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2篇
医药卫生   13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 of human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1 (hTGF-β1) gene mediated by type 2 recombinant adeno-associated virus (rAAV2) vector inducing chondrogenic differentiation of cani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 in vitro. Methods Canine MSCs from bone marrow were isolated and cultured in vitro by density gradient centrifngation and adherence screening methods. The morphology of MSCs was observed by inverted phase contrast microscope and Giemsa stain. Flow eytometry was used to detect surface antigens of MSCs, The third generation of MSCs were transfected by rAAV2-hTGF-β1 with or without MOI of 1 ×105 v.g./cell or 5×105 v.g./cell. The expression of hTGF-β1 was detected by Western blot after 10 days, and TGF-β1 synthesis was determined by ELISA at 3, 6 and 9 day, respectively. After 2 weeks of culturing, mRNA expressions of type Ⅱ collagen and aggrecan were determined by RT-PCR and the collagen Ⅱ protein was detected by immunocytochemistry. Results The MSCs appeared to be morphologically spindle-shaped and showed active capability of proliferation both in primary and passage generations. Flow cytometry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MSCs were universally positive for CD29, CD44 and CD105, but negative for CD34 and CD45. TGF-β1 expression can be observed by Western blot after 10 days in two transfection groups, MOI of 5 × 105 group and MOI of 1× 105 group. With the extension of time, the contents of hTGF-β1 increased in the two groups detected by ELISA, while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two (P < 0.01). After 2 weeks of transfection of MSCs by rAAV2-hTGF-β1, the expression of collagen Ⅱ and Aggreacan mRNAs were positive. It also showed positive of collagen Ⅱ detected by immunocytochemistry. Conclusion Canine MSCs show chondrogenesis differentiation after induction by Type 2 rAAV mediated transfer of TGF-β1 gene. The process is a potential application for cartilage tissue engineering.  相似文献   
62.
人工关节置换在偏瘫合并股骨颈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偏瘫患者由于肌力减退 ,动作不协调 ,再加上患肢废用性骨质疏松 ,易发生股骨颈骨折 ,由于其并存症多 ,治疗意见尚未统一。我院自 1991年 7月— 1999年 7月 ,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偏瘫合并头下和经颈型股骨颈骨折 30例 ,取得较满意的效果。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 30例 ,男 13例 ,女 17例 ;年龄最大 83岁 ,最小5 6岁 ,平均 6 7.8岁。 30例仅 2例骨折发生在偏瘫的对侧。手术距骨折时间最长 5个月 ,最短 3天。肌力 0— 4级 ,术前11例瘫侧下肢功能良好 ,12例需扶拐行走 ,7例不能独立行走。并存症 :高血压病 19例 ,冠心病 11例 ,糖…  相似文献   
63.
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治疗的选择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8  
对多种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效果进行评价。105例新鲜股骨颈骨折分别采用三翼钉、滑槽加压螺钉加接骨板以及经皮多钉内固定进行治疗。对手术及住院时间、术中失血量、早期并发症以有折不愈合和头坏死发生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显示经皮多钉内固定组的骨折不愈砂坏死发生率为10%,功能优良率93%;三翼73%、79%;此外,经皮多钉内定的术中出血、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等均少于另外两组。认为经皮多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肌折具  相似文献   
64.
脊柱转移性肿瘤外科治疗生存质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手术前后的生存质量指标进行评估,评价外科治疗的价值。【方法】对接受手术治疗的23例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手术前后的疼痛程度、食欲、睡眠、不良情绪、体力状况以及神经脊髓功能等指标进行前瞻性观察、比较和综合评价。【结果】23例患者,男性12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60岁。颈椎转移瘤3例,胸椎转移瘤12例,腰椎转移瘤8例。除1例术后出现肺功能衰竭死亡,其余患者无其他严重围手术期并发症。患者术后2周、1个月、3个月的疼痛程度、食欲、睡眠质量、不良情绪、神经功能等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以疼痛改善最为显著,体力状况也于术后1个月、3个月较术前改善。术后患者平均生存期8.7个月,术后1年存活率为27%。【结论】外科治疗能显著改善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对于能够耐受手术、估计生存期超过3个月的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转移瘤椎体切除重建的外科干预是值得推荐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5.
报告了11例髌内侧滑膜皱襞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结果。11例均经关节镜检查而确诊,同时行关节镜下滑膜皱臂切除术,术后平均随访1年8个月,疗效满意。作者认为,对滑膜皱襞综合征的诊断应持慎重态度。只有在排除关节内其他病变,而皱襞又呈现明显的病理变化时,诊断才能确立。本文对该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治疗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6.
慢性压迫性颈脊髓损害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颈脊髓慢性压迫性损伤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研究,探讨其病理生理机制。方法:短毛豚鼠12只,8只用于模型制备,4只为正常对照。建立颈脊髓慢性压迫动物模型,分别于术后4周、8周对实验动物进行运动功能及电生理评价,并分批处死动物取样切片,以日本东芝H-600型透射电镜(每次动物4只),与正常组进行对照。结果:术后4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肿胀,胞浆内粗面内质网排列尚规则,核糖体仅部分脱落,部分线粒体肿胀,线粒体嵴清晰。白质前索呈原发性脱髓鞘改变,髓鞘变薄排列松散,胶质细胞水肿,部分有脱髓鞘改变,轴索结构基本正常。脊髓内毛细血管腔变细,内皮细胞肿胀。术后8周脊髓前角神经元胞体缩小或固缩,核内染色质成团块状,粗面内质网排列紊乱,线粒体广泛肿胀,嵴模糊。白质侧索髓鞘排列松散,出现原发性脱髓鞘改变,前索广泛脱髓鞘改变,部分轴索出现变性、坏死等改变。脊髓内毛细血管腔闭塞,内皮细胞凋亡变性。结论:来自前方的颈脊髓慢性压迫性损害,早期主要引起脊髓前索的原发性脱髓鞘改变。随着压迫程度的加重和时间的延长,逐渐出现脊髓内血供障碍、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退变、前索轴突变性等不可逆性改变。  相似文献   
67.
 目的 探讨极外侧椎体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X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近期疗效及 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3年1月采用XLIF手术治疗的16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病例资料,男6 例,女10例;年龄36~82岁,平均62岁。腰椎失稳症9例,腰椎管狭窄症7例。所有病例在接受XLIF手术的同时均辅助后 路经皮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其中单节段、双节段和三节段融合者分别为11例、4例和1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Macnab标准进行疗效评价;通过腰椎正侧 位X线片和CT扫描观察融合情况,并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 单个节段完成椎间盘处理并 植入融合器的平均手术时间为75 min,平均术中失血量为83 ml。2例患者术后即出现大腿麻木和屈髋乏力,未行特殊处理,2周后症状消失。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6个月腰痛、腿痛VAS评分较术前平均降低4.6、3.1分,ODI指数较术前平均改善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acnab疗效评定:优9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 87.5%(14/16)。术后6个月4例完全融合、11例部分融合、1 例未融合;随访12个月以上的8例中7例于术后1年完全融 合、1例部分融合,融合率87.5%(7/8)。结论 XLIF手术安全可行,近期疗效好,可用于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  相似文献   
68.
关节镜下冷融切松解术治疗臀肌筋膜孪缩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关节镜监视下冷融切松解手术治疗臀肌筋膜挛缩症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自2004年7月至2006年2月,采用关节镜监视下冷融切治疗臀肌筋膜挛缩症患者22例(均为双侧,共44侧),男8例,女14例;平均年龄15(6~19)岁,均为轻至中度挛缩患者(无明显骨盆倾斜或骨盆后倾)。手术采用侧卧位,术前标志股骨大转子、臀肌挛缩带的手术入口,其中,大粗隆顶点前上3cm为进镜观察入路,大粗隆顶点后上3cm为出水管通道,大粗隆正上方7~8cm为等离子电极刀头入路。先于三点围成的区域内皮下注入50mm生理盐水,后上入路切开3~5mm,刨刀伸入皮下筋膜组织与臀肌挛缩带之间,刨去部分皮下筋膜组织,形成工作腔隙,生理盐水充盈后在关节镜监视下,以等离子电极斜行切断并松解挛缩带,并一边融切一边活动髋关节,直至无弹响、髋关节被动活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对于镜下可见的出血点以冷凝刀止血,手术结束从其中一入路放置细胶管引流一务。术后第一天拔除引流管,患者下地行走。结果:手术时间每侧20—40分钟,平均35分钟。术后引流量平均每侧10mm,伤口全部一期愈合,无血肿形成,无神经损伤并发症。平均随访6个月,功能恢复良好,臀部外观无明显凹陷。结论:关节镜监视下冷融切治疗臀肌筋膜孪缩症,具有操作安全、疗效可靠、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等优点,并无明显疤痕遗留,易于为患者接受。但本组患者均为轻型挛缩患者,对于严重挛缩患者有待于进一步经验积累和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69.
目的 探讨原发性脊柱硬膜外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其早期诊治.方法 对11例经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脊柱硬膜外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11例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3例,年龄43~69岁,平均49岁,所有患者均有神经受压的症状、体征,病史4周到1年,平均4个月,所有患者骨髓活检结果和脊柱X线平片呈阴性,核磁共振成像均可发现椎体信号改变,9例患者见椎管内软组织影.3例患者椎体穿刺活检证实淋巴瘤,8例患者呈阴性结果,后通过手术确诊.所有患者均于穿刺或手术确诊后给予化疗.随访时间半年到10年,1例于治疗后半年死亡,生存期最长者10年.结论 原发性脊柱硬膜外淋巴瘤临床表现不典型,极易误诊,对于影像学阳性而穿刺活检为阴性的患者应高度怀疑本病,多数患者通过化疗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0.
应用椎弓根外内固定技术2004/2007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骨科治疗34例患者,固定前采用CT加密扫描测量进钉点、进钉点至椎体前缘的深度、进钉角度和直径,固定中椎弓根钉入点为横突尖,进钉方向为平均向头侧倾斜10°~20°、与中线成角30°~40°,顺椎弓根外侧皮质进入椎体,固定后CT加密扫描观察螺钉周围的皮质骨是否完整、是否靠近节段血管、是否穿透皮质骨,评价置入钉的准确性和安全性。34例患者共置入160枚胸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后CT加密扫描和X射线片观察到148枚(92.5%)螺钉置入准确,12枚(7.5%)螺钉发生错置。实验结果表明,胸椎椎弓根根外内固定与椎弓根内固定相比,具有更宽的置入宽度,更长的螺钉长度,以及更大的内聚角度,具有安全可靠、简单实用等优点,并具有生物力学优越性,是胸椎后路内固定的一种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