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篇
  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17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5 毫秒
61.
变异性心绞痛致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coronaryheartdisease ,CHD)简称冠心病 ,亦称缺血性心脏病 (ischemiaheartdisease) ,包括两种类型[1 ] ,一种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使血管腔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 ;另一种为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 (痉挛 ) ,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 ,亦称  相似文献   
62.
目的 :采用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法评价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简称冠心病 )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即刻临床效果。 方法 :在 10 0例冠心病患者的靶病变处置入 14 7枚人工支架 ,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法分析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前、后靶病变血管内径和横截面积的变化。 结果 :支架置入后靶病变处血管内径和横截面积的即刻增益分别为 1.4 4~ 3.74 (2 .4 7± 0 .4 9)mm、2 .6 2~ 12 .18(6 .4 7± 1.87)mm2 ,直径和面积残余狭窄率分别为 - 11.2 8%~ 14 .17% (3.5 0± 0 .0 4 ) %、- 2 1.2 8%~ 2 6 .3% (6 .6 2± 6 .74 ) % ,患者的症状得到改善。 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计算机定量分析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前、后即刻疗效是一种可靠而简易的方法。  相似文献   
63.
aVF导联低电压预测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aVF导联低电压对预测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25例冠心病患者的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资料,选取aVF导联低电压作为观测指标。结果 aVF导联低电压对不同冠状动脉病变范围有一定的鉴别价值。多支病变时阳性率明显增高,在排除影响因素前后分别为54.41%和56.60%,束支传导阻滞、心室肥大等对指标的判断影响不大,其预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在排除影响因素前后分别为54.41%、68.15%、64.00%和56.60%、69.78%、66.15%。结论 aVF导联低电压对预测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冠心病危险因素聚集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影响.[方法]以选择性冠状动脉(冠脉)造影为金标准,对769例临床诊断冠心痛患者的冠心病危险因素(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超重以_及吸烟等)进行调查,比较个体危险因素聚集水平对冠脉造影阳性率、病变范围、狭窄程度的影响,分析危险因素个数与病变范围、狭窄程度、冠脉狭窄积分的相关关系.[结果]男女在危险因素因素聚集个数构成比上有统计学差异,男性>2项危险因素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性患者;随着伴随危险因素个数的增加,患者冠脉造影阳性率呈上升趋势,病变支数明显增加,冠脉狭窄程度加重,冠脉阻塞积分水平逐渐升高;危险因素聚集个数与冠脉病变范围、狭窄程度、冠脉阻塞积分存在一定的正相关.[结论]冠脉病变程度与伴随冠心病危险因素数量有关,危险因素越多,冠心病发生率越高,累计支数越多,狭窄程度越重.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心外膜脂肪体积对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纳入同期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与经皮冠状动脉造影的冠心病患者145例,测量患者的身高、体重、血压、血生化指标,通过64排双源CT测定心外膜脂肪体积与斑块性质、重构指数、点状钙化,并进行心外膜脂肪体积与易损斑块的相关分析。结果年龄、性别、吸烟、糖尿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在斑块性质、血管重构、点状钙化中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DL-C在斑块性质与点状钙化中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正性重构组LDL-C水平高于非正性重构组(P=0.040)。非钙化斑块组、正性重构组、点状钙化组的高血压患病率、BMI与心外膜脂肪体积均高于钙化斑块组、非正性重构组、无点状钙化组(P<0.05),其中心外膜脂肪体积差异最大(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心外膜脂肪体积是影响易损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OR=2.015,P=0.001)。ROC曲线分析表明心外膜脂肪体积诊断易损斑块的阈值为103.7 cm3,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93.0%和61.8%(P<0.001)。结论双源CT测量心外膜脂肪体积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斑块性质、血管重构、点状钙化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可作为影响易损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早期判断冠心病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6.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不同糖代谢状态患者心功能损害及恢复的差异.方法 对连续111例既往无糖尿病史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动态血糖监测,评估不同糖代谢状态患者入院心功能状态和超声心动图指标以及3个月后心功能状态和超声心动图指标的差异.结果 与血糖正常组及一过性血糖升高组相比,持续性血糖升高患者入院心功能Killip Ⅱ级及以上比例显著升高[分别为13.3%(4/30)、33.3%(12/36)、55.6%(25/45),20.0%(6/30)、41.7%(15/36)、93.3%(42/45),P均<0.01)],院内超声心动图指标左心室射分数(LVEF)、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峰速度(E)及其与舒张晚期血流峰速度(A)的比值(E/A)显著下降[LVEF分别为0.52±0.02、0.48±0.01、0.37±0.02,E分别为(0.65±0.41)、(0.55±0.02)、(0.39±0.12)m/s,E/A分别为1.15±0.08、1.02±0.06、0.61±0.02,P均<0.01)],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室壁节段运动积分指数(WMSI)显著增加[LVESV分别为(25.83±0.51)、(31.26±1.23)、(37.72±1.01)ml],WMSI分别为[1.5±0.3、1.8±0.2、2.6±0.4,P均<0.01];心肌梗死后3个月,持续性血糖升高组较血糖正常组及一过性血糖升高组患者心功能NYHAⅡ级及以上比例显著升高[分别为67.5%(27/40),10.0%(3/30),11.8%(4/34),P<0.01].3组患者超声心动图指标均较住院期间有所恢复,但持续性血糖升高患者改善较少.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血糖持续升高的患者心功能受损严重,且难以恢复.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isparity of severity of cardiac dysfunction and recovery among different glycometabolic patients in the early phase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 Methods Consecutive 111 AMI patients without known diabetes underwent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glycometabolic status were compared in terms of cadiac dysfunction and recovery at admission and 3month follow up. Results Compared to patients with normglycemia and transient hyperglycemia, patitents with persistent hyperglycemia were more likely to grade Killip Ⅱ or above,which were 13.3% (4/30) ,33. 3% ( 12/36) ,55. 6% (25/45), 20. 0% ( 6/30), 41.7% ( 15/36 ) and 93.3% (42/45) ( Ps < 0. 01 ). In-hospital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 mitral valve protodiastolic E peak velocities (E) and its ratio to late diastolic (E/A)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 LVEF :0. 52 ± 0. 02,0. 48 ± 0. 01 and 0. 37 ± 0. 02; E: [0. 65 ± 0. 41]m/s,[0.55 ± 0.02] m/s and [0.39 ±0. 12]m/s;E/A:1. 15 ±0.08,1.02 ±0.06 and 0.61 ±0.02,respectively) ( Ps < 0. 01 ), whereas LVESV and WMSI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 LVESV: [25.83 ± 0. 51] ml,[31.26 ± 1.23] ml, [37, 72 ± 1.01] ml; WMSI: 1.5 ± 0. 3,1.8 ± 0. 2 and 2. 6 ± 0. 4, respectively) ( Ps < 0. 01 )There months after AMI,patitents with persistent hyperglycemia were more likely to grade NYHA Ⅱ or above compared to patients with normglycemia and transient hyperglycemia [67.5% (27/40), 10.0% (3/30) and 11.8% (4/34),respectively] (P <0. 01 ). Echocardiographic recovery was observed in each group,but less in persistent hyperglycemia patients. Conclusion Cardiac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persistent hyperglycemia suffered more severely from AMI and difficult to recover.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不同糖代谢状态冠状动脉病变和介入治疗的差异。方法对连续99例既往无糖尿病史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动态血糖监测,比较不同糖代谢状态患者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情况。结果持续性血糖升高患者较血糖正常组和一过性血糖升高组三支病变比例(X^2=28.75,P〈0.01)、动脉钙化病变(X^2=4.21,P〈0.05)和长病变(X^2=4.01,P〈0.05)比例以及Gensini积分在Q3(X^2=5.18,P〈0.05)以及Q4(X^2=9.672,P〈0.01)范围内的比例均显著升高、PCI术成功率显著降低(r=6.91,P〈0.05)。结论心梗后早期持续性血糖升高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最为严重,且介入治疗成功率低。  相似文献   
68.
预激综合征( pre-excitation syndrome)又称沃尔夫-帕金森综合征(Wolff-Parkinson-White syndrome,W-P-Wsyndrome),是临床常见病.近年来,研究发现预激综合征不仅可促进心房纤颤的发生、改变心肌的除极顺序、诱发多种心律失常,还可影响多种心脏活动,故进一步研究预激综合征对临床疾病的诊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9.
双源CT和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斑块评估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使用双源CT对冠状动脉宽块进行无创评估,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相比较,探讨其在冠心病诊断上的优点及不足.方法:48例疑诊冠心病患者,使用双源CT进行冠状动脉成像,了解冠状动脉斑块的种类、大小及解剖学分布,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比较,判断其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48例患者共检查576支冠状动脉节段,检测出127个粥样硬化斑块(约占22%),平均(2.4±0.32)个/例.其中74%为大斑块,26%为小斑块.在所有斑块中,16%的斑块为软斑块,10%的斑块为混合性斑块,74%的斑块为钙化斑块.共检测出8例心肌桥(约占16%).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相比较,双源CT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97%,97%,98%.结论:双源CT可以实现无创评估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区分高危斑块,并对心肌桥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及敏感性.  相似文献   
70.
用钌红染色透射电镜观察的方法,在超微结构水平上对正常和不同时间高脂饲食免主动脉内膜蛋白多糖作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正常和病变的主动脉内膜细胞间质均能清楚地看到两型钌红颗粒。大颗粒直径约20~100nm,有细丝状的突起相互联结成网,并和平滑肌细胞质膜、胶原及弹性纤维相联系。小颗粒直径小于20nm,表面光洁无突起。主要分布在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基底膜周围。含脂区颗粒较大,且与脂质相联系。定量发现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早期,动脉内膜蛋白多糖含量增加,后期减少。本文探讨了蛋白多糖含量变化与脂质聚集的关系,认为动脉内膜蛋白多糖代谢紊乱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