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9篇
工业技术   10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纳米TiO2在水中分散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许淳淳  于凯  何宗虎 《化工进展》2003,22(10):1095-1097
通过选取几种无机类、高分子类分散剂对纳米TiO2粉体在水中的分散性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加入的分散剂用量不同,分散效果有很大差别,不足或过量的分散剂影响了粉体的分散率。将两类分散剂按一定的比例复配使用,分散效果显著提高。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纳米TiO2的微观形貌,并对TEM照片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2.
带锈铁器在海水介质中腐蚀行为的电化学阻抗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交流阻抗技术研究了带锈铁器在模拟海水介质中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腐蚀产物的存在加速了带锈铁器在海水介质中的腐蚀:随着浸泡时间延长,试样腐蚀速率逐渐增加,交流阻抗谱图在低频段表现为一条直线,直线与x轴的夹角逐渐减小。FTIR分析结果表明:腐蚀产物相主要由β-FeOOH、γ-FeOOH和α-FeOOH相组成。  相似文献   
53.
添加TiO2、SiO2纳米粉体对石质文物防护剂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添加TiO2、SiO2纳米颗粒对一种有机硅氧烷 类渗透固结型石质文物防护剂进行改性,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紫外分光光度计等测试了改性后防护剂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纳米粒子在防护剂中的分散性较好,改性后的纳米复合防护剂的固结性能、耐紫外线、透水等主要性能有了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54.
铜表面透明防蚀封护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纳米TiO2、缓蚀剂BTA及助剂等对水性丙烯酸 乳液改性,制成铜和铜合金防蚀封护剂.用电化学交流阻抗法(EIS),紫外吸收光谱法、盐雾实验、耐化学品、耐水性测试和力学性能测试等,研究其性能的结果表明,该封护剂综合性能优异,对铜合金具有较强的保护能力.纳米TiO2的紫外线特性,有效提高了涂层抗紫外光老化能力.   相似文献   
55.
用苯并三氮唑(BTA)和酸性氯化物(酰氯类)合成7种BTA酰基衍生物.采用间接失重方法比较BTA及其衍生物对Cu在3%NaCl水溶液中的缓蚀性能.结果表明:7种BTA衍生物中,Glutaryl/BTA的缓蚀性能远优于BTA;C5/BTA的缓蚀性不及BTA;其余5种的缓蚀性能均略优于BTA.用传统的失重方法测试金属缓蚀性能需要最少几十天才能完成.用阳极微分脉冲溶出伏安法(DPAS),可以灵敏地测出Cu泡在3%NaCl里一天溶出痕量的铜离子浓度.  相似文献   
56.
通过低温(-70℃)拉伸制备不同铁磁相含量的1Cr18Ni9Ti不锈钢,采用慢应变速率方法(SSRT)研究其在含CI~-介质中的SCC敏感性,用SEM进行断口分析。结果表明:铁磁相含量小于5%和在16~25%范围内,SCC敏感性随铁磁相含量增大不断下降;铁磁相含量在5~16%及大于25%时,材料的SCC敏感性随铁磁相含量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57.
采用循环伏安法(CV)研究了青铜在模拟土壤介质中的电化学行为. 对循环伏安谱中氧化过程及还原峰电位下的腐蚀产物进行了X射线衍射检测. 结果表明, 氧化过程为生成有害锈(CuCl)的反应, 还原过程为CuCl还原成纯铜的反应. 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了纯铜晶粒及腐蚀界面的形貌特征, 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了纯铜晶粒在青铜文物表面的析出过程, 通过延长还原时间CuCl可全部被还原成纯铜, 其生成条件在土壤中也具备, 这为除去青铜文物上的有害锈(CuCl)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8.
采用模拟闭塞电池恒电流实验研究了304不锈钢在0.5mol/L NaCl(pH=7)溶液中及在该溶液中添加不同浓度十二烷基硫酸钠(C12H25SO4Na)后局部腐蚀闭塞区内化学状态的变化。结果表明,对内试件通入阳极电流后,随着时间的延长,闭塞区内的pH值下降,C12H25SO4^-离子基本上不影响闭塞区溶液pH值的变化,C12H25SO4^-离子与Cl^-离子向闭塞区内竞争迁移。当在主体溶液中添加0.01mol/L C12H25SO4Na时,C12H25SO4^-离子能有效地阻止Cl^-离子向闭塞区的迁移,闭塞区内Cl^-离子增浓倍数降低。闭塞区内C12H25SO4^-浓度随主体溶液中C12H25SO4^-离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对含一定浓度C12H25SO4^-的主体溶液,C12H25SO4^-离子向闭塞区的迁移量随时间处长而增大,而迁移速率则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极化曲线测试结果表明十二烷基硫酸钠为阴极型缓蚀剂,添加一定浓度后能有效抑制孔蚀的发展。  相似文献   
59.
通过低温(-70℃)拉伸制备不同马氏体相变量1Cr18Ni9Ti试样,用XRD,TEM及金相观察研究形变诱发马氏体相变的规律。用电化学方法研究α马氏体(铁磁相)含量对1Cr18Ni9Ti钢在含Cl^-溶液中孔蚀敏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试样变形量加大,形变诱发马氏体中铁磁性的α马氏体含量不断增大,而ε马氏体相的量始终较小。材料的孔蚀敏感性失随铁磁相含量的增大而增大,当铁磁相含量达到4.58%以后,  相似文献   
60.
冷加工对304不锈钢孔蚀敏感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304不锈钢设备由于冷加工产生的马氏体相变进行现场测试.结果表明,室温下经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冷加工后,相关部位的马氏体相变量约在0.5%~10%.用电化学动电位极化法、恒电流电位-时间曲线测定法和模拟闭塞电池法研究经-70℃不同程度拉伸变形的304不锈钢在3.5%NaCl水溶液(50℃±1℃)中的孔蚀击穿电位(Eb)、稳态孔蚀成核电位(Enp)和自腐蚀电位(Ecorr)与马氏体相变量的关系.在马氏体含量为0.1%(材料未经冷变形)至11.5%(材料冷拉伸形变量为10%)范围内,随马氏体含量增大,Eb、Enp、Ecorr值变负(马氏体含量为5%时最负),闭塞区内pH值降低,阳极腐蚀电流密度变大,表明冷加工变形不仅诱发304不锈钢孔蚀,并加速孔蚀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