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0篇
农业科学   10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云南有无早粳,在稻种的分化上是值得重视的。本文指出在云南陆稻的地方种中有中熟早粳以及在云南西北部高海拔地区还存在一种“假早粳型”,后者的特点是在15~18小时的日长下,生育期逐渐显著延长,不同于典型的早粳。此外一些感光性弱的中粳和芒稻则以具有较长的短日高温生育期与早粳相区别。文中还讨论了早粳在云南形成的原因,并设想了云南粳稻向外传播的途径。  相似文献   
52.
利用RFLP标记对两系杂交水稻及其亲本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用4个光温敏核不育系及54个常规水稻品种(系),按NCⅡ设计配制杂交组合;用45个籼粳特异探针,对供试亲本材料进行RFLP分析;以籼粳特异RFLP标记及形态指数分类法分析供试亲本及杂种的籼粳分化程度,研究双亲籼粳差异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结果表明:两种分类方法均可将亲本和杂种明显地分为籼与粳两群,分类结果基本一致。但也有分类结果不一致的亲本和组合,在亲本中有1.9%不一致,在杂种中有20.3%不一致。两种方法分类结果不一致的亲本为经多次籼粳交育成的品种,两种方法分类结果不一致的杂种多为籼粳交和籼粳中间型品种间杂种;强优势组合亲本之间不但在DNA水平上差异较大,而且形态差异亦大。  相似文献   
53.
几个光温敏核不育系和恢复系DNA籼粳分化程度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用经过筛选的11个籼粳分化特异探针对培矮64S、N422S、108S、LS2S等4个不育系和57份恢复系的DNA籼粳分化程度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供试材料DNA在籼粳分化程度上存在明显差异,表现在其TDj值的分布范围为0.0674~0.8864。大多数品种籼粳分化比较彻底,DNA上处于典型籼粳之间的中间型的材料很少。培矮64S、中413、特青2号、桂朝2号、晚三、密阳23等品种的TDj值小于0.1,属于典型籼稻;优良三系杂交籼稻恢复系明恢63和密阳46虽然在分类上属于籼稻,但都含有一定粳稻成分。LS2S、零轮、C4182、C418、C411、中作9299、中作946、中花3号、Mars等都为偏粳,它们的TDj值均小于秋光、中作93等典型粳稻。通过部分品种的DNA的TDj值与同工酶TDj值比较研究发现,二者结果基本一致,但DNA TDj值提高了检测不同品种遗传分化程度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54.
以国家农作物种质库编目的云南稻种资源为基础,将已收集的6100余份云南稻种资源50多个性状近30万个数据规范整理后输入计算机建立了云南稻种资源原始数据库,并研制成云南稻种资源地理分布图集。  相似文献   
55.
用35个随机引物对5个籼稻品种、5个粳稻品种和27份中国普通野生稻进行了RAPD分析。60%以上的引物能在籼稻和粳稻基因组间显示差异;中国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与籼稻的不同,绝大部分供试野生稻的RAPD带型与粳稻的相同。这说明多数中国普通野生稻偏粳,但也存在偏籼的普通野生稻。  相似文献   
56.
为了进一步挖掘提高水稻生物产量与净同化率潜力,笔者认为有必要突破现有的半矮秆株形理论。偏高秆偏大穗粳爪交组合具有较强的根系、分蘖、穗粒优势及抗倒伏特性,有利于大垅稀植栽培,适应于辽宁省东南部低洼潮湿、病虫害多发生态区种植,对提高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和持续农业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7.
水稻直链淀粉含量与籼粳分化度的QTL及其相互关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Asominori/IR24重组自交系(RIL)为材料,对控制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和籼粳分化度的QTL进行了分析,检测到了5个控制直链淀粉含量的QTL(Am1-Am5);分别位于第1,7,8,9,12染色体上,贡献率分别为16.65,13.2%,17.1%,13.2%,14.6%;Aml,Am3,Am5的遗传正效应等位基因来源于IR24,Am2,Am4的遗传正交应等位基因来源于Asominori。同时检测了到了5个控制籼粳分化度的QTL(Ij1-Ij5),分别位于第1,2,11染色体上;贡献率分别为21.95,21.4%,13.4%,25.0%,14.5%;其遗传正效应等位基因来源于Asominori。另外通过稻米直链淀粉含量与灿粳分化度相互关系分析发现两者之间没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58.
对13个美国稻的亲和性研究表明:美国稻与粳稻杂交亲和性较好,F_1结实基本正常,但与籼稻的亲和性较差,说明随机所取的所有供试美国水稻品种均为偏粳类型。根据亲和性测验结果,从美国稻中筛选出 Cpslo,Cpslol 7,Calbelle 三个 WCVS,同时也鉴定出籼稻品种光辉稻为 WCV。酯酶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美国稻中亲和性较好的品种基本上都有7A 酶带,无7A 的品种亲和性都较差。因此,在鉴定美国稻的广亲和性时可采取先用酯酶同工酶淘汰不具7A 的品种然后用籼稻作测验种与其测交的方法。本文对一般 WCV 的筛选提出了先观察后测交的简便方法。讨论了 WCVS 的分级标准。另外还提出了广亲和基因的遗传作用模式假说,即几个位点的广亲和原始基因累加作用假说。  相似文献   
59.
本文报道了云南地方稻种资源特征特性地理分布系统及图集的研制及其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60.
H.Morishima(1990)在总结各国近年来对亚洲稻(O.sativa L.)同工酶研究时指出,迄今已发现有20多个同工酶基因座与籼粳稻的分化有关。我们在1990年亦发现一个与亚洲稻起源、演化及分类有关的 Est 基因座,经遗传研究这一基因座上至少有6个复等位基因。分别表现为10A,11A,13A,14A 和15A 条酶带及一条无效酶带,暂时将其命名为 Est_x 基因座,上述6个复等位基因分别命名为 Est_x~(10),Est_x~(11),Est_x~(13),Est_x~(14),Est_x~(15)及 Est_x~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