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7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 探讨中国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者预后及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肾活检诊断为IMN的患者,选取随访时间≥12个月的患者,进行临床指标与预后相关性分析.结果 总计137例IMN患者入选,活检时年龄16~73岁,男性占57.66%.至随访终点估计肾小球滤过滤(eGFR) <30 ml/min的患者18例,占13.14%.生存分析显示:活检时有高血压、年龄≥60岁、血肌酐升高(≥133 μmol/L)及随访过程中蛋白尿未发生缓解的IMN患者预后较差.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HR=5.709,95% CI2.173~ 14.998)、年龄≥60岁(HR=18.200,95% CI3.904 ~ 84.869)、活检时血肌酐升高(HR=22.235,95% CI5.586 ~ 89.304)、蛋白尿未缓解(HR =4.681,95% CI1.682~13.060)均为IMN患者进展至eGFR< 30 ml/min的高危因素(P均<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HR=12.280,95% CI 1.945~77.540)及活检时血肌酐升高(HR=11.450,95%CI2.230 ~58.783)为IMN患者进展至eGFR< 30 ml/min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分别为0.008,0.030).结论 IMN成人患者预后相对良好,活检时年龄≥60岁及血肌酐升高为IMN患者进展至eGFR< 30 ml/min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2.
目的评价比阿培南(β内酰胺类抗生素)治疗急性细菌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用多中心随机开放平行对照研究方法,共入选有效病例272例,其中试验组(比阿培南)135例,给药剂量:比阿培南每次300mg,每日2次静脉滴注;对照组(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137例,每次亚胺培南500mg,每日3次静脉滴注。一般疗程均为7~14天,最短不少于5天。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临床痊愈率分别为62.79%和55.64%;总有效率分别为93.8%和88.72%;细菌清除率分别为90.41%和88.33%;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37%和11.03%。结论比阿培南治疗临床常见急性细菌性感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3.
杨智勇  杜丰  臧彬  秦铮 《辽宁医学杂志》2001,15(2):82-82,84
目的:阐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病人异常Q波消退的临床意义。方法:74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病人中有异常Q波消退的为A组(n=29),没有消退的为B组(n=45)。异常Q波消退的定义为Q波的消失和在I、avL、V1-6导联中至少有一导联r波的重新出现。结果: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病人随访6个月,A组的心肌酶谱峰值比B组低,且比B组有较高的左室射血分数和较好的室壁运动,两者提高的幅度A组明显高于B组。结论:伴有Q波消退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病人的倾向是有较少的坏死心肌和较多的顿抑心肌。  相似文献   
64.
双氢青蒿素经皮给药体外透皮试验方法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合适的双氢青蒿素(DHA)体外透皮试验方法。方法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法,以大鼠皮肤为透皮屏障,用HPLC法测定DHA累积透过量和体外透皮速率。结果DHA体外透皮速率以20%乙醇生理氯化钠溶液为接受液,比其他接受液高,达到32.158μg/h·cm^2;以20%乙醇生理氯化钠溶液为接受液测定油溶性软膏、卡波普水溶性软膏、泊洛沙姆水溶性软膏、O/W型乳膏、W/O型乳膏5种DHA软膏的透皮速率,分别为10.376、25.67、13.295、12.637、11.675μg,/h·cm^2。结论该方法准确、稳定,适用于DHA经皮给药的体外透皮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65.
目的评价氯沙坦和卡托普利联合治疗与单用卡托普利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心脏负荷方面的改善情况。方法4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用卡托普利+安慰剂治疗,B组用卡托普利+氯沙坦治疗。结果与A组相比,B组收缩压明显降低,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显著缩小,左室射血分数明显提高。结论氯沙坦和卡托普利联合应用可以增加疗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6.
背景:糖尿病作为一种全身代谢性疾病,不但会引起碳水化合物以及脂肪、蛋白质代谢的紊乱,同时极易发生周围微血管的病变,影响包括椎间盘在内的全身多器官组织的营养代谢过程。目的: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糖尿病对椎间盘退变的影响的研究进展。方法:应用计算机由第一作者在PubMed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以“intervertebral disc,degeneration,diabetes mellitus”为英文检索词,以“椎间盘,退变,糖尿病”为中文检索词,在1981年1月至2014年1月间共检索到8 414篇相关文献,排除重复研究,共34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结果与结论:有关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病机制极为复杂,细胞凋亡是近年来关注的又一热点,研究证明高血糖为椎间盘细胞凋亡的诱导因素之一。糖尿病易引起全身的微小血管病变,因此也极有可能引起椎体终板内血管芽收缩,造成局部血流降低或中断,继而沿终板途径运输的营养物质减少,最终导致椎间盘营养障碍,从而引起椎间盘的退变。椎间盘细胞外基质的减少是椎间盘退变的主要原因。关于糖尿病对椎间盘退变影响的机制尚未清楚,尚需更进一步的研究加以阐述和证实。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67.
神经内分泌瘤25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神经内分泌瘤(NET)的发病、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有病案记录的252例NET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发病年龄、初诊症状、原发部位、病理诊断、确诊病期、治疗情况和随访.结果 男女之比为1.9∶1,平均年龄为55.2岁,发病高峰为60~69岁.病灶位于消化道117例(46.4%),肺74例(29.4%),其他部位61例(24.2%),原发灶不明2例(0.8%).不同原发部位患者的首发症状各不相同.肺原发患者常见的症状为咳嗽(48.0%)和痰中带血(22.7%).直肠原发患者常见的症状为大便习惯的改变(29.3%)、腹泻和便秘(17.2%).胃原发患者多表现为上腹部不适(86.4%).类癌110例(43.7%),神经内分泌癌108例(42.9%),菲典型类癌23例(9.1%),神经内分泌肿瘤5例(2.0%),梅克尔氏细胞瘤4例(1.6%),复合型类癌2例(0.8%).180例(71.4%)患者为Ⅰ~Ⅲ期.206例(81.7%)患者接受手术治疗,39例(15.5%)接受化疗,31例(12.3%)接受姑息性放射治疗.结论 NET患者男性多于女性.消化道原发最为常见,其次为肺部原发.不同发病部位患者首诊症状不同.多数患者能够经过手术治疗、化学治疗和姑息性放射治疗获得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68.
目的 比较间断结节吻合与连续吻合两种不同方法在前臂动静脉内瘘手术中的临床效果,结合文献总结治疗经验,以期进一步提高手术效果.方法 76例施行前臂动静脉内瘘术的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其中间断结节吻合38例,连续吻合38例,两组均采用端-侧吻合.比较两种吻合方法在血管吻合时间、总体手术时间、术后血管通畅度及血管并发症的差异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血管吻合时间间断结节吻合组平均为(27.4±5.2)min、连续缝合组为(18.4±4.6) 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手术时间间断结节吻合组平均为(68.6±18.4) min、连续缝合组为(54.8±12.2)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瘘成熟后血流量间断结节吻合组平均为(647.6±102.8) ml/min、连续吻合组为(604.8±82.5)ml/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6个月和1年通畅率分别为间断结节吻合组100%(38/38)、97.4%(37/38)、97.4%(37/38),连续缝合组97.4%(37/38)、94.7%(36/38)、94.7% (36/38);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连续吻合建立动静脉内瘘血管吻合时间及总体手术时间比间断结节吻合更短,而近远期通畅率与间断吻合无明显差异,但内瘘成熟后血流量较间断结节吻合小.因此,采用个体化方案决定吻合方式可能对患者更有利.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蛇毒血凝酶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重度出血性膀胱炎(HC)的临床效果。方法20例接受异基因HSCT的患者在移植后14~70 d发生重度HC,接受蛇毒血凝酶(静脉滴注1 U/次,1次/12 h,×5 d)治疗。蛇毒血凝酶治疗前、后分别留取尿液标本,通过肉眼观察和显微镜检查评定疗效。结果20例重度HC患者接受蛇毒血凝酶治疗后,18例达到治愈,肉眼血尿消失中位时间为应用蛇毒血凝酶后28 d(4~127 d),1例有效,1例无效。20例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蛇毒血凝酶治疗HSCT后重度HC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0.
目的:分析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癫痫的发病原因,探讨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218例临床资料,对术后并发癫痫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218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发生癫痫14例,发病率为6.42%,死亡5例,病死率达35.7%;移植后癫痫的发生诱发因素为药物,颅内出血,水钠代谢失常及酸碱失调,糖尿病低血糖,感染及移植相关性血栓微血管病,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也常与癫痫相伴.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并发癫痫预后差,积极处理诱发因素是防治癫痫最重要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