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12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氟维司群治疗受体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氟维司群(FUL)对受体阳性转移性乳腺癌(MBC)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4例患者接受氟维司群治疗,0、14及28 d各肌内注射250 mg,随后每28天肌内注射250 mg,直至肿瘤进展。主要研究终点为至疾病进展时间(TTP),次要终点为客观有效率(ORR)及临床获益率(CBR)。结果本组24例患者中位TTP为4.4个月,ORR为8.3%(2/24),CBR为25.0%,其中部分缓解(PR)2例,疾病稳定(SD)超过24周4例。氟维司群的疗效与患者术后无病生存期(DFS)及解救治疗线数等因素相关。全组不良反应较轻微。结论氟维司群是治疗MBC患者的有效内分泌治疗药物,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62.
目的 探讨γ射线模拟核设施检修职业照射对大鼠血细胞的影响.方法 无特定病原体级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个照射剂量组和1个对照组,照射剂量组接受137Cs γ射线小剂量率照射,累积剂量分别为0.05、0.20、0.50、1.00和2.00 Gy;对照组不接受照射.照射结束后第2天和第11天,进行大鼠血液白细胞计数(WBC)及其分类、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Hb)水平检测.结果 ①γ射线照射累积剂量0.50 Gy以上可以造成WBC在照射结束后第2天暂时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照射结束后第11天恢复正常.②0.05~0.50 Gy剂量可导致单核细胞(Mo)比例在照射结束后第11天升高.③1.00 Gy以上剂量可导致Hb水平在照射结束后第11天降低,照射结束后第2天和第11天淋巴细胞比例均降低,Mo比例均升高,此3项指标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和P<0.01).结论 γ射线模拟职业照射对大鼠WBC及其分类有明显影响,1.00 Gy以上剂量可能造成受照大鼠在照射结束一段时间后发生贫血.  相似文献   
63.
6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穿刺在盆腔包裹性积液中的治疗价值。方法:将盆腔包裹性积液49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24例行经阴道或经腹超声引导下穿刺治疗,其中11例吸出囊液后用无水乙醇固定保留3~5分钟后回抽干净;13例吸出囊液后用抗生素冲洗并保留。B组25例行进腹或腹腔镜手术治疗。两组均于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行B超检查了解包块缩小或消失情况。结果:A组,经1次穿刺18例,经2次穿刺4例,经3次穿刺2例。明显缩小20例(83.3%)。经无水乙醇固定保留治疗有效率10例(90.9%),高于单纯抗生素冲洗治疗组10例(76.9%)。B组总有效率84.0%。A、B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阴道或经腹超声引导穿刺治疗盆腔包裹性积液疗效显著,但要根据盆腔包裹性积液的大小、积液的量及患者有无生育要求而定。  相似文献   
65.
报告550例体外循环开心手术意外情况11例。包括主要脉插管脱出3例,转机中突然停电2例,主动脉泵管破裂2例,转机中氧合不良2例,体外循环中脑出血1例,冠状动脉中大量气栓1例。对其发生的原因,处理及预防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66.
目的 :探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早期二维声像图及多普勒血流表现。方法 :分析 3 2例乳腺癌行清扫术后病理显示淋巴结受累病例的术前腋窝超声检查淋巴结情况 ,并与 2 0例乳腺纤维瘤的腋窝肿大淋巴结对照分析。结果 :乳腺癌组高频超声检出 3 0例共 5 1枚腋窝肿大淋巴结 ,其中 43 .1%表现为淋巴结皮质宽阔型 ,17.6%表现为缺乏淋巴门的低回声型 ,3 9.2 %表现为正常淋巴结型 ;淋巴门部点状或短条状彩色血流信号总检出率为 82 .4%。而在对照组共检出 18枚肿大淋巴结 ,其中 16.7%表现为淋巴结皮质宽阔型 ,83 .3 %表现为正常淋巴结型 ;淋巴门部点状或短条状彩色血流信号检出率为 3 8.9%。结论 :缺乏淋巴门的低回声型为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早期转移的特征性 ,皮质宽阔型肿大淋巴结是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表现 ,其多普勒特征为淋巴门部测及点状或短条状彩色血流信号  相似文献   
67.
妊娠晚期子宫下段瘢痕高频超声影像学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检查妊娠晚期子宫下段瘢痕,为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118例剖宫产后再次妊娠患者,在妊娠36~40周,经腹超声检查胎儿后,换用频率7.5~12 MHz的高频探头,观察子宫下段瘢痕的高频超声表现特征,并与再次剖宫产时术中子宫下段不全破裂及瘢痕愈合不良等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妊娠晚期子宫下段瘢痕的高频超声表现特征分为"截断状"(6.8%,8/118)、"鼠尾状"(44.1%,52/118)、"均匀一致"(49.1%,58/118)3种类型。"截断状"型诊断不全破裂、"鼠尾状"型诊断瘢痕愈合不良、"均匀一致"型诊断瘢痕愈合正常的符合率均分别高于其他两型(χ2值分别为20.42、19.03、33.08,P均<0.001)。以"截断状"型诊断不全破裂、"鼠尾状"型诊断瘢痕愈合不良、"均匀一致"型诊断瘢痕愈合正常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0%、96.5%、50%、99.0%,70.0%、73.8%、67.3%、76.2%,72.9%、74.6%、74.1%、73.3%。结论高频超声能显示妊娠晚期子宫下段瘢痕的变化,是判断子宫下段不全破裂、瘢痕愈合不良、瘢痕愈合正常的有效方法。为避免子宫破裂的发生,高频超声显示为"截断状"和"鼠尾状"的患者,应慎重选择阴道试产。  相似文献   
68.
目的 利用高通量miRNA测序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筛选人外周血中辐射敏感的miRNA分子,为辐射损伤提供早期诊断指标。方法 采集健康成年男性的外周血,给予0.2 Gy和2.0 Gy γ射线照射,于照射后6 h提取总RNA,应用高通量miRNA测序手段获得差异的miRNA,qRT-PCR方法验证部分差异的miRNA,通过mirdbV6和Target Scan7.1数据库预测共同差异miRNA的靶基因,并进行KEGG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人外周血经不同剂量 γ 射线照射后6 h,0.2 Gy组差异miRNA有10个,2 个表达上调,8 个表达下调;2.0 Gy作用后共鉴定出9 个表达上调、12 个表达下调miRNA分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有5个miRNA在2个剂量组均发生显著变化。RT-PCR实验结果表明有4个miRNA,miR-23c、miR-1287-5p、miR-219a-3p、miR-320d与测序结果一致。生物信息学结果表明,在2个剂量组均差异表达的miRNA可能通过参与调控MARK、RAS、P53、RIG-I等信号通路影响细胞增殖、凋亡、DNA损伤修复及免疫调控。结论 miR-23c、miR-1287-5p、miR-219a-3p、miR-320d分子有望成为辐射损伤新的血液标志物。  相似文献   
69.
目的 通过对山西省49家医疗机构放射诊疗工作场所进行放射防护监测,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掌握山西省各级医疗机构放射防护情况。方法 依托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对山西省部分医疗机构放射诊疗工作场所进行监测,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省管医院放射防护工作较好,场所合格率较高,但核医学科工作场所管理较差;市管医院的放射防护工作一般,尤其是CT机房的防护较差;县管医院及乡镇卫生院存在的问题较大,场所多为改建,防护差,防护意识淡薄。结论 各个级别的医疗机构都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强监测和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70.
目的 研究ERCC-1蛋白在局部晚期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放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对2007—2011年间收治的88例局部晚期宫颈癌组织ERCC-1蛋白进行检测,根据免疫反应强弱将其分为高表达组(48例),低表达组(40例)。3DCRT过程中同步顺铂每周40 mg/m2。ERCC-1蛋白表达与宫颈癌临床病理因素关系采用χ2检验,Kaplan-Meier行生存分析并Logrank检验,采用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ERCC-1蛋白高表达组宫颈癌患者总有效率(CR+PR)为81%(39/48),ERCC-1低表达组(CR+PR)为85%(34/40)(P=0.641)。ERCC-1蛋白表达与有无复发、转移相关(P=0.043、0.043)。ERCC-1蛋白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42%和65%(P=0.029)。结论 ERCC-1蛋白高表达组较ERCC-1低表达组更易出现局部复发、远处转移。ERCC-1蛋白表达状态可能成为预测宫颈癌预后的生物学指标之一,对患者预后的判断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