旁路术的4例病人,完全遮蔽左锁骨下动脉后无不适症状。结论:完全遮蔽左锁骨下动脉可能会引起左侧椎动脉的急性缺血而致严重并发症。根据夹层破口与左锁骨下动脉开口间的距离,术前选择性实施左颈动脉鄄左椎动脉旁路术可预防椎动脉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