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1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44篇
医药卫生   58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71.
组胺是人体内重要的参与免疫调节和过敏反应、神经信号传递、胃酸分泌、造血细胞生成等生理病理过程的小分子生物胺。组胺通过作用于细胞表面的组胺受体,激活相应的胞内信号通路,进而发挥一系列生理效应。已有研究表明,炎症与免疫反应贯穿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肌心包炎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其中组胺的作用颇受关注。本综述将着眼于探讨组胺对固有免疫反应的调控作用及其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相似文献   
572.
目的:探讨内镜下切开扩张术治疗结直肠肿瘤术后吻合口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26例结直肠肿瘤术后吻合口良性狭窄患者,采用内镜下切开扩张术治疗,术后进行疗效评价及随访。结果:26例患者中,痊愈19例,好转3例,无效4例。无效患者经5次以上的切开扩张治疗后仍反复狭窄。围手术期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19例痊愈患者中,治疗后吻合口直径明显增大,约12.0 mm~15.0 mm,肠镜可顺利通过。3例好转患者需反复多次的内镜下切开扩张治疗。治疗后随访3~6个月,19例患者均未再出现严重狭窄,未再出现排便困难、肠梗阻及腹痛等。结论:内镜下切开扩张治疗结直肠肿瘤术后吻合口狭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73.
<正>痔是肛肠科的常见疾病之一,采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 PPH)治疗临床效果确切。但术后易发生吻合口出血及狭窄等并发症。针对PPH术后吻合口狭窄这一难题,笔者请教杨向东教授,结合大量的临床资料,对PPH术后吻合口狭窄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技巧进行归纳总结,旨在为肛肠界各位同仁提供参考及信心。  相似文献   
574.
[目的] 观察微残清颗粒逆转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R/R AML)耐药的疗效及其机制。[方法] 将纳入的72例R/R AML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微残清颗粒联合常规化疗)和对照组(33例,单用常规化疗)。统计分析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微小残留病(MRD)、WT1、骨髓缓解率、总生存率(OS)、缓解时间(RT)和不良反应。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流式细胞术法检测治疗前后患者骨髓细胞多药耐药基因1(MDR1)、P-糖蛋白(P-gp)和细胞周期。[结果] 治疗后两组骨髓原始细胞(原始+幼稚)比例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均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外周血象和骨髓原始细胞比例方面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MRD、WT1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但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MRD、WT1水平降低较显著(P<0.05)。治疗后骨髓缓解率治疗组(61.54%)明显高于对照组(36.36%,P<0.05)。治疗后12个月总生存率治疗组(69.23%)高于对照组(45.45%,P<0.05),但24个月总生存率治疗组(40.05%)与对照组(27.27%)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12例患者骨髓缓解,最长缓解时间21个月,最短缓解时间5个月,中位缓解时间8.5个月,平均缓解时间9.83个月;治疗组有24例患者病情缓解,最长缓解时间21个月,最短缓解时间2个月,中位缓解时间14个月,平均缓解时间13.63个月。两组之间的平均缓解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P-gp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而对照组的MDR1表达增加,治疗组的MDR1表达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骨髓细胞周期S期和G2/M期比例增加,G0期比例下降,与治疗前和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有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不全、脱发等不良反应,对症治疗后改善,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 微残清颗粒联合化疗可提高R/R AML患者的临床疗效,其机制可能与微残清颗粒降低MDR1编码P-gp蛋白的表达,诱导白血病细胞进入细胞周期,从而提高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575.
目的 观察正常睡眠—觉醒节律被干预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外周血细胞数量、昼夜节律调节因子(MT、NE)水平变化,以探讨睡眠—觉醒节律干预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血细胞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睡眠—觉醒节律干预组(睡眠干预组、觉醒干预组、睡眠—觉醒干预组)和睡眠—觉醒节律未干预组]和正常对照组,实验组建立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正常对照组未建立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睡眠—觉醒节律未干预组及正常对照组保持正常睡眠—觉醒节律,睡眠干预组、觉醒干预组分别给予光照24 h、睡眠24 h干预,睡眠—觉醒干预组前3 d日间睡眠夜间觉醒,后3 d相反。各组共干预9天,在干预前1天和干预后第6天分别测量各组小鼠外周血细胞数。干预前采用ELISA法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血浆和骨髓中MT、NE、OX、PGE2。干预前1天和干预后3、6、9天分别测量各组小鼠血浆MT、NE。结果 (1)各组干预前后血细胞比较:干预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实验组WBC、RBC、PLT数量及HGB水平低(P均<0.01);睡眠—觉醒节律干预第6天,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睡眠—觉醒节律未干预组、...  相似文献   
576.
577.
目的 探讨白血病多药耐药(MDR)小鼠模型的构建方法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 常规培养白血病MDR细胞系K562/A02,采用免疫磁珠法分选CD34+CD38-细胞亚群,流式细胞术检测CD34+CD38-细胞比例,CCK-8法检测CD34+CD38-细胞亚群耐药性。采用移植瘤皮下包埋方法构建白血病MDR小鼠模型(A组,10只),同时设注射生理盐水的正常对照组(C组,10只)。记录小鼠肿瘤体积生长曲线及外周血细胞计数,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骨髓细胞中CD34+CD117+细胞比例,CCK-8法检测移植瘤组织细胞耐药性,HE染色观察肝脏、脾脏及骨髓病理学变化。结果K562/A02细胞分选后CD34+CD38-细胞比例高于分选前(P<0.05),而分选前后对多柔比星的细胞半抑制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小鼠接种10 d时肿瘤体积开始生长,13 d时出现明显...  相似文献   
578.
目的 分析2010-2019年云南省19个监测点人间布鲁氏菌病的流行情况,为开展布病监测、控制、健康教育及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云南省2010-2019年间19个监测点(每年2个国家级监测点和10个省级非固定监测点)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并与同期云南省的布病疫情资料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云南省2010-2019年19个布病监测点共检测布病重点职业人群血清18 654份,其中阳性539份,阳性率为2.89%,年血清学阳性率在0.94%~4.56%之间,布病的阳性率呈随年份推移而上升的趋势(χ趋势2=48.556,P<0.01);季节分布看,夏秋季略高于冬春季,4-9月共检出阳性319例,阳性人数占总数的59.18%;年龄分布看,30~50岁年龄组检出最多,各年龄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832,P<0.01);性别分布看,男女性别比为1.37∶1,男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536,P<0.01);地区分布看,阳性率最高的3个州市依次为红...  相似文献   
579.
中线T淋巴瘤诊断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中线恶网的诊断及其临床病理意义,与其他一些疾病的鉴别诊断。方法:对中线恶网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和免疫表型标记。结果:50例中线恶网中,T细胞淋巴瘤43例,B细胞淋巴瘤2例,余5例尚不能分类。结论:结果表明本病多数是T细胞淋巴瘤(即所谓的中线T淋巴瘤)。认为本病的临床、病理特点结合免疫标记技术有助于中线T淋巴瘤的确诊。  相似文献   
580.
目的研究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敲除(LDLR~(-/-))对小鼠CD11b~+髓系免疫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探索异常免疫细胞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的炎症相关新机制。方法 6~8周龄的LDLR~(-/-)小鼠和对照野生型(WT)C57小鼠分别给予普通饮食和高脂饲养12周。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外周血、脾脏和骨髓中免疫细胞亚群,尤其是CD11b~+Gr-1~+髓系免疫细胞、CD11b~+Ly6C+单核巨噬细胞和CD11b~+CD11c~+树突状细胞表达情况,同时检测Lin~-Sca-1~-CD34~+c Kit~+共同髓系祖细胞(CMP)在LDLR~(-/-)小鼠骨髓内表达情况。最后应用~(125)I标记anti-CD11b作为分子探针,在体无创监测LDLR~(-/-)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炎症微环境。结果 (1)在普通饮食和高脂饲养状态下,LDLR缺失均可显著增加LDLR~(-/-)小鼠外周血和脾脏内CD11b~+和CD11b~+Gr-1~+髓系细胞的表达。(2)LDLR~(-/-)小鼠外周血和肝脏中CD11b~+Ly6C~+单核巨噬细胞的表达增加;CD11b~+CD11c~+树突状细胞在LDLR~(-/-)小鼠脾脏中的表达增加。(3)普通饮食状态下,CMP的百分比在LDLR~(-/-)小鼠骨髓中较WT小鼠增加,但在高脂饲养时减少。(4)以CD11b为炎症分子靶标,可用SPECT/CT实时监测LDLR~(-/-)小鼠动脉粥样斑块。结论 LDLR缺失显著增加CD11b~+Gr-1~+髓系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动员,促进LDLR~(-/-)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的分化和树突状细胞的成熟。以CD11b~+髓系细胞为靶标,可以在体监测动脉粥样斑块的炎症微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