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70篇
  免费   353篇
  国内免费   1382篇
生物科学   4605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94篇
  2022年   92篇
  2021年   107篇
  2020年   108篇
  2019年   126篇
  2018年   119篇
  2017年   105篇
  2016年   104篇
  2015年   142篇
  2014年   210篇
  2013年   122篇
  2012年   159篇
  2011年   153篇
  2010年   134篇
  2009年   155篇
  2008年   153篇
  2007年   170篇
  2006年   166篇
  2005年   166篇
  2004年   126篇
  2003年   149篇
  2002年   130篇
  2001年   108篇
  2000年   125篇
  1999年   138篇
  1998年   88篇
  1997年   76篇
  1996年   114篇
  1995年   105篇
  1994年   107篇
  1993年   92篇
  1992年   108篇
  1991年   102篇
  1990年   55篇
  1989年   83篇
  1988年   44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37篇
  1984年   28篇
  1983年   30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17篇
  1979年   15篇
  1978年   4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4篇
  196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61.
【目的】研究杭州地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的基因型别,探讨MRSA菌株流行变化趋势及进化特点,为该地区MRSA的进一步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86株MRSA进行葡萄球菌盒式染色体SCCmec基因、spa基因分型,并开展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与国际上MRSA的流行型别进行比较,分析进化关系。【结果】86株MRSA共发现13个spa型(以t311型为主,占48.8%;其次为t6418型,占11.6%);MLST分型共发现9个ST型(以ST5为主,占59.3%;其次为ST239,占16.3%),经e BURST软件分析它们属于4个群(Group 1、Group 6、Group 8、Group 12)和8种克隆复合体(CC1、CC5、CC630、CC20、CC59、CC88、CC239、CC573);SCCmec基因分型以SCCmecⅡ型为主,占61.6%;其次为SCCmec III型,占22%;5株社区相关性MRSA(SCCmec-Ⅳ型)。其中第一流行克隆型为SCCmec-Ⅱ-ST5-t311-CC5(占47.7%)、其次为SCCmec-III-ST239-t030/t037-CC239(占12.8%)。【结论】SCCmec-Ⅱ-ST5-t311为杭州地区当前流行菌株;CA-MRSA菌株的出现,提示MRSA菌株有由医院向社区播散的趋势;此外,对新发展了单位点变体的菌株(SCCmec-Ⅰ-ST1921-t164-CC20和SCCmec-Ⅳ-ST965-t062-CC5),应加强重视。  相似文献   
62.
【目的】从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根部组织中分离鉴定内生细菌,测定拮抗菌株脂肽类活性物质的体外抑菌活性。【方法】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出对牡丹灰霉病菌(Botrytis paeoniae Oadem)、牡丹炭疽病菌(Gloeosporium sp.)、牡丹黑斑病菌(Altenaria sp.)、牡丹黄斑病菌(Phyllosticta commonsii)有拮抗作用的内生细菌。基于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鉴定拮抗菌株。根据脂肽类抗菌物质合成相关基因序列对拮抗菌株进行基因扩增检测,采用酸沉淀法提取拮抗菌株的脂肽类物质,平板对峙法测定脂肽类物质的体外抑菌活性。【结果】从牡丹根部组织中共分离获得62株内生细菌,其中菌株Md31和Md33对4种病原菌均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Md31和Md33被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通过对菌株Md31和Md33进行5个脂肽类合成功能基因bmyB、fenD、ituC、srfAA和srfAB的检测,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两个菌株具有合成脂肽类物质的能力。菌株Md31和Md33的脂肽类粗提物对所测试的牡丹病原真菌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结论】获得了2株对牡丹病原菌有良好抑制效果的解淀粉芽孢杆菌Md31和Md33,两个菌株的脂肽类粗提物也具有较强的体外抑菌活性,该研究为牡丹内生细菌的进一步开发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3.
深圳海域6株破囊壶菌的生长特性及油脂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深圳海域分离得到6株破囊壶菌,对其基本形态特征、生活史和油脂含量等进行研究,开发其应用潜力。【方法】使用松花粉垂钓法对破囊壶菌进行分离,通过18S r RNA基因测序的方法对破囊壶菌进行鉴定,用显微镜观察其基本形态特征,通过使用尼罗红(Nile Red)染色法对油脂含量进行定性检测,并用GC-MS分析菌株的油脂含量和组成情况。【结果】18S r RNA基因鉴定其属于Aurantiochytrium sp.、Schizochytrium sp.和Thraustochytrium sp.三个属。破囊壶菌的脂肪酸主要成分为十六碳饱和脂肪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其中Mn11和Mn15的饱和脂肪酸含量达到总脂肪酸含量的70%以上,Mn16和Sw7的DHA产量分别达到1.29 g/L和1.26 g/L。【结论】Mn11和Mn15菌株适合用于生物柴油的生产,Mn16和Sw7是DHA发酵生产的潜力菌株。  相似文献   
64.
发根农杆菌Ri质粒可诱导植物产生毛状根体系,该体系具有遗传性状稳定且增殖速度快的特点,可用于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生产研究,为利用生物反应器技术进行药用植物有效成分工业化水平的发酵培养开辟了新途径。本文主要综述了发根农杆菌Ri质粒介导的植物毛状根体系遗传转化机理,并对毛状根体系在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生产中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为从基因水平上调控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5.
杜玲  杨华强  罗国君 《生物磁学》2011,(9):1764-1766
目的:探讨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中间型脊髓性肌萎缩症的临床治疗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已确诊的中间型脊髓性肌萎缩症患儿,采用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4次为一疗程,移植途径采用静脉输注(1次)加蛛网膜下腔注射(3次)的方法,治疗前和治疗后半年均需完善神经系统体检、实验室检查、FIM评分、肌电图等。结果:移植治疗后患儿神经系统症状明显改善,FIM评分提高,实验室检查肌酶下降,肌电图提示重收缩每10.0ms所检肌运动单位较前增加。随访10月患儿未出现副反应。结论:应用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中间型脊髓性肌萎缩症是有效安全的,可以改善患儿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66.
蛋氨酸脑啡肽(Methionine Enkephalin,MENK)作为内源性物质,通过与阿片受体结合,发挥阿片样物质的生物学作用。研究表明,MENK在成熟的骨组织和成骨细胞中均有分布,并且在成骨细胞表面发现了阿片受体。实验旨在进一步研究MENK对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体外培养MC3T3-E1成骨细胞,MTT方法检测MENK对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10-7、10-8、10-9mol/L的MENK对成骨细胞的增殖具有促进作用(P〈0.05)。提示MENK可在骨缺损疾病中发挥促进骨组织重建的作用。  相似文献   
67.
利用构建好的质粒pPIC9K-RGD-4C-His Tag-AGAP(analgesic-antitumor peptide,抗癌镇痛肽)进行单酶切线性化,然后电转化毕赤酵母GS115,电转之后的菌落通过菌落PCR进行筛选,最终得到阳性菌落。阳性菌落经增菌培养,甲醇诱导后的上清SDS-PAGE电泳后经western blot检测证明,抗癌镇痛肽肺靶向融合体已经成功得到表达。  相似文献   
68.
目的:采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方法实现丝状真菌里氏木霉的遗传转化,并优化转化条件.方法:构建含潮霉素抗性基因(hph)的双元载体pCAM-hph后,转化根癌农杆菌LBA4404获得转化菌株.将根癌农杆菌的转化菌株和里氏木霉的分生孢子共培养后在含100μg/mL潮霉素的抗性平板上筛选里氏木霉转化子,并采用PCR扩增和序列测定对转化子中的插入片段进行了分析.结果:使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方法转化里氏木霉,每106个分生孢子可获得25.8个转化子.最佳的转化条件为:农杆菌初始浓度为OD660约为0.8,孢子数为106个,共培养时间为48h,pH为5.0~5.5,培养温度为28℃.结论:建立了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里氏木霉转化方法,并获得了最佳的转化条件.  相似文献   
69.
“人类基因组计划”和动物克隆是生命科学史上两个重要的里程碑。 “人类基因组计划”所催生的基因组学的灵魂是生命的“序列化”和“数字化”。基于这一理念,华大基因一直致力于搭建测序和生物信息分析平台,其目标是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分析“所有人类个体和所有地球生命”的基因组。  相似文献   
70.
口源性口臭指示菌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从口源性口臭(Oral Malodor)相关菌种中筛选主要代表菌,用以建立口臭细菌学(Oral Bacteri-ology)临床辅助诊断的指示菌(Indicator bacteria)。方法用感官检测(鼻闻法)(Organoleptic test)、气相色谱(Gas Chromatography)、硫化物检测仪(Halimeter)和硫化氢检测仪(Easicult S)等4种方法,在实验室检测常见的8种牙周及龋病致病菌,通过检测鼻闻臭味程度、硫化物(Volatile sulfur compounds,VSCs)、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S)及有异味的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lf acid)含量来确定指示菌。结果鼻闻: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P.g)、中间普雷沃菌(P.intermedius,P.i)和具核梭杆菌具核梭亚种(F.subsp nucleatum,F.n)恶臭明显,其他菌有微臭或无味。气相色谱检测:P.g、P.i、F.n和伴放线聚生杆菌(Aggregatibscter actinomycetemcomitans,A.a)中有异味的丁酸(Butyric acid)含量在40%~66%,其他菌,其他产物含量较低。硫化物检测:P.g、P.i和F.n的VSCs量在1 000ppb以上,硫化氢检测:P.g、P.i和F.n的H2S在600 ppb以上,其他菌两项检测均在36 ppb以下。结论 P.g、P.i和F,n是主要产臭菌种,可作为临床口臭的细菌学辅助诊断的指示菌,供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