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2篇
医药卫生   12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对使用组织工程技术构建半月板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情况进行综述。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通过组织工程构建半月板的相关文献,分别从种子细胞、支架材料及生物反应器3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组织工程半月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对种子细胞、支架材料及生物反应器的研究均取得了可喜进展,但研究成果真正应用于临床尚需努力。结论寻求更加有效的构建方法仍然是组织工程半月板的研究热点,随着对种子细胞、支架材料及生物反应器认识的不断深入,必将会构建出更接近于人体的组织工程半月板。  相似文献   
2.
背景:传统开放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由于剥离肌肉广泛及长时间牵拉,可导致部分患者持续性腰背痛。随着脊柱微创技术的发展,采用微创手段实施TLIF技术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但小切口经扩张通道系统的微创TLIF仍不可避免存在肌肉剥离,需探索更加微创的手术方式。 目的:探讨显微内镜辅助经皮微创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2010年9月至2011年7月,72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接受了单节段TLIF手术,腰椎失稳症36例,腰椎管狭窄症25例,复发型腰椎间盘突出症11例。采用VIPER经皮椎弓根螺钉系统结合椎间盘镜下TLIF手术32例(微创组),传统开放TLIF手术40例(开放组),对两组患者近期临床疗效、并发症、术中射线暴露指标等进行比较。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5个月,平均9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微创组术中出血量、伤口引流量、住院天数、术后应用镇痛药剂量均明显低于开放组(P〈0.01);微创组术中射线暴露时间及剂量高于开放组(P〈0.01);微创组术后疼痛(VAS评分)及ODI功能指数较开放组明显降低(P〈0.01)。微创组出现术中减压错误1例,置钉位置错误1例,导针穿透椎体前壁1例,硬膜撕裂1例;开放组出现术中硬膜撕裂3例,术后伤口浅表感染1例。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神经损伤并发症。 结论:显微内镜辅助经皮微创TLIF较传统开放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是治疗腰椎失稳症值得推荐的微创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前,大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经过严格的保守治疗,都能取得良好的疗效;而小部分的LDH患并则需要手术治疗。既往,人们往往强调手术的重要性而忽视了术后康复训练行为的意义。其实,LDH术后的康复训练,对患者恢复也异常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后外侧融合与不融合在经伤椎固定治疗无脊髓损伤的胸腰椎A3型骨折中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0年10月56例无脊髓损伤的AO分型为A3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融合组34例,男20例,女14例;平均(36.2±7.3)岁;伤椎分布:T112例,T12 10例,L1l4例,L28例,行后路复位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并取自体髂骨或同种异体骨行后外侧融合术;不融合组22例,男13例,女9例;平均(34.6±7.4)岁;伤椎分布:T112例,T128例,L110例,L22例,仅行后路复位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年和术后2年随访,对两组患者的影像学指标与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24 ~ 84个月(平均35.6个月)的随访.两组患者手术时间[(104.1±8.5)min比(99.1±11.8) min]、出血量[(199.1 ±63.7) mL比(175.5 ±60.8) mL],术后cobb角的矫正度(13.4°±7.3°比l2.6°±4.6°)、术后2年丢失度(5.1°±4.5°比3.8°±3.9°),伤椎后凸角的矫正度(9.6°±5.1°比8.2°±3.4°)、术后2年丢失度(3.4°±2.2°比2.4°±2.7°),伤椎前、后缘高度百分比矫正度(27.5% ± 8.6%比25.6%±10.8%),(8.4%±5.1%比7.1%±5.3%)、术后2年丢失度(5.7%±4.5%比4.8%±3.6%),(2.5%±1.7%比3.2%±1.1%),椎管矢状径复位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术后1年和术后2年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评分与视觉模拟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除融合组l例发生断钉外,其他患者均未出现神经损伤及与伤椎置钉相关的并发症. 结论对于无脊髓损伤的胸腰椎A3型骨折,后外侧融合与不融合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研究显微内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和学习曲线的关系,旨在了解椎间盘镜在学习曲线期的安全性,为椎间盘镜技术的推广提供参考。方法回顾2007年4月至2010年10月由1名脊柱外科医生开展的100例MED手术,根据手术时间先后,每组20人,分为A、B、C、D、E 5组。进行学习曲线分析。依据手术时间,出血量和病例数汇出学习曲线,分别统计各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时间与出血量A组与B、C、D、E各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20例为学习曲线期。B、C、D、E各组间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所记录并发症包括:术中发现硬膜撕裂、术中神经损伤、术后脑脊液漏、伤口延迟愈合、硬膜外血肿形成、术中节段定位错误、再次手术。所有并发症发生率各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性。结论 MED学习曲线约为20例左右。MED并发症在学习曲线的早期和成熟期没有区别,具有同样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椎体生理性旋转与个体发育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150例因肺部或纵隔内疾病在我院行胸部CT检查的被证实无脊柱侧凸畸形的患者的CT图像为研究对象.分三个组,各50例,幼儿组年龄为0~3岁,少儿年组为3~11岁,青年组为11~16岁.各组男女比例为1/1.椎体旋转角度的测量采用HO等人提出的角平分线法进行测量.分别对各个年龄组T2~12椎体旋转度进行测量.结果 幼儿组椎体旋转角度为(-1.24±1.80)°~(1.72±1.01)°.少儿组椎体旋转角度为(-1.38±0.97)°~(1.18±1.36)°.青年组椎体旋转角度为(-1.52±1.23)°~(2.03±1.22)°.在T6节段幼儿组旋转角度明显大于少年组(p<0.01),在T7节段少年组旋转角度明显小于青年组(P=0.03)其余之间未见明显差别.结论 正常人椎体存在一定程度的生理性旋转.椎体的旋转角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加剧,到达成年后椎体旋转角度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7.
轴向椎体间融合术微创治疗腰骶椎失稳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轴向椎体间融合术(AxiaLIF)微创手术治疗L5/S1失稳症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采用尾骨尖旁2 cm切口,在G臂X线透视下,经骶椎前方建立工作通道,骨性通道入口在S1~2之间,用特殊工具经轴向的工作通道切除椎间盘、植骨,最后拧入长度合适的轴向固定螺栓.治疗12例L5/S1失稳症,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以及随访观察椎间融合情况,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手术前后患者症状改善情况. 结果 手术时间30~70min,术中出血50~90 ml,无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于术后第2天戴腰围活动.随访时间3~9个月,VAS和ODI分别由术前6.66±0.89和61.18±7.93降至术后3个月2.08±0.79和21.51±3.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融合情况:1例于术后6个月完全融合,10例部分融合,1例尚未见融合. 结论 轴向椎体间融合术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为L5/S1节段提供一个安全而微创的椎体间融合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rAAV2-hTGF-β1体外转染犬MSCs定向分化为软骨细胞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及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犬MSCs,倒置显微镜及Giemsa染色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技术鉴定其表面标记物.取第三代MSCs,分别以感染复数(MOI)为1×105病毒基因数/细胞v.g./cell)、5×105v.g./cell的rAAV2-hTGF-β1进行转染.培养后定期取各组细胞进行相关检测.Western blot检测hTGF-β1的表达,ELISA法测定hTGF-β1的含量,RT-PCR检测Ⅱ型胶原、Aggrecan mRNA的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Ⅱ型胶原的表达.结果 原代及传代培养的MSCs呈梭形外观,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细胞表面抗原CD29、CD44、CD105表达阳性,CD34、CD45表达阴性.rAAV2-hTGF-β1转染MSCs后,Western blot法检测到目的 蛋白hTGF-β1稳定表达:ELISA法检测转染组MSCs培养上清液中的hTGF-β1表达,且随时间的延长,各组hTGF-β1浓度逐渐增加,MOI 5×105组表达量明显高于MOI 1×105组(P<0.01);RT-PCR检测到各转染组Ⅱ型胶原、Aggrecan mRNA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转染组细胞Ⅱ型胶原呈阳性表达,且高MOI值组表达强度明显高于低MOI值组.结论 rAAV2-hTGF-β1转染犬MSCs后可定向分化为软骨细胞,作为软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背景:聚乳酸聚乙醇酸支架材料广泛应用于组织工程学领域,但其细胞黏附性较差、缺乏活性功能基团以及疏水性较强等缺点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目的:观察小鼠神经干细胞与静电纺丝聚乳酸聚乙醇酸/聚乙二醇共聚物纳米纤维支架材料的体外相容性。方法:自孕15 d CD-1小鼠胚胎大脑皮质分离培养小鼠神经干细胞。静电纺丝法制备聚乳酸聚乙醇酸和聚乳酸聚乙醇酸/聚乙二醇纳米纤维支架材料,扫描电镜观察材料结构;取第5代神经干细胞分别接种于聚乳酸聚乙醇酸和静电纺丝聚乳酸聚乙醇酸/聚乙二醇纳米纤维支架材料上,进行体外培养。结果与结论:扫描电镜检测显示,两种支架材料呈现相互交联的多孔网状结构。聚乳酸聚乙醇酸组和静电纺丝聚乳酸聚乙醇酸/聚乙二醇组纤维直径和孔隙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CCK-8检测显示,两种材料无明显细胞毒性。神经干细胞在支架材料中生长良好,两组吸光度值均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大,两组在培养1,3,5,7,9,11 d吸光度值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0.05)。两组材料培养3,6,9 h,静电纺丝聚乳酸聚乙醇酸/聚乙二醇组的细胞黏附率明显高于聚乳酸聚乙醇酸组(P 〈0.05)。Hoechst染色显示两组细胞核质均染,形态正常,静电纺丝聚乳酸聚乙醇酸/聚乙二醇组细胞数量明显多于聚乳酸聚乙醇酸组(P 〈0.05)。扫描电镜观察显示,与聚乳酸聚乙醇酸组相比,静电纺丝聚乳酸聚乙醇酸/聚乙二醇组神经干细胞在支架上的生长情况和基质分泌更好。结果说明,静电纺丝法制备的静电纺丝聚乳酸聚乙醇酸/聚乙二醇纳米纤维支架细胞生物相容性良好,安全无毒,具备合适的孔径和孔隙率,适宜神经干细胞生长,是一种适用于组织工程优质的支架载体。  相似文献   
10.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治疗的争议与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丰  戎利民 《新医学》2010,41(7):484-487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是老年人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目前,对于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治疗存在诸多争议,例如手术的适应证、手术方法的选择等。该文对相关问题作了介绍,供临床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