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23篇
  免费   264篇
  国内免费   224篇
医药卫生   5011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90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88篇
  2020年   74篇
  2019年   106篇
  2018年   117篇
  2017年   79篇
  2016年   99篇
  2015年   98篇
  2014年   208篇
  2013年   242篇
  2012年   278篇
  2011年   242篇
  2010年   233篇
  2009年   245篇
  2008年   286篇
  2007年   264篇
  2006年   279篇
  2005年   228篇
  2004年   249篇
  2003年   220篇
  2002年   165篇
  2001年   137篇
  2000年   134篇
  1999年   78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58篇
  1993年   58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32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6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61.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与桥本氏甲状腺炎(HT)合并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指导临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地区1 029例SLE患者中29例合并HT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结果:1 029例SLE患者中,29例SLE伴发HT(2. 8%); SLE伴发HT时抗SSB和抗RNP抗体阳性率高,0R值分别为6. 43和2. 12;而贫血发生率低,抗SSA阳性率低,0R值分别为0. 73和0. 45。结论:①SLE合并HT占SLE患者的2. 8%,且发病年龄大于SLE单发;②SLE合并HT时血液系统受累减少,抗SSA抗体是二者伴发的保护性因素,而抗RNP和抗SSB抗体是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2.
用阿霉素引起大鼠微小病变型肾病分别予以雷公藤片或强的松片治疗,采用形态结构的立体计量分析方法,观察肾小球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显示:雷公藤和强的松均能明显减少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的平均直径和平均面积,增加单位长度及单位面积的足突数目。提示雷公藤和强的松均能明显促进阿霉素肾病的超微结构的恢复。  相似文献   
63.
目的 分析拓扑异构酶的突变和外排泵系统在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本研究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对大肠埃希菌中拓扑异构酶不同点突变的功能进行了准确测定,同时也对大肠埃希菌中不同外排泵及膜蛋白的功能进行了分析.结果 在不同的菌株中,acrAB或tolC的切除所引起细菌耐药性的变化不同.对拓扑异构酶点突变的功能分析显示,gyrA中的点突变(S83和D87)在喹诺酮耐药机制中起主要作用,没有gyrA上的点突变,parC上的点突变(S80和A108)对细菌的耐药性不产生影响,但单独gyrA上的点突变(S83和D87)也仅导致敏感菌株对萘啶酸耐药,而对其他氟喹诺酮类药物仍表现为敏感.当对喹诺酮敏感的大肠埃希菌K-12同时具备gyrA(S83L和D87N)和parC(S801和A108V)上的点突变后,重组菌株对氟喹诺酮会自然产生耐药性,而并不需要过度表达的外排泵.结论 拓扑异构酶的突变在大肠埃希菌氟喹诺酮药物的耐药机制中起主要作用,对氟喹诺酮药物耐药的菌株通常应同时具备gyrA和parC上的点突变.  相似文献   
64.
目的明确颅脑肿瘤术后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危险因素。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等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11月1日颅脑肿瘤术VTE危险因素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由两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以及文献质量评价。使用RevMan 5.4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4篇文献,合计样本量40 552例,发生VTE1 80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5岁、术前D-二聚体升高、肥胖、女性、术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处于依赖状态、术前呼吸机依赖、术前曾患脓毒血症、高级神经胶质瘤、手术时间>3.05 h、术后D-二聚体升高、术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术后卧床不起、术后并发尿路感染为颅脑肿瘤术后患者发生VTE的危险因素。结论颅脑肿瘤术后VTE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建议构建颅脑肿瘤术后VTE风险预测模型,关注高风险人群,落实规范化静脉血栓风险评估,注重血栓评估过程管控。  相似文献   
65.
目的 研究人体测量指标对儿童肥胖伴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预测作用,探讨不同指标筛查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切点值。方法 选取自2018年6月—2019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小儿内分泌门诊就诊的94例肥胖儿童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分为肥胖伴非酒精性脂肪肝组与肥胖不伴非酒精性脂肪肝组,52例正常儿童为对照组。测量身高(H)、体重(W)、腰围(WC)、臀围(HC)和血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行肝脏B超的检查。计算体质指数(BMI)、腰臀比(WHR)、腰高比(WHtR)、腹部体积指数(AVI)、脂质蓄积指数(LAP)和内脏脂肪指数(VAI)等指标。通过绘制人体测量指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人体测量指标与肥胖儿童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相关性,并比较各项人体测量指标的曲线下面积(AUC)确定切点值。结果 肥胖组BMI、WC、WHR、WHtR、AVI、LAP、VAI及TG均高于对照组(t=23.090、21.068、12.547、22.855、17.578、8.159、5.394、6.183,P<0.001)。肥胖伴非酒精性脂肪肝组BMI、WC、AVI、LAP、VAI均高于肥胖不伴非酒精性脂肪肝组(t=2.180、2.389、2.362、3.643、2.839,P<0.05)。人体测量指标的ROC曲线下面积按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 LAP、VAI、 WC、 AVI、 BMI。对肥胖伴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联合诊断指标进行筛查效能分析结果显示,LAP+AVI 曲线下面积为0.706(95%CI:0.595~0.817,P<0.001);AVI+VAI 曲线下面积为0.685(95%CI:0.570~0.800,P<0.01);BMI+WC 曲线下面积为0.652(95%CI:0.537~0.768,P<0.05)。联合指标的ROC曲线下面积从大到小为LAP+AVI、AVI+VAI、BMI+WC。结论 LAP联合AVI对儿童肥胖伴非酒精性脂肪肝具有较好的筛查作用。  相似文献   
66.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不良身体姿态与生活习惯的相关性,为该群体不良身体姿态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Body - Style身体姿态评估测试仪(Model.S - 8.0)和《学龄前儿童生活习惯调查问卷》对整群随机抽取的北京市4所幼儿园 406名学龄前儿童进行体态评估和生活习惯调查。使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学龄前儿童体态测评得分为(21.98±3.01),不良体态检出率为75.86%,其中骨盆前倾、高低肩、O/X型腿检出率较高,占比分别为39.41%、46.80%、58.37%;不良体态检出率在性别(χ2 = 10.28)、年龄(χ2 = 16.57)、BMI(χ2 = 7.46)存在组别差异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表现为女童(79.24%)高于男童(72.16%),3~<4岁组(73.02%) 4~<5岁组(75.00%) 5~6岁(79.86%)具有随年龄增长递增的特点,肥胖儿童(86.36%)不良体态检出率相对较高;体态发育与生活习惯具有相关性,“每天参加体育锻炼”(OR = 2.014,95%CI:1.712~2.426)、“视屏时间<2 h”(OR = 1.632,95%CI:1.266~1.527)、“睡眠时间≥6 h”(OR = 1.425,95%CI:1.266~1.624)、“基本每天都吃牛乳奶制品”(OR = 1.067,95%CI:0.906~1.146)对儿童体态发育具有积极影响。结论 学龄前儿童生活习惯对体态健康具有显著影响,通过改善体力活动、饮食习惯和睡眠时间,促进其体态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7.
目的 探讨问题导向式学习(PBL)教学法在中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应用效果,为拓展青少年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科学性参考。方法 随机选取本地区某中学初一年级2个班102名中学生,分别设置对照组与干预组,对照组采用传统课堂讲授法,干预组采用PBL教学法。干预前后采用同一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干预后,对照组仅在“艾滋病全称”等6项知识(χ2=6.029~9.434,P=0.004~0.028)的知晓率与“应将艾滋病病人进行隔离(χ2=17.275,P<0.001)”、“应对艾滋病病人关心同情(χ2=5.696,P=0.017)”2个条目的态度正向率较干预前有所提高;干预组在各项知识知晓率与态度正向率较干预前均有所提高(χ2=3.840~23.520,P均<0.001~0.05)。干预前,两组在知识知晓率及态度正向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后,干预组在“艾滋病的全称”等9项知识的知晓率均高于对照组(χ2=4.943~10.183,P=0.026~0.001),仅在“对艾滋病病人具有恐惧感”的态度正向率高于对照组(χ2=11.330,P=0.001)。结论 中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中,PBL教学法具有更好的教学效果,可以在传统课堂教授法的基础上结合运用。  相似文献   
68.
目的:观察针刺对急性应激障碍诱发认知损害的行为学变化和突触相关蛋白的表达,探讨针刺改善认知损害的可能机制。方法:24只2月龄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空白对照(Control)组、急性应激模型(ASD)组和电针(EA)组,每组8只。采用斯金纳箱足底电击无固定周期电击10min,中间间隔10min,连续5个循环建立急性应激小鼠模型,急性应激3天后,电针刺激耳甲区,2/15Hz,0.5mA,30min/次,每日1次,持续3d治疗。利用旷场、水迷宫实验等实验评估小鼠行为学变化;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小鼠前额叶和海马组织中的BDNF、Syn-1的表达水平;高尔基染色法检测海马树突棘密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SD组小鼠旷场的中心停留时间减少(P<0.01),运动总距离无明显变化(P>0.05);海马及前额叶中ASD组小鼠BDNF、Syn-1表达均下降(P<0.01,P<0.001);海马中树突棘密度减少(P<0.001)。与ASD组相比,EA组小鼠在旷场中心停留时间增加(P<0.01),运动总距离无明显变化(P>0.05);海马和前额叶中EA组BDNF、Syn-1蛋白表达均增加(P<0.01);海马中树突棘密度增加(P<0.001)。水迷宫第一天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各组小鼠逃避潜伏期呈逐渐缩短且稳定的趋势(P<0.05),平均速度逐渐缩短(P<0.05)。第二天Control组小鼠停留目标象限时间大于对侧象限(P<0.01),ASD组无明显变化(P>0.05),EA组(P<0.001)。结论:针刺对急性应激障碍诱发的认知损害的防治作用可能是通过促进BDNF蛋白表达、增加Syn-1含量,从而增强突触可塑性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69.
慢性疼痛在我国发病率高,常伴有抑郁、焦虑与认知功能障碍等症状。其中慢性疼痛导致的认知障碍是最常见且恢复难度大的并发症。针刺作为我国传统的治疗疾病的手段,治疗认知障碍的疗效肯定,其作用机制已有大量研究。目前研究发现,针刺可以通过影响大脑前额叶、前扣带回、岛叶、丘脑、海马、伏隔核与杏仁核等功能活动;调节突触可塑性以及单胺类、胆碱类与炎症因子等物质的释放,改善慢性疼痛导致的认知障碍。本研究就近5年针刺治疗慢性疼痛导致认知障碍的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0.
目的:观察电针对急性应激障碍诱发认知损害的行为学变化和突触相关蛋白的表达,探讨电针改善认知损害的可能机制。方法:24只2月龄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Control)、模型组(ASD)和电针组(EA),每组8只。采用斯金纳箱足底电击无固定周期电击10 min,中间间隔10 min,连续5个循环建立急性应激障碍小鼠模型,急性应激3 d后,电针刺激耳甲区(1 mA,2/15 Hz, 30 min/次),1次/d,持续3 d治疗。利用旷场、水迷宫实验等评估小鼠行为学变化;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小鼠前额叶和海马组织中的BDNF、Syn-1的表达水平;高尔基染色法检测海马树突棘密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旷场的中心停留时间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运动总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海马及前额叶中模型组小鼠BDNF、Syn-1表达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海马中树突棘密度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小鼠在旷场中心停留时间增加,差异具有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